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捷晻;王国民;谭云山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因素的分析,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1月至2000年5月诊治的22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对各可能预后因素作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2例PCNSL中男女各11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9.5岁.22例中有效随访20例,在随访终点存活9例,死亡11例,存活期1~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4.5个月.并发现是否做过鞘内注射(P=0.005)及累及部位局限或弥漫(P=0.031)是与生存长短相关的两大预后因素.结论PCNSL发病率仅千万分之一,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有增长势头.手术治疗是PCNSL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治疗也应当积极,有条件尽量实施鞘内注射,全身化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生存期,有待于增加病例数后进一步统计分析.[全文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25]
作者:俞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诱导抗核抗体(ANA)生成的真正的自身核成分免疫原.方法从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中提取组蛋白免疫同系BALB/c小鼠,ELISA方法测定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核型和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积,免疫印迹法测定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肾脏形态变化,电镜下观察肾小球电子致密物.结果活性组蛋白诱导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等多种抗核抗体生成,且诱发同系小鼠产生SLE样肾脏病理变化.结论活性组蛋白是诱发抗核抗体生成、造成肾损害的免疫原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1):62]
作者:马爱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及中药黄芪的治疗作用.方法肾脏皮髓质AQP2mRNA检测采用半定量RT-PCR法,肾脏AT1受体、TGFβ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肝硬化2周和5周大鼠肾脏皮髓质AQP2mRNA和AT1受体、TGFβ蛋白表达均上调,黄芪在2周时可纠正这些指标的升高,5周时则只能降低AT1受体的高表达.结论肝硬化大鼠存在AQP2表达的异常,黄芪在早期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AS系统.
作者:朱春晓;顾勇;陈靖;马骥;杨海春;林善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特异的独立病变,表现为心肌间小血管壁的增厚和管腔狭窄,致左心室僵直和舒张期充盈的异常[1].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液中NO浓度、心脏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及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旨在了解NO在糖尿病心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糖尿病心脏病的防治提供基础及实验依据.
作者:徐一甄;方京冲;沈稚舟;朱禧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药两面针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根或枝叶.两面针为历代民间用药,中医传统认为为其具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风湿疼痛、胃痛、牙痛、跌打损伤等症.近年来,还发现两面针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据报道,从两面针中提取的氯化两面针碱能延长患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命[1].目前两面针在市场上需求量大,应用也较广泛.两面针所含的氯化两面针碱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直接反映了两面针药材和霜剂的量.关于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报道较少,仅薄层色谱扫描法[2],其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内外至今还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两面针及两面针霜剂中氯两面针碱的含量,为建立其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作者:陈钧;段更利;黄建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R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效果,并结合应用体会提出临床注意事项.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8例OSAS患者.结果CPAP治疗压力为0.59~1.18 kPa(6~12)cm H2O,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精神佳,睡眠时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56.3±7.5)%升高至(92.5±8.6)%,减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35.6±6.8)%减至(6.9±3.7)%;呼吸暂停次数由治疗前的226.5±147.4降至10.5±6.1,低通气次数由治疗前的204.5±171.8降至6.8±4.7,呼吸紊乱指数(RDI)由治疗前的62.5±27.8降至4.0±2.8,浅睡稍有减少,浅睡增加.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纠正了患者夜间鼾症及呼吸暂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自觉症状非常良好.应用CPAP时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方法,佳CPAP治疗压力的确定需在多导睡眠图的检测下才能完成.
作者:李善群;钮善福;姜丽岩;聂莉;蔡映云;白春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GM-CSF联合IL-4对髓性白血病细胞表面B7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方法从初诊急性或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用rhGM-CSF联合rhIL-4共同孵育7~10 d;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诱导前后细胞表面B7分子的表达.结果未经细胞因子诱导的白血病细胞表面B7分子低表达或缺如,经过GM-CSF联合IL-4 7~10 d的诱导,可显著上调B7分子的表达.结论髓性白血病细胞表面存在B7分子表达缺陷;用GM-CSF联合IL-4进行诱导是纠正这种缺陷的一条途径.
