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和尿样中5-氨基水杨酸(5-ASA)及代谢物乙酰-5-氨基水杨酸(Ac-5-ASA)浓度的HPLC方法,并进行5-ASA缓释片Pentasa的人体药动学研究.方法使用荧光检测器,以丙酰-4-氨基水杨酸为内标,用衍生化法使样品中的5-ASA丙酰化,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直接进样.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TMC18,流动相为0.1 mo1/L乙酸溶液:乙腈:三乙胺(460:40:0.4,V/V/V)的混合液.测定6位健康志愿者口服1 000 magPentasa后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结果血浆中5-ASA及代谢物的线性范围为0.01~10 μg/ml,尿样中为0.2~200μg/ml,血浆和尿中药物与代谢物的回收率在95.3%~106.2%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均在0 52%~9.22%范围内.Pentasa口服后5-ASA和Ac-5-ASA的血药浓度在3~4 h内达到峰值,分别为1.55和3.11μg/rl,AUC分别为6.90和26.32μg/(ml@h),60 h内尿中排泄了口服剂量37.1%的药物.结论方法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用于5-ASA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作者:傅崇东;徐惠南;翁伟宇;沈腾;张建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一线药物.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证实,ACEI能显著降低DN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延缓DN的发展,而且此作用并不单纯依赖于全身血压的下降[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另一主要的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被认为至少部分与DN具有共同的病变基础,即内皮细胞的损害[2].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开放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是观察第三代ACEI类药物-福辛普利(蒙诺)对早期DN及DR的短期疗效,停药后反应并评价其安全性.
作者:谭燕;闻杰;滕香宇;杨永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妊娠合并心脏病严重威胁母儿生命,妊娠可加重原有心脏病导致孕产妇心功能恶化,也可使胎儿丢失率增高.此外,孕妇常因心功能不能耐受继续妊娠而提前终止妊娠,医源性早产成为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促进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分析10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临床资料,探讨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小玉;林建华;汤希伟;奚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CIA)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脑血栓病、56例高血压脑病、40例脑出血急性期(发病1~3 d)患者及60例健康人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RBC-C3bRR明显下降,RBC-ICR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查呈高凝血症和(或)红细胞聚集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RBC-ICR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脑血管病急性期存在着RCIA紊乱,与血液流变学特性异常有密切关系.
作者:何庭宇;何洁冰;梁锦胜;杜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血清可溶性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sfas)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衰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百分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fas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指数(CI).结果CHF患儿PBL凋亡百分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t=6,P<0.001),心衰越重升高越明显;DNA凝胶电泳显示DNA降解片段出现时间较正常对照提前;血清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t=3 939,P<0.05),心衰越严重升高越明显.结论细胞凋亡机制参与CHF的病理生理过程,PBL凋亡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可能系机体的保护性机制;血清sFas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HF时心肌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膜上Fas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易岂建;钱永如;李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特异的独立病变,表现为心肌间小血管壁的增厚和管腔狭窄,致左心室僵直和舒张期充盈的异常[1].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液中NO浓度、心脏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及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旨在了解NO在糖尿病心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糖尿病心脏病的防治提供基础及实验依据.
作者:徐一甄;方京冲;沈稚舟;朱禧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 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CD4+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CD4+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全文刊登于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22]
作者:周平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因素的分析,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1月至2000年5月诊治的22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对各可能预后因素作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2例PCNSL中男女各11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9.5岁.22例中有效随访20例,在随访终点存活9例,死亡11例,存活期1~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4.5个月.并发现是否做过鞘内注射(P=0.005)及累及部位局限或弥漫(P=0.031)是与生存长短相关的两大预后因素.结论PCNSL发病率仅千万分之一,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有增长势头.手术治疗是PCNSL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治疗也应当积极,有条件尽量实施鞘内注射,全身化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生存期,有待于增加病例数后进一步统计分析.[全文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25]
作者:俞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寻找新型的5-HT2A受体选择性配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二芳烷基哌啶类化合物的含硫衍生物.方法以2,3-二甲氧基硫酚为原料,经烃化、氧化和水解等反应合成3个N-取代哌啶-4-苯硫醚和砜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元素分析、1HNMR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确证,并测定其对5-HT2A、5-HT2c、5-HT6和5-HT7受体及其他一些中枢神经递质受体的体外亲和力.结果3个目标化合物(2a~2c)及5个中间体均为新化合物.体外受体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2a~2c均有较高的5-HT2A受体选择性.结论此类化合物对5-HT2A受体的选择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全文刊登于药学学报2001,36(4):274]
作者:王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纯性肾囊肿的组织起源.方法20例囊液标本取自12位男性和8位女性,采用两种方法:(1)测定囊液中钠(Na+)、钾(K+)、氯(Cl-)、尿素氮(BUN)、肌酐(Cr)、葡萄糖(Glu)、总蛋白(TP)等物质的浓度,并与血浆中的浓度相比较;(2)选用两种高选择定位于不同肾小管节段的酶标植物血凝素,四叶莲凝集素和jacalin凝集素,对单纯性肾囊肿标本进行组织化学研究.四叶莲凝集素定位于近端肾小管,而jacalin凝集素定位于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结果(1)标本中Na+、K+、Cl-、BUN、Cr、Glu的浓度与血浆中浓度基本相等,而血浆中总蛋白的浓度则高于囊液中浓度;(2)15例囊肿内衬上皮的四叶莲凝集素染色均呈强阳性,而jacllin凝集素染色有7例为阴性,另8例为部分弱阳性.结论单纯性肾囊肿可能起源于近端肾小管.
