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述评

王凡;贾少微

关键词:脑栓塞和血栓形成/针灸疗法, 脑血管循环/针灸效应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脑血流图是早期研究采用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和单光子发射CT(SPECT)观察针刺研究结果更精确和直观.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和改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确实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活动.神经系统调节是针灸产生效应的基础,今后应进一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研究.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走罐加手法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腰椎间盘突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5~1998年运用走罐加手法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缪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养子时刻开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

    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养子时刻开穴组和对照组,进行针刺疗效观察.结果:养子时刻开穴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1,两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养子时刻开穴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天平;仇裕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肢体麻木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组和口服维生素B1对照组.结果: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肢体麻木疗效确切,显著改善神经病变.可作为糖尿病肢体麻木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陈天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感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针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医者的感受和患者的感受两方面列出针感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各种针感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针感均代表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不论出现何种针感,均表示已得气;只要有针感,便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作者:甘健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太冲穴注治疗乳蛾

    方法:一组为10岁以下患儿,采用肺经之井穴少商与大肠经之井穴商阳点刺放血法(点刺二穴,可清泄肺、胃肠之郁热,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一组为10岁以上患者,采用药物太冲穴注射疗法(该穴为足厥阴经之脉所注为输,为肝之原穴,可主咽喉病,故行药物封闭,加强占位刺激,以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宣泄清解之功).前者施治时,用消毒的不锈钢针或三棱针,取两侧少商、商阳穴,以浅刺疾出各穴,并按压放血2~3滴,每天1次,3次为一疗程,如未治愈,可连用第2疗程,中间不停治.

    作者:熊源清;熊建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一过性直肠痛临床疗效观察

    一过性直肠痛,也称消散性直肠痛.肛门直肠神经痛,会阴部神经痛和爆发性直肠痛是本病的同义语.自1989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病2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

    目的介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的刺络放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认真分析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整理其中的有关记载.结论张从正不但继承了《内经》、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挥,对刺络放血疗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张建斌;王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穴透刺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机理研究

    本题选择11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和发病时间顺序将其分为8组.采用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评分等为指标,进行治疗前后连续性检测.结果:发现单纯溶栓组溶栓后血管虽然再通,脑血流也得到改善,但常常不能使神经功能等临床状况获得明显的恢复,这可能主要与溶栓再灌注中自由基损害有关.而针刺配合溶栓组的这种现象较少,与单纯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而间接证明针刺可能减轻溶栓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孟庆刚;高兵兵;孔庆爱;王建明;唐强;于致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耳针治疗大鼠实验性缺血性中风症的研究

    目的:观察耳针对缺血性中风症的影响.方法:用凝闭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方法制作大鼠缺血性中风症模型.结果:通过耳针治疗,其行为障碍的恢复较模型对照组为快.在血管凝闭手术后,可看到颅顶软脑膜微血管口径扩张,血液流速加快,耳针组较模型组稍明显.实验1周后作血液流变学检查,耳针组和模型组皆较正常组的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为高,耳针组更为明显.结论:表明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使局部缺血区增加血液灌注量促进损伤脑细胞的恢复,而对全身增加血液粘度有利于手术损伤处的血液凝固,耳针能加强此调节作用.

    作者:王援朝;徐青燕;戴惠婷;庞莉;庞弘;王兴校;朱柏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穴位埋线治疗腰肌劳损78例

    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小19岁,大57岁;病程短的2个月,长的5年.临床可见长期腰部疼痛,反复发作,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疼痛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而加重,休息、遇暖后减轻,压痛范围较广泛,有的不能准确指明压痛点,腰腿部被动活动无明显障碍.X线摄片检查,除中老年人有腰椎体骨质增生外,无其它异常,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作检查.

    作者:崔义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灸防治药物流产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防治药物流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药物流产的同时配合体针加耳穴贴压法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结果:治疗组出血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药物流产配合耳穴贴压和针刺实为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简便、易行之有效方法.

    作者:张永兴;陶旻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水沟穴干预治疗急诊抽搐休克

    目的:探讨针刺水沟穴治疗急诊抽搐昏迷休克,为安全而有效的开展急救针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针刺水沟穴和安定注射两种方法,比较镇静止惊抗休克效果.结果:68例即效,14例显效,2例无效.结论:通过观察,发现这种疗法对上述这些疾病有立竿见影之效.

    作者:郭华林;郭杰;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浆ET-1、MDA、NO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针刺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血浆内皮素(ET-1)、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头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显著减少,血浆ET-1、MDA水平显著降低,NO水平明显回升.结论:头针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促进其修复,从而维护ET-1/NO拮抗平衡而实现,同时还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王光义;蒋乃昌;贺志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

    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治疗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运用腕踝针治疗次数少,痛苦也少.

    作者:李良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历代医家看法不一,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作者:赵刚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吊针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吊针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50例采用吊针治疗,常规组5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药物组50例采用口服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及常规组有效率同药物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观察组的愈显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针刺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有效,吊针的应用更显著的提高了疗效.

    作者:张悦;杨振辉;孙英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曲池穴注射林可霉素治疗扁桃体炎46例

    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林可霉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获得满意疗效.本组46例均系门诊患者,男31例,女15例;年龄10~56岁;病程短1天,长7天.

    作者:彭学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夹脊穴治疗胸部闪挫伤120例

    本组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小17岁,大73岁;病程短1天,长7天.疼痛属气滞型72例,血瘀型48例.本组病例均排除肋骨及肺部病变.其中23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吴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睾丸炎12例

    睾丸炎多为附睾炎伴发病症,临床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形成慢性炎症,出现不定期的睾丸坠胀,疼痛,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和影响生育.笔者临床运用针刺治疗1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反复发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侵犯结肠,特别是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多数认为与感染因素及免疫因素有关.本人自1988年以来采用艾条固定穴位悬灸治疗5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