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观察

穆敬平;刘莉;胡军;徐平

关键词:电针, 穴, 夹脊, 海洛因依赖/针灸疗法, 物质禁断综合征/针灸疗法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对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干预效应.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针刺1组(夹脊穴、肾俞)、针刺2组(四肢穴)、模拟组和对照组,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积分(SDS)观察治疗前、治疗4、8、10周的变化.结果:在治疗4、8、10周,针刺1组、针刺2组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HAMA、SD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稽延性戒断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电针夹脊穴明显优于四肢穴位.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拔罐法诊断治疗外感欲病新探

    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首创肺经出口周围穴位拔罐疗法以诊断并治疗外感欲病和外感新病.临床治疗50例,治疗后3天内痊愈78.0%,总有效率96.0%.应用肺经出口周围穴拔罐疗法诊断并治疗外感欲病是一项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新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泉胜;王本显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留针时间及下针顺序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通过对近20年来现代文献中有关单次针灸治疗中的时间因素,即留针时间、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主要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对不同疾病的留针时间长短进行了探讨.在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现代研究非常匮乏,同时在一定下针顺序基础上,不同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符合循证医学对针灸治疗模式的要求,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马良宵;朱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不同循经取穴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针刺取穴方法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1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根据阳性反应部位结合神经走行解剖特点取穴;对照组40例,采用中医传统循经取穴方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6%,愈显率90.3%;对照组有效率75.0%,愈显率60.0%.两组间有效率、愈显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愈者所需疗次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将临床检查的阳性发现与神经走行解剖特点结合取穴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疗效优于中医传统循经取穴.

    作者:赵文;王迪华;秧荣昆;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灸配合肌萎灵注射液治疗进行性延髓麻痹30例

    进行性延髓麻痹是延髓和脑桥颅神经运动核的变性疾病,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类型.笔者从奇经论治,采用针刺配合肌萎灵注射液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学山;陈金亮;王殿华;李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120例

    目的:观察和验证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确诊为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病人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分别给予祛风化痰针刺法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空白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主要症状、体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40.7%和89.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和37.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祛风化痰针刺法对风痰型假性球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吴清明;冯国湘;刘未艾;刘本立;赵艳玲;张志萍;易宣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30例

    由于顽固性面神经麻痹大多因面神经轴突变性所致,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高压氧方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肖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平山病4例

    平山病系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临床报道的一种自限性良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于青春早期,常仅渐进性累及上肢.近年我科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该病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秋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丰隆穴治疗腰肌劳损40例

    笔者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采用针刺丰隆穴治疗腰肌劳损40例,现介绍如下.4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小35岁,大56岁;病程短5年,长26年.36例有劳累史,4例有外伤史.X线摄片均无腰椎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作者:张润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用绝缘电针,对照组用普通电针,取穴同为颊车、阳白、地仓、下关、风池、合谷,两组均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痊愈45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有效率100.0%;对照组痊愈26例,显效2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5.0%.观察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普通电针.

    作者:姜旭强;王洪涛;苏秀贞;姜亦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张安莉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撷要

    介绍张安莉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张安莉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并创出浅刺上眼睑、针刺背俞穴和平衡取穴等方法,再配以改良烧山火及火针等治疗手段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帕金森病5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药灸对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帕金森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同时服用常规治疗帕金森病的西药,治疗组加用神阙穴隔药灸,分别观察其综合疗效及帕金森病功能量表(改良UPDR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P<0.01);治疗组改良UPDRS积分减少74.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7%(P<0.01).结论:神阙穴隔药灸治疗帕金森病确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京峰;孙国胜;赵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不同穴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经穴(风池、天柱)、夹脊(C4~C6)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0例VBI患者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经穴组、夹脊组、配伍组3个穴组对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ys)的影响.结果:3组针刺后椎-基底动脉的vsys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P<0.01),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或C4~C6夹脊组或两者同用,均可使VBI患者椎-基底动脉的vsys值升高,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但从即刻改善程度来说,两者之间未发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作者:孙健;单秋华;陈新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灸推拿为主治疗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10例

    自1998-2003年,笔者采用针灸推拿为主治疗符合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但又不愿手术治疗的患者10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怀利;袁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电针治疗泌乳-闭经综合征24例

    笔者曾观察脑垂体泌乳素(PRL)低值状态的缺乳症患者运用电针治疗,具有促使PRL升高、趋向于正常的作用.那么对于PRL高值状态的泌乳-闭经综合征运用电针治疗,对PRL的影响又如何呢?笔者于1998年开始运用电针治疗泌乳-闭经综合征患者2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澎;于淼;张秀琦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挑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针挑治疗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挑治疗组(针挑组)56例、常规针刺对照组(针刺组)55例与局麻对照组(局麻组)47例.取穴均为颈百劳、大椎、肩井等,分别采用针挑法、常规针刺法及局部麻醉法治疗.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等量化计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针挑组痊愈率为57.1%,优于针刺组的23.6%与局麻组的14.9%(均P<0.01),针挑治疗基本无不良反应.结论:针挑疗法对于颈椎病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疗法.

    作者:符文彬;张洪来;朱晓平;李滋平;樊莉;米建平;李伟雄;郭元琦;蒙昌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隔麝香灸配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3例

    自2000年起,笔者在门诊专门收治病程较长、用常规疗法治疗效果不显著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隔麝香灸配合透刺滞针牵拉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蒲湘澄针灸实验歌诀》述要

    四川著名老中医蒲湘澄从医数十年,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及高深的学术造诣,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诀形式总结出针灸治疗的整体过程,从审穴、取穴、针刺深浅、行针手法、补泻到具体治疗内、外、妇、五官科等病症,以及晕针的处理,是近代的珍贵医籍,对后世有深远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周晓梅;钟建国;栾光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拔罐疗法误用举隅

    目的:探讨拔罐疗法的作用机理、施术原则、适应证和禁忌症.方法:通过对临床上一些拔罐疗法误用的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虚证患者误用拔罐疗效差,甚至加重病情.结论:临床上应明确拔罐疗法的施术范围和尺度.

    作者:蒋垂刚;梁立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对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干预效应.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针刺1组(夹脊穴、肾俞)、针刺2组(四肢穴)、模拟组和对照组,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积分(SDS)观察治疗前、治疗4、8、10周的变化.结果:在治疗4、8、10周,针刺1组、针刺2组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HAMA、SD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稽延性戒断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电针夹脊穴明显优于四肢穴位.

    作者:穆敬平;刘莉;胡军;徐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刃针疗法(8)--刃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脊柱相关疾病,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学科.与椎周软组织源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比,脊柱相关疾病更注重脊柱关节的微小移位和脊柱节段性的排列紊乱.由于二者均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导致相关脏器的功能紊乱,而且软组织损伤与关节微小移位又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所以可以说它们是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侧重不同的两个方面.

    作者:田纪钧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