作者:陈勤奋;谢彦晖;戴振声;陈彤;徐晓武;谢毅;谢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揭示连环蛋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T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黏附与信号转导分子β-和p120-连环蛋白在正常肝组织、肝癌旁结节性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中p120ctn mRNA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及其与β-连环蛋白的关系.结果所有肝组织中均表达p120ctn mRNA同工蛋白1A和3A.2例正常肝组织中β-β-和p120-连环蛋白分子表现为胞膜表达而胞质无表达;17例癌旁结节性肝硬化组织表现为胞膜和胞质均有表达,以胞质为主,且胞膜表达有所增强.17例HCC组织中表现为胞膜表达明显减弱或消失,而胞质表达则增强.多数细胞胞膜表达呈现不连续性.结论肝组织中可检测到p120ctn同工蛋白1A和3A mRNA.此外,正常肝组织中β-和p120-连环蛋白分布在胞膜,对维持正常的细胞黏附和信号转导起重要作用;结节性肝硬化肝组织中此2种分子出现了分布变化,而肝癌细胞中此2种分子发生了明显的转位现象,提示肝癌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细胞黏附分子的正常功能和其所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
作者:黄华艺;农朝赞;郭凌宵;赵世元;张锡流;查锡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耐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的突变特点,探讨DNA序列分析在药敏测定中的意义.方法对58株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片段(约213 bp)进行PCR扩增,其中包括核心突变区的69个碱基,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其中耐药株36株,敏感株22株.结果所有58株中,36株耐药株均存在rpoB基因突变,氨基酸突变率531位为47.2%,526位为25.0%,22株敏感株均无突变.结论rpoB基因核心突变区发生突变是结核分支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531位丝氨酸和526位组氨酸是常见的突变位点.
作者:庞茂银;翁心华;张文宏;胡忠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实际自然人群中抗高血压药物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方法利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监测系统,统计高血压人群中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依从性;对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社区高血压病有2 522例,未用药539例(占21.37%),不规则服药1 059例(占41.99%),规则服药924例(占36.64%),(单一服药375例,联合服药549例);单独服用复方降压片173例,单独服用硝苯地平108例,单独服用其他药物94例;复方降压片与硝苯地平联合服用(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252例,卡托普利与硝苯地平联合服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132例,其他联合用药165例.结论社区人群抗高血压药物服药依从性低.吸烟、心脑血管病是主要不规则服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知识得分、非药物治疗、发病时间长是主要不规则服药的独立保护因素;吸烟、心脑血管病是主要未服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知识得分高、非药物治疗、发病时间长、有经济来源是主要未服药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杜文民;王永铭;陈斌艳;范维琥;耿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CIA)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脑血栓病、56例高血压脑病、40例脑出血急性期(发病1~3 d)患者及60例健康人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RBC-C3bRR明显下降,RBC-ICR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查呈高凝血症和(或)红细胞聚集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RBC-ICR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脑血管病急性期存在着RCIA紊乱,与血液流变学特性异常有密切关系.
作者:何庭宇;何洁冰;梁锦胜;杜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血清可溶性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sfas)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衰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百分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fas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指数(CI).结果CHF患儿PBL凋亡百分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t=6,P<0.001),心衰越重升高越明显;DNA凝胶电泳显示DNA降解片段出现时间较正常对照提前;血清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t=3 939,P<0.05),心衰越严重升高越明显.结论细胞凋亡机制参与CHF的病理生理过程,PBL凋亡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可能系机体的保护性机制;血清sFas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HF时心肌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膜上Fas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易岂建;钱永如;李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是Kitamura等[1]从手术切除的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aeochromocytoma,PC)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生物活性肽,它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系统中,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收缩功能[2]、利尿利钠、调节肾功能的作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的观察结果显示[3],循环血液中有AM的存在,而且血浆AM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时均有改变.现初步认为AM是一种新发展的生物学活性多肽,参与循环和体液的调节,可能在维持机体自稳态中有重要的功能.
作者:王小芳;陆利民;姚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寻找新型的5-HT2A受体选择性配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二芳烷基哌啶类化合物的含硫衍生物.方法以2,3-二甲氧基硫酚为原料,经烃化、氧化和水解等反应合成3个N-取代哌啶-4-苯硫醚和砜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元素分析、1HNMR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确证,并测定其对5-HT2A、5-HT2c、5-HT6和5-HT7受体及其他一些中枢神经递质受体的体外亲和力.结果3个目标化合物(2a~2c)及5个中间体均为新化合物.体外受体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2a~2c均有较高的5-HT2A受体选择性.结论此类化合物对5-HT2A受体的选择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全文刊登于药学学报2001,36(4):274]
作者:王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婴幼儿肺炎在小儿呼吸科住院病人中占首位,临床上除抗病原治疗外,雾化吸入是常用、适应证广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我院呼吸科用沐舒坦雾化吸入佐治婴幼儿肺炎,临床观察如下.
