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体质群体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调查分析

周杰芳;靳瑞

关键词:电针, 感觉阈, 痛阈, 体质
摘要:目的:了解正常人和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情况,以便正确使用电针参数医治病人.方法:测定正常人、虚证病人和实证病人等3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结果:正常人的平均感觉阈为1.47 mA,平均痛阈为4.44 mA,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感觉阈和痛阈有一定差别,正常人与病人、虚证病人与实证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的差别.结论:不同体质群体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提高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的疗法.方法:将17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应用头针、舌针、体针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西医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作者:邹宏军;赵文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健侧太溪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针刺健侧太溪穴,对照组患处外用关节止痛膏、正骨水.结果:针刺组治愈30例,占81.1%,平均治疗时间2.1±0.8天;对照组治愈15例,占50.0%,平均治疗时间7.5±2.3天.疼痛消失时间针刺组2.5±1.5天,对照组8.3±2.1天.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针刺健侧太溪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疗效确切.

    作者:魏北星;金春兰;陈文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针三通法结合手法治疗皮神经卡压症223例

    皮神经卡压症是指在颈肩腰背及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的慢性积累性损伤,临床慢性发作多于急性发作.其致病成因不同,罹患部位不一,是有关软组织损伤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以患部的疼痛、麻木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症状多缠绵日久、迁延不愈,患者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不能充分发挥疗效,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切中要害,疗程长,收效差.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电针配合手法医治223例皮神经卡压症患者,疗效显著,疗程缩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骆钧梵;于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针治疗多寐108例

    自1989年9月~2003年5月,笔者用电针治疗多寐10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陈维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针刺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椎炎120例

    自1999年10月~2003年10月,笔者应用激光针刺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椎炎120例,报道如下.

    作者:桂清民;吕传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22例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根治的顽固性慢性疾病,而周围神经受损是酒精中毒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四肢末端,尤其是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症状由下肢潜隐性开始,逐渐由远端向近端对称性进展,病人多有灼痛、麻木、发热感,病情进展时可出现下肢无力、手套和袜套样感觉减退、步行困难、肌肉萎缩等症状.笔者运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此病22例, 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进针法所致感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有效激发感传的进针手法.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单盲法,按随机原则分别将40例患者左右风池穴配对分为两组,再相应地分别给以慢速捻转进针法和快速进针法,观察两组出现的针刺感传.结果:慢速捻转组的显著感传为20.0%,有效感传为57.5%,无效感传为22.5%,而快速进针组分别为5.0%、30.0%、6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慢速捻转进针法所致感传明显优于快速进针法.

    作者:陈尚杰;陈文;帅记焱;黄鼎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针治疗面肌痉挛19例

    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开始为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规则轻微抽搐,以后以较慢的速度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露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一些习惯性动作.本病病因不明,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加重发作,休息和入睡后症状可缓解.我科采用腹针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文罡;顾群;孟凡军;任连芳;薄智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皮内植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目的: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皮内植线治疗组49例,电针对照组49例,对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皮内植线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皮内植线治疗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作者:叶立汉;胡亚明;张少兰;覃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耳穴贴压加散瞳剂治疗青少年近视

    治法:取耳穴肝、肾、神门、眼、目1、目2为主穴,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酌情选加耳穴心、脾、肺、皮质下、新眼穴等.

    作者:司晓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锁骨中线压痛点点刺放血治疗痤疮146例

    笔者自1984年采用锁骨中线压痛点点刺放血治疗痤疮14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有效治法.方法:90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耳尖放血组、络活喜组、耳尖放血合络活喜组,对3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血压变化进行评估.结果:3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病人的主要症状,以耳尖放血组和耳尖放血合络活喜组的治疗效果较好;3组均能降低血压,但以两种疗法合用组效果佳.结论:耳尖放血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的症状,耳尖放血合络活喜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耳尖放血或单用络活喜.

    作者:陈华德;方针;王翀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AE)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SAE病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西药都可喜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都可喜.治疗60天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HDS、TCD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3.3%;治疗后HDS测定表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Vm增加,Vs和PI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药结合治疗SAE,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针刺有助于病人智能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改善脑血流灌注状态有关.

    作者:孙远征;王东岩;李书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从肾治疗脂肪肝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灸组46例与口服药对照组30例,治疗时间2个月,并对两组主要症状的改善及客观指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口服药对照组为7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从肾入手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黎启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三步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步针法对中风偏瘫的影响.方法:将7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分别给予三步针法及传统针刺方法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肢体瘫痪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60.5%,与对照组的36.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步针法对中风偏瘫作用显著,是临床治疗中风偏瘫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于晓刚;张丽;王国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56例

    笔者自1990年1月~2002年12月间共收治过敏性紫癜5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柏树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针灸临床中辨证诊断、临床评价研究等问题是制约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灸教材中介绍的针灸治疗病证的辨证诊断与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没有体现针灸自身特点,与临床实践脱节.提出通过临床经验总结与临床系统研究,结合针灸穴位、经络学说的研究等,建立新的、临床实用的辨证诊断方法;同时,针灸临床评价研究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规范、临床研究网络等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积极建立符合针灸自身规律的临床评价体系,培养专业化临床评价人才,组织专业化的评价队伍和网络机构,发挥国内外专家群体的作用,建立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提高研究质量,推动针灸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刘保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为主治疗乳癖43例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郭诚杰教授诊治乳癖之经验治疗乳癖43例,取得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建梅;刘文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药复合麻醉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功能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2例择期腹部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针药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术后第2天及第5天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监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针药复合麻醉可以减轻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程度,并且对维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也起一定作用.结论:针药复合全麻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运用的良好麻醉方法.

    作者:顾陈怿;胡军;蔡云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医学影像技术在针灸学科研中的应用与展望

    简要介绍了普通X线、CT、MRI、超声、SPECT、PET、fMRI等影像技术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概况,并就各自在针灸学科研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功能性医学影像技术将成为针灸学科研中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作者:欧阳钢;东贵荣;贾少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