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眼球前后段发育的定量研究

胡宝洋;佘振珏;肖虹蕾;周国民

关键词:角膜, 巩膜, 发育, 图像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胚胎时期眼球前、后段的确切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方法解剖45例不同时期的眼球,制备眼球壁外层铺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角膜和巩膜表面积,计算角膜所占整个眼球的面积比.绘制角膜与眼球表面积增长曲线.结果人胚胎眼球在第12周以前增长比较缓慢,此后眼球表面积增长迅速.角膜在眼球表面积中所占的比值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保持在1/10~1/11;成人约为1/15.结论人眼角膜、巩膜在胚胎期近似成比例生长,出生以后眼后段生长明显快于出生前.成人角膜占眼球表面积的1/15.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rhGM-CSF联合rhIL-4对髓性白血病细胞B7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目的探讨GM-CSF联合IL-4对髓性白血病细胞表面B7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方法从初诊急性或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用rhGM-CSF联合rhIL-4共同孵育7~10 d;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诱导前后细胞表面B7分子的表达.结果未经细胞因子诱导的白血病细胞表面B7分子低表达或缺如,经过GM-CSF联合IL-4 7~10 d的诱导,可显著上调B7分子的表达.结论髓性白血病细胞表面存在B7分子表达缺陷;用GM-CSF联合IL-4进行诱导是纠正这种缺陷的一条途径.

    作者:陈勤奋;谢彦晖;戴振声;陈彤;徐晓武;谢毅;谢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面针霜剂和生药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

    中药两面针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根或枝叶.两面针为历代民间用药,中医传统认为为其具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风湿疼痛、胃痛、牙痛、跌打损伤等症.近年来,还发现两面针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据报道,从两面针中提取的氯化两面针碱能延长患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命[1].目前两面针在市场上需求量大,应用也较广泛.两面针所含的氯化两面针碱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直接反映了两面针药材和霜剂的量.关于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报道较少,仅薄层色谱扫描法[2],其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内外至今还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两面针及两面针霜剂中氯两面针碱的含量,为建立其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作者:陈钧;段更利;黄建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组蛋白诱导抗核抗体产生及其对肾脏损害

    目的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诱导抗核抗体(ANA)生成的真正的自身核成分免疫原.方法从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中提取组蛋白免疫同系BALB/c小鼠,ELISA方法测定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核型和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积,免疫印迹法测定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肾脏形态变化,电镜下观察肾小球电子致密物.结果活性组蛋白诱导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等多种抗核抗体生成,且诱发同系小鼠产生SLE样肾脏病理变化.结论活性组蛋白是诱发抗核抗体生成、造成肾损害的免疫原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1):62]

    作者:马爱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2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因素的分析,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1月至2000年5月诊治的22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对各可能预后因素作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2例PCNSL中男女各11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9.5岁.22例中有效随访20例,在随访终点存活9例,死亡11例,存活期1~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4.5个月.并发现是否做过鞘内注射(P=0.005)及累及部位局限或弥漫(P=0.031)是与生存长短相关的两大预后因素.结论PCNSL发病率仅千万分之一,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有增长势头.手术治疗是PCNSL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治疗也应当积极,有条件尽量实施鞘内注射,全身化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生存期,有待于增加病例数后进一步统计分析.[全文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25]

    作者:俞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多种诱发电位评估急性昏迷病人的预后

    目的研究诱发电位对急性期昏迷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180例患者在昏迷后第1、3、7、10天进行脑干反射检查、GCS评分和多种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在昏迷第1天GCS和脑干反射无预测价值,在第1、3、7、10天GCS和脑干反射的预后准确率均低于90%,各种诱发电位的预后准确率均高于93%.结论体感和听觉诱发电位结合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率高于GCS和脑干反射.

    作者:杨伯捷;李盛昌;徐启武;赵大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β-榄香烯对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癌变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DN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10%NaCl混合液及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β-榄香烯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Feulgen染色及端粒重复扩增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DNA含量及端粒酶活性.结果β-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低于模型组.在大鼠癌变过程中,随着胃黏膜癌变的发展,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呈递增趋势,且两者与端粒酶活性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结论β-榄香烯抗癌,抑制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范钰;林庚金;钱立平;许祖德;李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妊娠合并心脏病严重威胁母儿生命,妊娠可加重原有心脏病导致孕产妇心功能恶化,也可使胎儿丢失率增高.此外,孕妇常因心功能不能耐受继续妊娠而提前终止妊娠,医源性早产成为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促进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分析10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临床资料,探讨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小玉;林建华;汤希伟;奚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CIA)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脑血栓病、56例高血压脑病、40例脑出血急性期(发病1~3 d)患者及60例健康人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RBC-C3bRR明显下降,RBC-ICR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查呈高凝血症和(或)红细胞聚集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RBC-ICR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脑血管病急性期存在着RCIA紊乱,与血液流变学特性异常有密切关系.