作者:黄萍;罗社声;汪天林;吴秀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葡萄糖调节蛋白75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多组织尼龙膜(multiple tissuenylon,MTN)Northern杂交显示grp75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Northern杂交方法研究其在缺糖、氧化磷酸化阻滞剂叠氮钠、Ca2+增强剂A23187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grp75在多组织中都有表达,且表达量大致相同,在缺糖培养的情况下,细胞的grp75基因明显呈上调表达.高浓度的叠氮钠能够使grp75基因表达大幅度上调,A23187使grp75的表达量增加.结论grp75基因在细胞中有构成性表达,能够在多种组织的细胞中发挥作用,grp75基因的表达量和细胞自身的能量代谢有关,为grp75基因对细胞缺糖保护提供了证据;在grp75表达与调控过程中,Ca2+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华;杨增杰;夏蓓莉;左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胚胎时期眼球前、后段的确切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方法解剖45例不同时期的眼球,制备眼球壁外层铺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角膜和巩膜表面积,计算角膜所占整个眼球的面积比.绘制角膜与眼球表面积增长曲线.结果人胚胎眼球在第12周以前增长比较缓慢,此后眼球表面积增长迅速.角膜在眼球表面积中所占的比值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保持在1/10~1/11;成人约为1/15.结论人眼角膜、巩膜在胚胎期近似成比例生长,出生以后眼后段生长明显快于出生前.成人角膜占眼球表面积的1/15.
作者:胡宝洋;佘振珏;肖虹蕾;周国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阐明在肝癌高发区东南沿海肝癌与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关系.方法应用生态学、病例对照、定群、Meta分析和危险度评估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F344和HBVx转基因鼠动物试验进一步证明.结果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6个肝癌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饮沟塘水的合并比数比为2,46(95%CI,1.69~2.59),归因危险度为30.39%(95%CI,23.30%~37.47%),一致性检验P>0.05.沟塘水由于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疯长,藻细胞死后释出藻类毒素.实验室研究证明,这种毒素是趋肝的促癌因素,在HBVx转基因鼠中,与起始剂黄曲霉毒素和MC一起可引起肝细胞肝癌.结论沟塘水中以MC为代表的藻类毒素是趋肝致肝炎和肝癌的促癌剂.MC与乙型肝炎和黄曲霉毒素3个环境危险因素组合,可能是我国肝癌高发的原因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
作者:俞顺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在体外用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白细胞介素2(IL-2)扩增肿瘤特异性CTL,为肿瘤过继治疗提供足够数量的、具有高度杀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采用2种方案培养肿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1)抗CD3单抗刺激48 h后,加入抗CD3单抗和20 U/ml rIL-2(抗-CD3+IL-2组);(2)抗CD3单抗和抗CD28单抗同时刺激48 h后,加入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20 U/ml rIL-2(抗-CD3+抗-CD28+IL-2组).分别检测2组效应细胞的增殖水平、杀瘤活性及表型.结果抗-CD3+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20天分别为22 126、5 426、2 072,抗-CD3+抗-CD28+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20天分别为32 168、12 922、3 26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培养12 d时,抗-CD3+IL-2组细胞对FBL-3的大杀伤活性的66.4%,抗-CD3+抗-CD28+IL-2组细胞对FBL-3的大杀伤活性为77.8%.细胞表型FACS分析结果表明,抗CD3+抗-CD28+IL-2组培养12 d后的细胞90%以上为Thy1.2+细胞,且CD25+细胞在抗-CD3+抗-CD28+IL-2组、抗-CD3+IL-组分别为23.00%、8.15%.结论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低剂量IL-2同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获得大量扩增的,具有高度杀瘤活性的肿瘤特异性C儿. [全文刊登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2):143]
作者:黄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药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7402、宫颈癌细胞Hela的体外抑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榄香烯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榄香烯对7402和Hela细胞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榄香烯能诱导7402和Hela细胞凋亡,同时伴随有Bcl-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榄香烯对7402、Hela细胞有较强的抗瘤效应,其可能与Bcl-2蛋白下调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孙等军;方琴;王季石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