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刚;晋志高
在2004年1月-2005年6月期间,笔者运用单刺风市穴治疗8例神经性耳鸣耳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冠豪;何新芳;赖新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和再灌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电针(EA)组和缺血再灌注加电针加心得安(EAP)组.观察比较电针预治疗对再灌注1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于再灌注1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EAP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相近,亦明显高于EA组(P<0.01).各组大鼠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结果与心律失常评分结果相似.电针预治疗可以明显减低I/R性损伤引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抑制I/R后引起的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的异常升高,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抑制其保护作用.结论:电针预治疗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处理改善上述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作者:高俊虹;付卫星;晋志高;喻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组24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27岁,大71岁;病程短1个月,长8年.24例患者前列腺指诊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压痛.前列腺液检查均有炎性反应,细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阴性.
作者:刘锦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原发精子异常临床疗效的佳方法.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针挑生殖点、骶丛神经点、腰2神经点为主;对照组83例口服五子衍宗丸.在3家医院进行了多中心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5%,配偶受孕率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配偶受孕率43.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生殖内分泌激素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精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微量元素锌显著增加,而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挑治疗原发性精子异常有显著改善和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精子与精浆质量、提高妊娠率的作用,是目前治疗本病非药物疗法中的较佳疗法.
作者:陈栋;陈恕仁;姜杰;肖远辉;蔡明雪;章岳娟;徐浩;邓列华;李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对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166例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84例)、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三部推拿法即头部、腹部、背部穴位按摩为主,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归脾丸,每次8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15天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2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积分改善情况、失眠症焦虑量表标准分改善情况、失眠症抑郁量表标准分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确切,方法安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周运峰;魏玉龙;张璞璘;高山;宁国利;张振强;胡斌;王单一;燕美荣;刘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针灸推拿理疗正骨门诊常见的急症,排除骨折、肌腱与韧带完全断裂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进的华佗牌圆利针叩刺局部皮肤,取得满意疗效.现将2003年2月-2005年12月期间治疗的53例病人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树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小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感染性舞蹈病,系神经系统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多见于儿童,为急性风湿的一种表现,临床特征为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减低.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淑君;张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994年来我科采用多针分层斜刺法治疗骨胳肌损伤患者1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小华;付继美;陈有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通过检索具权威性的医学文献数据检索系统MEDLINE,对2006年以前有关针灸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杂志种类的数量和发表学术文章的多少进行排名,旨在了解世界针灸文献的概况,以及我国针灸文献在世界上的地位.
作者:霍刚;晋志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归纳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方法:查阅文献,回顾经络研究历史.结果:中、外学者几十年针灸经络探秘,逐渐形成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作者:华萍;吕虎;原林;唐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理想方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用针刺太冲、合谷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治疗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76.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SEP异常率下降了41.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且对SEP轻度异常的改变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胜;刘学禹;于瑞玲;陈乐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神经性耳鸣为临床常见病,早期多不影响听力,久则听力渐减,甚至失聪.笔者在既往的治疗中多单独针刺或配合电针治疗,但疗效欠佳,后加用激光照射耳穴,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艾炳蔚;郭玉峰;罗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注意事项关于面瘫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临床上颇多争议,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供临床参考.关于针刺治疗时间问题,笔者认为使用调神法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重在调神.单取阳明经穴或局部取穴,则应在病情稳定即1~2周后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刘月芝;陈红;黄涛;孙正军;王国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母乳是婴儿必需的和理想的营养食品.为保护母婴健康,降低乳幼儿死亡率,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后缺乳症临床多见,故积极寻求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5年来笔者用穴位揉压法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以周围性面瘫为常见,多能治愈.但也有不少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病情迁延日久,面部功能3个月以上仍未能完全恢复而终成陈旧性面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经多方探讨、学习,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双针十字交叉透刺滞针牵拉合TDP局部照射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常法;赵驻军;曾亦;张继红;常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到三段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均取中平、阳陵泉、患侧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三段针刺组操作时分步骤进行.结果:三段针刺组有效率为97.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10%(P<0.0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段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陈尚杰;李红;张家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近10年来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状况,为今后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穴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5-2005年国内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针灸临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科研设计和创新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论:今后,应从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病症着手,研究经穴特异性与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因素,从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以指导针灸临床.
作者:吴焕淦;施茵;张卫;周爽;刘慧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作者:高希言;马巧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3年4月-2005年8月,笔者用深刺迎香透鼻通穴的方法治疗副鼻窦支气管炎患者2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笑芳;解礼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为临床针刺睛明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行的鼻睫神经通过.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平均距离为(18.25±4.45) 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平均距离为(43.37±7.84) mm.结论:睛明穴进针应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 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作者:徐象党;金联洲;楼新法;孙淑红;蒋松鹤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