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戴铭
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针灸学>教学及临床中的心得、体会,就教材的编排、针刺操作时的指力、快速进针法、重插轻提、轻插重提、守气、穴位针刺深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初学者在<针灸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有所帮助.
作者:孟培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特发性浮肿是一种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临床常见症状,多为晨起后眼睑及颜面轻度浮肿,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午后可自行减轻或消退.笔者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36例,疗效甚佳,报告如下.
作者:段俊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挑疗法对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针挑骶丛神经点、腰2神经点,对照组(60例)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结果:配偶受孕率治疗组为79.0%,对照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生殖内分泌激素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精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微量元素锌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术后有显著改善和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精浆与精子质量、增加妊娠率的作用.
作者:陈栋;徐宏贵;洪衍波;陈恕仁;徐浩;蔡明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孙六合教授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几十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研制出抗癌膏、抗癌腹水膏、癌痛灵膏等多种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肿瘤,创立了努针热补手法和提运泻法,丰富了针刺手法内容,并擅长应用特定穴、创用穴、经穴治疗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作者:孙国胜;张京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视神经萎缩是严重的视网膜和视神经各种疾病的终结局,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严重者患眼全盲.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此病多无良效.笔者用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今报道如下.
作者:罗平;刘爱英;张淑忆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体温是生命四大体征之一,腋温是临床常用的体温测定温度.通过左右腋温温差与患者体质类型、疾病诊治关系的探讨,证实左右腋温与阴阳盛虚存在着相关性,即左腋温偏高为阴虚阳盛,右腋温偏高为阳虚阴盛,并据此指导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及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
作者:卢文;斯维特娜·曼恩;孙国耀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特发性便秘(I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有发生,总发病率已超过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其症状虽较单纯,却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可诱发许多疾病.临床上多应用缓泻剂,疗效常欠满意.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七星针叩刺加体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维华;张燕;丁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与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有无不同.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的反应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对前臂内侧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的皮肤同时加热,皮温的反应沿经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非经部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了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结论: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对照部位好,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性,两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作者: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叶蕾;杨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落枕是颈项疼痛、颈部转动受限的一种疾患,多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使颈项一侧的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张状态而发生痉挛,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所致.笔者在临床上常常独取阳池穴治疗落枕,收效显著.
作者:鄢路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妊娠剧吐的佳方法.方法:将15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组、中药组、西药组各50例.针灸组采用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阴陵泉,得气后,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 ;中药组口服中药苏叶黄连汤加减;西药组则采用补充水电解质,口服鲁米那治疗.结果: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86.0%,中药组总有效率42.0%,西药组38.0%.3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灸组疗效优.结论:针灸治疗妊娠剧吐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孕妇易接受.本法不失为治疗妊娠剧吐较佳的疗法.
作者:张红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胸椎小关节紊乱,主要是由于胸椎关节突关节和肋椎关节的错位,从而牵拉周围组织,使相应的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产生功能障碍或失常所致的病症.其临床表现有脊背部疼痛,紧束感,胸闷,肋间神经痛,咳嗽、扩胸时疼痛加剧,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功能受限.自2000-2004年,笔者采用针刺手法治疗此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振永;张巧玲;付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选玮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数十年,可谓学验俱丰,其远端辨证选穴经验及其自创的患者自我行针术颇具特点.笔者有幸侍其左右,深受教益.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为主配合患者自我行针法治疗肩周炎6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通神;黄山珊;黄选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规范针刺治疗海洛因戒断综合征手法操作技术.方法:对220例海洛因戒断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治疗组111例和对照组109例.治疗组用针刺疗法;对照组口服盐酸洛非西定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效戒除海洛因成瘾(急性期).治疗组前后自身比较戒断症状总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逐日戒断症状总分第4、第5天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失眠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自身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计分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HAMA计分第4天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海洛因戒断综合征起效快,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温屯清;阳召军;雷希龄;徐沙辉;黄鹰;杜革术;张广立;蔡植;唐江萍;曹检化;张雪辉;单飞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个较为难治的疾病.目前对于肩关节的治疗多以针灸为主,但仍有疗程长、疗效差的缺陷.因此,笔者自2004年2月-2004年9月用动态针刺法治疗本病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剑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方法: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发展源流、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方面,探讨同一脊柱水平背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的同一性.结论:同一脊柱水平上的穴点,具有相同的发展渊源、作用机理和临床功能,从而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
作者:崔承斌;王京京;吴中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68例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包括脾虚湿阻、肺脾气虚、脾肾阳虚3型)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组(36例)、电针组(32例).两组取穴均以中脘、水分、气海、中极、天枢、水道等为主,对其疗效及体重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8.9%,电针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温针灸组与电针组肥胖体重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虚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且持久,值得推广.
作者:施茵;张琳珊;赵琛;左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多见于面神经炎,此病多由嗜神经病毒侵袭面神经而引起,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可遗留后遗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笔者自2004年5月以来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面瘫后遗症患者5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春燕;马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对罗兆琚<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阅读罗兆琚的<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并对其分析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学术思想.结论:其学术思想价值主要表现为7个方面:推崇针灸医术;发挥针灸外科;阐发病因病机;主张相机应变;重视疔疮喉症;崇尚简明实用;倡导针药并施.
作者:林怡;戴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腹丛刺合骶髂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采用腹丛刺合骶髂刺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妇炎康片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5.7%,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85.0%.两组间疗效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腹丛刺合骶髂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洪建云;欧兰芳;李福;陈红;黄朝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笔者于2002年5月-2004年9月运用针刺配合吞咽唾液训练治疗舌麻3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