龙泽荣;于存海;于洋;王怀宁;池晓霞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注意事项关于面瘫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临床上颇多争议,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供临床参考.关于针刺治疗时间问题,笔者认为使用调神法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重在调神.单取阳明经穴或局部取穴,则应在病情稳定即1~2周后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刘月芝;陈红;黄涛;孙正军;王国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通过检索具权威性的医学文献数据检索系统MEDLINE,对2006年以前有关针灸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杂志种类的数量和发表学术文章的多少进行排名,旨在了解世界针灸文献的概况,以及我国针灸文献在世界上的地位.
作者:霍刚;晋志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理想方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用针刺太冲、合谷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治疗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76.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SEP异常率下降了41.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且对SEP轻度异常的改变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胜;刘学禹;于瑞玲;陈乐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激能电摩又称220 V交流电经络疗法.医生使用一根普通电线、两块导电板,无需其他仪器设备,直接插用生活中220 V交流电,全身带电用手法施治于患者.该疗法融合了人体生命全息理论、经络理论、中医学理论、电刺激理论于一体,形成一种具有相对完整理论体系和治疗机理的全新绿色疗法.笔者近几年采用该疗法治疗慢性咽炎4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柴晓峰;杨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佳方案.方法:将95例IBS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B组35例,口服润肠通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C组30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A、B、C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7.2%、66.7%,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IBS确有较好效果,不失为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作者:龙泽荣;于存海;于洋;王怀宁;池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 一般资料65例均为1998年1月-2004年12月门诊病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1~40岁13例,41~60岁28例,61岁以上者24例;病程1~7天27例,8~15天38例.病灶部位按神经分布区域在头面部者6例;左侧胸背上肢部者17例,右侧20例;左侧腰腹臀下肢者10例,右侧12例.65例患者中,42例经中西药物治疗效不佳后来我科门诊治疗,23例为首次门诊治疗.
作者:万兆和;万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偏头痛是由颅内外血管和神经调节障碍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侧阵发性、剧烈性头痛.笔者自1998年采用完骨穴穴位注射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梅;孙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归纳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方法:查阅文献,回顾经络研究历史.结果:中、外学者几十年针灸经络探秘,逐渐形成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作者:华萍;吕虎;原林;唐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和再灌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电针(EA)组和缺血再灌注加电针加心得安(EAP)组.观察比较电针预治疗对再灌注1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于再灌注1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EAP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相近,亦明显高于EA组(P<0.01).各组大鼠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结果与心律失常评分结果相似.电针预治疗可以明显减低I/R性损伤引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抑制I/R后引起的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的异常升高,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抑制其保护作用.结论:电针预治疗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处理改善上述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作者:高俊虹;付卫星;晋志高;喻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小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感染性舞蹈病,系神经系统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多见于儿童,为急性风湿的一种表现,临床特征为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减低.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淑君;张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3年4月-2005年8月,笔者用深刺迎香透鼻通穴的方法治疗副鼻窦支气管炎患者2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笑芳;解礼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对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166例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84例)、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三部推拿法即头部、腹部、背部穴位按摩为主,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归脾丸,每次8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15天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2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积分改善情况、失眠症焦虑量表标准分改善情况、失眠症抑郁量表标准分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确切,方法安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周运峰;魏玉龙;张璞璘;高山;宁国利;张振强;胡斌;王单一;燕美荣;刘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到三段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均取中平、阳陵泉、患侧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三段针刺组操作时分步骤进行.结果:三段针刺组有效率为97.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10%(P<0.0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段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陈尚杰;李红;张家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针灸疗法本身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偶尔会发生针灸意外,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工作中曾遇到过,现记录下来以供针灸医生参考.
作者:唐韬;李强;高婧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以周围性面瘫为常见,多能治愈.但也有不少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病情迁延日久,面部功能3个月以上仍未能完全恢复而终成陈旧性面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经多方探讨、学习,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双针十字交叉透刺滞针牵拉合TDP局部照射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常法;赵驻军;曾亦;张继红;常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神经性耳鸣为临床常见病,早期多不影响听力,久则听力渐减,甚至失聪.笔者在既往的治疗中多单独针刺或配合电针治疗,但疗效欠佳,后加用激光照射耳穴,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艾炳蔚;郭玉峰;罗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佳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与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相似,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作者:孙华;包飞;王道海;张云祥;王凤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为临床针刺睛明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行的鼻睫神经通过.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平均距离为(18.25±4.45) 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平均距离为(43.37±7.84) mm.结论:睛明穴进针应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 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作者:徐象党;金联洲;楼新法;孙淑红;蒋松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和中药组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测中医症状积分,检测血脂各项指标.结果: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血脂方面总有效率为72.4%,与中药组的65.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89.7%,优于中药组的62.1%(P<0.05),其中在改善肢体麻木刺痛、头昏头晕、胸胁胀闷、纳呆、困倦乏力等症状方面亦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调节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的紊乱,改善主要临床症状.
作者:韩景献;金炫;刘存志;王涛;陆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运用SPECT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机理.方法:5例PD患者均接受顶颞前斜线(MS 6),额旁3线(MS 4),顶旁1线(MS 8),顶旁2线(MS 9),枕下旁线(MS 14)的电针治疗,单侧病变针对侧,双侧病变针双侧.治疗前后分别行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测定纹状体/枕叶(ST/OC)的比值,分析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结果:治疗前后发病同侧ST/OC分别是1.19±0.15和1.24±0.31,而对侧分别是0.90±0.12和0.95±0.25,治疗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电针可以减少PD患者纹状体区DAT的丢失,改善纹状体区DAT的活性.
作者:姜雪梅;黄泳;李东江;唐安戊;王升旭;卓鹰;李求实;陈静;高彦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