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研究

孙远征;王东岩;李书霖

关键词:针药并用, 颅内动脉硬化/中西医结合疗法, 颅内动脉硬化/针灸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AE)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SAE病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西药都可喜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都可喜.治疗60天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HDS、TCD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3.3%;治疗后HDS测定表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Vm增加,Vs和PI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药结合治疗SAE,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针刺有助于病人智能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改善脑血流灌注状态有关.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影像技术在针灸学科研中的应用与展望

    简要介绍了普通X线、CT、MRI、超声、SPECT、PET、fMRI等影像技术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概况,并就各自在针灸学科研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功能性医学影像技术将成为针灸学科研中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作者:欧阳钢;东贵荣;贾少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56例

    笔者自1990年1月~2002年12月间共收治过敏性紫癜5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柏树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有效治法.方法:90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耳尖放血组、络活喜组、耳尖放血合络活喜组,对3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血压变化进行评估.结果:3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病人的主要症状,以耳尖放血组和耳尖放血合络活喜组的治疗效果较好;3组均能降低血压,但以两种疗法合用组效果佳.结论:耳尖放血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的症状,耳尖放血合络活喜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耳尖放血或单用络活喜.

    作者:陈华德;方针;王翀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国针灸在瑞士的发展概况

    该文介绍了目前针灸在瑞士的发展情况.瑞士全国共有163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针灸医疗服务,针灸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在瑞士从事针灸治疗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通过与中国有关医疗机构合作从中国引进的专业针灸人才;第二类是爱好针灸的瑞士西医医生;第三类是欧洲自己培养的一些缺乏现代医学理论基础的治疗师.这三类人员都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支持.在瑞士,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种与中国国内有较大区别.关于医疗保险支持情况,瑞士是欧洲各个国家中医疗保险系统对针灸(中医)项目支持力度大的国家.瑞士有3家取得政府教育部门认可的中医教育机构,学制3年,瑞士联邦政府目前尚未出台有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作者:李石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锁骨中线压痛点点刺放血治疗痤疮146例

    笔者自1984年采用锁骨中线压痛点点刺放血治疗痤疮14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拔罐致虚脱1例

    徐××,女,38岁,汉族,于2002年8月17日,以咽干咽痒伴刺激性咳嗽4月余住我院中医科.查体:咽部慢性充血,可见散在淋巴滤泡增生,两侧扁桃体无肿大.

    作者:王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针三通法结合手法治疗皮神经卡压症223例

    皮神经卡压症是指在颈肩腰背及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的慢性积累性损伤,临床慢性发作多于急性发作.其致病成因不同,罹患部位不一,是有关软组织损伤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以患部的疼痛、麻木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症状多缠绵日久、迁延不愈,患者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不能充分发挥疗效,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切中要害,疗程长,收效差.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电针配合手法医治223例皮神经卡压症患者,疗效显著,疗程缩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骆钧梵;于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体质群体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正常人和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情况,以便正确使用电针参数医治病人.方法:测定正常人、虚证病人和实证病人等3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结果:正常人的平均感觉阈为1.47 mA,平均痛阈为4.44 mA,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感觉阈和痛阈有一定差别,正常人与病人、虚证病人与实证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的差别.结论:不同体质群体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作者:周杰芳;靳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针治疗多寐108例

    自1989年9月~2003年5月,笔者用电针治疗多寐10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陈维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推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近几年,笔者在门诊工作中,收治过一些病程较长、用常规疗法治疗效果不显著的顽固性面瘫,采用推拉针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怀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药复合麻醉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功能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2例择期腹部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针药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术后第2天及第5天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监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针药复合麻醉可以减轻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程度,并且对维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也起一定作用.结论:针药复合全麻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运用的良好麻醉方法.

    作者:顾陈怿;胡军;蔡云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方法:应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MS患者 28例,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体征等变化.结果: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华佗夹脊刺可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病情,总有效率达81.8%.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华佗夹脊刺治疗MS疗效较好,有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

    作者:郝勇;刘海沛;王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合谷与太冲fMRI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组织fMRI功能成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合谷组、太冲组、合谷配伍太冲组各7人,分别观察fMRI脑功能成像.结果:针刺合谷穴诱导额叶和枕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针刺太冲穴仅诱导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针刺合谷配太冲穴诱导额叶和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结论:针刺不同穴位激发不同脑区的脑组织变化,而两个穴位配伍并不是两个穴位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改变作用的叠加,而是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重新分布.

    作者:许建阳;王发强;王宏;单保慈;吕剑;马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针治疗面肌痉挛19例

    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开始为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规则轻微抽搐,以后以较慢的速度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露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一些习惯性动作.本病病因不明,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加重发作,休息和入睡后症状可缓解.我科采用腹针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文罡;顾群;孟凡军;任连芳;薄智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热针结合艾灸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寻求提高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佳治法.方法:选择该证型患者152例,随机分为4组:神阙穴+中药组40例,天枢穴+中药组37例,中药组37例,西药组3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中药组治愈率21.6%,西药组为18.4%,天枢穴+中药组为46.0%,神阙穴+中药组为75.0%,经χ2检验,中药组与西药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天枢穴+中药组治愈率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神阙穴+中药组治愈率分别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阙穴电热针结合艾灸中药疗法,是目前治疗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佳方法之一.

    作者:杨晨曦;张凤娥;苏筱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针灸临床中辨证诊断、临床评价研究等问题是制约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灸教材中介绍的针灸治疗病证的辨证诊断与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没有体现针灸自身特点,与临床实践脱节.提出通过临床经验总结与临床系统研究,结合针灸穴位、经络学说的研究等,建立新的、临床实用的辨证诊断方法;同时,针灸临床评价研究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规范、临床研究网络等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积极建立符合针灸自身规律的临床评价体系,培养专业化临床评价人才,组织专业化的评价队伍和网络机构,发挥国内外专家群体的作用,建立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提高研究质量,推动针灸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刘保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皮内植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目的: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皮内植线治疗组49例,电针对照组49例,对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皮内植线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皮内植线治疗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作者:叶立汉;胡亚明;张少兰;覃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为主治疗乳癖43例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郭诚杰教授诊治乳癖之经验治疗乳癖43例,取得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建梅;刘文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论经病、络病的异同及临床意义

    目的:阐明经病与络病证治异同,为临床治疗二者病变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从经与络在生理和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对经病与络病进行区分.结果:经与络是两个概念,经病与络病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又各有其特点,互相不能包含.结论:经病与络病是两个不同的病变范畴.

    作者:李伯;肖延龄;赵春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光针刺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椎炎120例

    自1999年10月~2003年10月,笔者应用激光针刺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椎炎120例,报道如下.

    作者:桂清民;吕传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