    作者:何庭宇;何洁冰;梁锦胜;杜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第56例--反复高热、腹痛、腹泻

    病史摘要患者男,35岁.于2000年9月初出现发热,体温达39.8℃,伴寒战、流涕,当地医院查血白分高而胸片无殊,对症处理4~5 d后好转.5 d后无明显诱因下又出现发热,休息后热退.9月底再次出现发热,下午37~38℃,晚上39℃左右,夜间出汗后次晨热退.同时出现下腹痛,排气后好转,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每日2~3次,不成形,无黏液脓血便.10月份再度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片无殊,PPD强阳性,血沉18 mm/h.人院后予以头孢噻肟治疗3 d,高热转为低热,体温37.6℃左右.肠镜发现横结肠2枚肿块,活检病理示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伴大片坏死及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拟诊为肠结核.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癌组织中β-和P120-连环蛋白的表达

    目的揭示连环蛋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T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黏附与信号转导分子β-和p120-连环蛋白在正常肝组织、肝癌旁结节性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中p120ctn mRNA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及其与β-连环蛋白的关系.结果所有肝组织中均表达p120ctn mRNA同工蛋白1A和3A.2例正常肝组织中β-β-和p120-连环蛋白分子表现为胞膜表达而胞质无表达;17例癌旁结节性肝硬化组织表现为胞膜和胞质均有表达,以胞质为主,且胞膜表达有所增强.17例HCC组织中表现为胞膜表达明显减弱或消失,而胞质表达则增强.多数细胞胞膜表达呈现不连续性.结论肝组织中可检测到p120ctn同工蛋白1A和3A mRNA.此外,正常肝组织中β-和p120-连环蛋白分布在胞膜,对维持正常的细胞黏附和信号转导起重要作用;结节性肝硬化肝组织中此2种分子出现了分布变化,而肝癌细胞中此2种分子发生了明显的转位现象,提示肝癌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细胞黏附分子的正常功能和其所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

    作者:黄华艺;农朝赞;郭凌宵;赵世元;张锡流;查锡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R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效果,并结合应用体会提出临床注意事项.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8例OSAS患者.结果CPAP治疗压力为0.59~1.18 kPa(6~12)cm H2O,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精神佳,睡眠时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56.3±7.5)%升高至(92.5±8.6)%,减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35.6±6.8)%减至(6.9±3.7)%;呼吸暂停次数由治疗前的226.5±147.4降至10.5±6.1,低通气次数由治疗前的204.5±171.8降至6.8±4.7,呼吸紊乱指数(RDI)由治疗前的62.5±27.8降至4.0±2.8,浅睡稍有减少,浅睡增加.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纠正了患者夜间鼾症及呼吸暂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自觉症状非常良好.应用CPAP时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方法,佳CPAP治疗压力的确定需在多导睡眠图的检测下才能完成.

    作者:李善群;钮善福;姜丽岩;聂莉;蔡映云;白春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肾上腺髓质素及其心血管作用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是Kitamura等[1]从手术切除的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aeochromocytoma,PC)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生物活性肽,它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系统中,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收缩功能[2]、利尿利钠、调节肾功能的作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的观察结果显示[3],循环血液中有AM的存在,而且血浆AM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时均有改变.现初步认为AM是一种新发展的生物学活性多肽,参与循环和体液的调节,可能在维持机体自稳态中有重要的功能.

    作者:王小芳;陆利民;姚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国女性乳腺癌部分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大城市中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了探素乳腺癌的病因,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有关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研究.1995年赵宁等[1]曾对乳腺癌的月经、生育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了能更好反映近乳腺癌研究进展,并阐明遗传等其他因素与乳腺癌的关系,我们收集了近年来国内12个有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综合定量评价了月经、生育、家族史、既往乳腺病史等部分因素的危险性.

    作者:郑频频;傅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硬化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的表达及黄芪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及中药黄芪的治疗作用.方法肾脏皮髓质AQP2mRNA检测采用半定量RT-PCR法,肾脏AT1受体、TGFβ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肝硬化2周和5周大鼠肾脏皮髓质AQP2mRNA和AT1受体、TGFβ蛋白表达均上调,黄芪在2周时可纠正这些指标的升高,5周时则只能降低AT1受体的高表达.结论肝硬化大鼠存在AQP2表达的异常,黄芪在早期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AS系统.

