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培燕
特发性便秘(I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有发生,总发病率已超过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其症状虽较单纯,却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可诱发许多疾病.临床上多应用缓泻剂,疗效常欠满意.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七星针叩刺加体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维华;张燕;丁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特发性浮肿是一种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临床常见症状,多为晨起后眼睑及颜面轻度浮肿,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午后可自行减轻或消退.笔者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36例,疗效甚佳,报告如下.
作者:段俊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刊讯]中国针灸学会第四次会员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5年5月17日-1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中央、解放军直属医疗单位的针灸专家和代表30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徐善衍、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姚乃礼、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邓良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龙致贤.
作者:文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对罗兆琚<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阅读罗兆琚的<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并对其分析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学术思想.结论:其学术思想价值主要表现为7个方面:推崇针灸医术;发挥针灸外科;阐发病因病机;主张相机应变;重视疔疮喉症;崇尚简明实用;倡导针药并施.
作者:林怡;戴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规范针刺治疗海洛因戒断综合征手法操作技术.方法:对220例海洛因戒断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治疗组111例和对照组109例.治疗组用针刺疗法;对照组口服盐酸洛非西定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效戒除海洛因成瘾(急性期).治疗组前后自身比较戒断症状总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逐日戒断症状总分第4、第5天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失眠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自身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计分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HAMA计分第4天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海洛因戒断综合征起效快,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温屯清;阳召军;雷希龄;徐沙辉;黄鹰;杜革术;张广立;蔡植;唐江萍;曹检化;张雪辉;单飞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68例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包括脾虚湿阻、肺脾气虚、脾肾阳虚3型)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组(36例)、电针组(32例).两组取穴均以中脘、水分、气海、中极、天枢、水道等为主,对其疗效及体重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8.9%,电针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温针灸组与电针组肥胖体重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虚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且持久,值得推广.
作者:施茵;张琳珊;赵琛;左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孙六合教授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几十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研制出抗癌膏、抗癌腹水膏、癌痛灵膏等多种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肿瘤,创立了努针热补手法和提运泻法,丰富了针刺手法内容,并擅长应用特定穴、创用穴、经穴治疗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作者:孙国胜;张京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选玮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数十年,可谓学验俱丰,其远端辨证选穴经验及其自创的患者自我行针术颇具特点.笔者有幸侍其左右,深受教益.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为主配合患者自我行针法治疗肩周炎6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通神;黄山珊;黄选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挑疗法对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针挑骶丛神经点、腰2神经点,对照组(60例)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结果:配偶受孕率治疗组为79.0%,对照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生殖内分泌激素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精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微量元素锌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术后有显著改善和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精浆与精子质量、增加妊娠率的作用.
作者:陈栋;徐宏贵;洪衍波;陈恕仁;徐浩;蔡明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9例Ⅰ~Ⅲ期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华佗自动降压仪取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3疗程(21次)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129例患者,显效44例,有效7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90.70%.收缩压平均下降(18.64±1.48)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8.01±0.68)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作者:高昕妍;朱兵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寻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1例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26例)和单纯中药组(25例).单纯中药组以衍化四君子汤加减;针药结合组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针刺并加中药治疗,中药同单纯中药组.经3个月治疗后,复查胃镜和病理,以临床症状、胃镜观察、黏膜组织病理活检等为指标,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二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镜检查方面,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88.46%优于单纯中药组的64.00%(P<0.05);对肠化生的病理改善方面,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84.62%亦优于单纯中药组的64.00%(P<0.05).结论:针药结合可作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较佳方法.
作者:卢泳;王家涛;陈日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体温是生命四大体征之一,腋温是临床常用的体温测定温度.通过左右腋温温差与患者体质类型、疾病诊治关系的探讨,证实左右腋温与阴阳盛虚存在着相关性,即左腋温偏高为阴虚阳盛,右腋温偏高为阳虚阴盛,并据此指导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及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
作者:卢文;斯维特娜·曼恩;孙国耀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妊娠剧吐的佳方法.方法:将15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组、中药组、西药组各50例.针灸组采用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阴陵泉,得气后,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 ;中药组口服中药苏叶黄连汤加减;西药组则采用补充水电解质,口服鲁米那治疗.结果: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86.0%,中药组总有效率42.0%,西药组38.0%.3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灸组疗效优.结论:针灸治疗妊娠剧吐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孕妇易接受.本法不失为治疗妊娠剧吐较佳的疗法.
作者:张红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胸椎小关节紊乱,主要是由于胸椎关节突关节和肋椎关节的错位,从而牵拉周围组织,使相应的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产生功能障碍或失常所致的病症.其临床表现有脊背部疼痛,紧束感,胸闷,肋间神经痛,咳嗽、扩胸时疼痛加剧,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功能受限.自2000-2004年,笔者采用针刺手法治疗此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振永;张巧玲;付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笔者于2002年5月-2004年9月运用针刺配合吞咽唾液训练治疗舌麻3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方法: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发展源流、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方面,探讨同一脊柱水平背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的同一性.结论:同一脊柱水平上的穴点,具有相同的发展渊源、作用机理和临床功能,从而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
作者:崔承斌;王京京;吴中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eopporosis,OP)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妇女的常见、难治性骨代谢疾病,常导致骨折危险性显著上升,直接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笔者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间运用神阙穴隔药灸治疗本病3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芳莉;吴昊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索提高干眼症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5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整体辨证针刺组(针刺1组)、局部取穴针刺组(针刺2组)和人工泪液组(对照组).针刺1组根据患者证型,全身辨证取穴针刺;针刺2组取眼局部穴位针刺;对照组点人工泪液.治疗前后分别检查眼局部症状和泪流量(S1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结果:针刺1、2组治疗后S1T增多、BUT增加,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和针刺1、2组间FL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针刺1、2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6.7%、33.3%.结论:整体辨证针刺治疗干眼症,能提高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局部取穴针刺和人工泪液治疗者.
作者:王中林;何慧琴;黄东;石长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与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有无不同.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的反应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对前臂内侧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的皮肤同时加热,皮温的反应沿经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非经部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了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结论: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对照部位好,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性,两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作者: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叶蕾;杨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肥胖症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临床科研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方法:从针灸取穴的特点、各种疗法的分析、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近10年针灸减肥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该病取穴灵活、方法多、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但临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作者:尹丽丽;王澍欣;李艳慧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