作者:司捷晻;王国民;谭云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M)及其受体CRLR在培养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GEC)和系膜细胞(MsC)的表达,以及AM对MsC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分别制备AM及CRLR探针,Noithern blot法检测其在GEC和MsC的表达,[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MsC增殖情况.结果AM仅表达于GEC,不表达于MsC,而其受体CRLR的表达则相反.含有AM的GEC培养上清可抑制MsC生长,而CRLR阻断剂CGRP8-37可部分消除此抑制作用.结论GEC可通过合成和分泌AM抑制MsC增殖,提示AM作为一种重要的旁分泌因子,以保持肾小球微环境稳定,并参与肾小球的炎症过程.
作者:刘学光;张志刚;郭慕依;陈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实际自然人群中抗高血压药物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方法利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监测系统,统计高血压人群中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依从性;对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社区高血压病有2 522例,未用药539例(占21.37%),不规则服药1 059例(占41.99%),规则服药924例(占36.64%),(单一服药375例,联合服药549例);单独服用复方降压片173例,单独服用硝苯地平108例,单独服用其他药物94例;复方降压片与硝苯地平联合服用(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252例,卡托普利与硝苯地平联合服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132例,其他联合用药165例.结论社区人群抗高血压药物服药依从性低.吸烟、心脑血管病是主要不规则服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知识得分、非药物治疗、发病时间长是主要不规则服药的独立保护因素;吸烟、心脑血管病是主要未服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知识得分高、非药物治疗、发病时间长、有经济来源是主要未服药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杜文民;王永铭;陈斌艳;范维琥;耿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癌是常见多发性肿瘤,国内外均开展了肿瘤标记物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但肿瘤标记物在肺癌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国内研究较少.这组资料分析了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癌抗原(SCC)和糖链抗原125(CA-125)动态组合检测在肺癌疗效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邵长周;陈小东;蔡映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银杏叶提取物用于帕金森病防治的可能性.方法通过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采用生化、TUNEL、电镜的方法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作后1、7、14、21 d黑质细胞自由基(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凋亡数变化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同时观察使用银杏叶提取物(EGb组)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鼠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PD组、EGb组大鼠黑质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凋亡数随时间增加而升高,PD组大鼠各指标均高于EGb组(P<0.05),PD组黑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符合典型的凋亡改变.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帕金森病发病,银杏叶能有效减轻大鼠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黑质细胞损伤.
作者:曹非;曹学兵;孙圣刚;王涛;梅元武;童萼塘;骆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发病的分子机制,并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结构、功能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 merase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例完全型AIS患者AR基因外显子B~H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外显子F片段在SSCP分析时有泳动变位,经测序,突变发生在内含子5与外显子F交界处G3346→T.结论为首例发现的AR基因剪接受点突变,GU-AG的高度保守对于维持AR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全文刊登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18(1):14]
作者:张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耐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的突变特点,探讨DNA序列分析在药敏测定中的意义.方法对58株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片段(约213 bp)进行PCR扩增,其中包括核心突变区的69个碱基,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其中耐药株36株,敏感株22株.结果所有58株中,36株耐药株均存在rpoB基因突变,氨基酸突变率531位为47.2%,526位为25.0%,22株敏感株均无突变.结论rpoB基因核心突变区发生突变是结核分支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531位丝氨酸和526位组氨酸是常见的突变位点.
作者:庞茂银;翁心华;张文宏;胡忠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婴幼儿肺炎在小儿呼吸科住院病人中占首位,临床上除抗病原治疗外,雾化吸入是常用、适应证广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我院呼吸科用沐舒坦雾化吸入佐治婴幼儿肺炎,临床观察如下.
作者:黄萍;罗社声;汪天林;吴秀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R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效果,并结合应用体会提出临床注意事项.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8例OSAS患者.结果CPAP治疗压力为0.59~1.18 kPa(6~12)cm H2O,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精神佳,睡眠时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56.3±7.5)%升高至(92.5±8.6)%,减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35.6±6.8)%减至(6.9±3.7)%;呼吸暂停次数由治疗前的226.5±147.4降至10.5±6.1,低通气次数由治疗前的204.5±171.8降至6.8±4.7,呼吸紊乱指数(RDI)由治疗前的62.5±27.8降至4.0±2.8,浅睡稍有减少,浅睡增加.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纠正了患者夜间鼾症及呼吸暂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自觉症状非常良好.应用CPAP时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方法,佳CPAP治疗压力的确定需在多导睡眠图的检测下才能完成.
作者:李善群;钮善福;姜丽岩;聂莉;蔡映云;白春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诱导抗核抗体(ANA)生成的真正的自身核成分免疫原.方法从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中提取组蛋白免疫同系BALB/c小鼠,ELISA方法测定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核型和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积,免疫印迹法测定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肾脏形态变化,电镜下观察肾小球电子致密物.结果活性组蛋白诱导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等多种抗核抗体生成,且诱发同系小鼠产生SLE样肾脏病理变化.结论活性组蛋白是诱发抗核抗体生成、造成肾损害的免疫原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1):62]
作者:马爱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病,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丧失及心肌重构等现象与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已达分子水平,希望从中找到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与细胞凋亡、分化、增殖有关的抑癌基因p53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调节作用受到日益关注,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吕雷;冯昊;朱依纯;姚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