    作者:朱春晓;顾勇;陈靖;马骥;杨海春;林善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肾小球上皮细胞分泌肾上腺髓质素抑制系膜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M)及其受体CRLR在培养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GEC)和系膜细胞(MsC)的表达,以及AM对MsC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分别制备AM及CRLR探针,Noithern blot法检测其在GEC和MsC的表达,[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MsC增殖情况.结果AM仅表达于GEC,不表达于MsC,而其受体CRLR的表达则相反.含有AM的GEC培养上清可抑制MsC生长,而CRLR阻断剂CGRP8-37可部分消除此抑制作用.结论GEC可通过合成和分泌AM抑制MsC增殖,提示AM作为一种重要的旁分泌因子,以保持肾小球微环境稳定,并参与肾小球的炎症过程.

    作者:刘学光;张志刚;郭慕依;陈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阐明在肝癌高发区东南沿海肝癌与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关系.方法应用生态学、病例对照、定群、Meta分析和危险度评估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F344和HBVx转基因鼠动物试验进一步证明.结果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6个肝癌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饮沟塘水的合并比数比为2,46(95%CI,1.69~2.59),归因危险度为30.39%(95%CI,23.30%~37.47%),一致性检验P>0.05.沟塘水由于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疯长,藻细胞死后释出藻类毒素.实验室研究证明,这种毒素是趋肝的促癌因素,在HBVx转基因鼠中,与起始剂黄曲霉毒素和MC一起可引起肝细胞肝癌.结论沟塘水中以MC为代表的藻类毒素是趋肝致肝炎和肝癌的促癌剂.MC与乙型肝炎和黄曲霉毒素3个环境危险因素组合,可能是我国肝癌高发的原因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

    作者:俞顺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心力衰竭患儿血清sFas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血清可溶性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sfas)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衰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百分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fas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指数(CI).结果CHF患儿PBL凋亡百分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t=6,P<0.001),心衰越重升高越明显;DNA凝胶电泳显示DNA降解片段出现时间较正常对照提前;血清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t=3 939,P<0.05),心衰越严重升高越明显.结论细胞凋亡机制参与CHF的病理生理过程,PBL凋亡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可能系机体的保护性机制;血清sFas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HF时心肌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膜上Fas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易岂建;钱永如;李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鼠CTL体外非特异性扩增对其杀瘤活性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用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白细胞介素2(IL-2)扩增肿瘤特异性CTL,为肿瘤过继治疗提供足够数量的、具有高度杀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采用2种方案培养肿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1)抗CD3单抗刺激48 h后,加入抗CD3单抗和20 U/ml rIL-2(抗-CD3+IL-2组);(2)抗CD3单抗和抗CD28单抗同时刺激48 h后,加入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20 U/ml rIL-2(抗-CD3+抗-CD28+IL-2组).分别检测2组效应细胞的增殖水平、杀瘤活性及表型.结果抗-CD3+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20天分别为22 126、5 426、2 072,抗-CD3+抗-CD28+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20天分别为32 168、12 922、3 26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培养12 d时,抗-CD3+IL-2组细胞对FBL-3的大杀伤活性的66.4%,抗-CD3+抗-CD28+IL-2组细胞对FBL-3的大杀伤活性为77.8%.细胞表型FACS分析结果表明,抗CD3+抗-CD28+IL-2组培养12 d后的细胞90%以上为Thy1.2+细胞,且CD25+细胞在抗-CD3+抗-CD28+IL-2组、抗-CD3+IL-组分别为23.00%、8.15%.结论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低剂量IL-2同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获得大量扩增的,具有高度杀瘤活性的肿瘤特异性C儿. [全文刊登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2):143]

    作者:黄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单纯性肾囊肿的组织起源

    目的探讨单纯性肾囊肿的组织起源.方法20例囊液标本取自12位男性和8位女性,采用两种方法:(1)测定囊液中钠(Na+)、钾(K+)、氯(Cl-)、尿素氮(BUN)、肌酐(Cr)、葡萄糖(Glu)、总蛋白(TP)等物质的浓度,并与血浆中的浓度相比较;(2)选用两种高选择定位于不同肾小管节段的酶标植物血凝素,四叶莲凝集素和jacalin凝集素,对单纯性肾囊肿标本进行组织化学研究.四叶莲凝集素定位于近端肾小管,而jacalin凝集素定位于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结果(1)标本中Na+、K+、Cl-、BUN、Cr、Glu的浓度与血浆中浓度基本相等,而血浆中总蛋白的浓度则高于囊液中浓度;(2)15例囊肿内衬上皮的四叶莲凝集素染色均呈强阳性,而jacllin凝集素染色有7例为阴性,另8例为部分弱阳性.结论单纯性肾囊肿可能起源于近端肾小管.

    作者:司捷晻;王国民;谭云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动态组合检测4种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肺癌临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肺癌是常见多发性肿瘤,国内外均开展了肿瘤标记物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但肿瘤标记物在肺癌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国内研究较少.这组资料分析了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癌抗原(SCC)和糖链抗原125(CA-125)动态组合检测在肺癌疗效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邵长周;陈小东;蔡映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