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赵刚明

关键词:捻转补泻, 针刺补泻, 历代医家, 学者, 手法, 频率, 男女
摘要: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历代医家看法不一,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治疗睾丸炎12例

    睾丸炎多为附睾炎伴发病症,临床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形成慢性炎症,出现不定期的睾丸坠胀,疼痛,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和影响生育.笔者临床运用针刺治疗1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脑血流图是早期研究采用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和单光子发射CT(SPECT)观察针刺研究结果更精确和直观.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和改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确实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活动.神经系统调节是针灸产生效应的基础,今后应进一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研究.

    作者:王凡;贾少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曲池穴注射林可霉素治疗扁桃体炎46例

    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林可霉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获得满意疗效.本组46例均系门诊患者,男31例,女15例;年龄10~56岁;病程短1天,长7天.

    作者:彭学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割耳敷药法治疗黄褐斑40例临床观察

    目的:用割耳敷药的方法治疗黄褐斑40例.方法:利用耳穴理论,辨证选穴,用刀片在相应穴位上划刺出血,然后敷以活血化瘀的中药粉末,起到物理和化学双重刺激的作用.结果:临床观察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较满意.

    作者:赵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水沟穴干预治疗急诊抽搐休克

    目的:探讨针刺水沟穴治疗急诊抽搐昏迷休克,为安全而有效的开展急救针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针刺水沟穴和安定注射两种方法,比较镇静止惊抗休克效果.结果:68例即效,14例显效,2例无效.结论:通过观察,发现这种疗法对上述这些疾病有立竿见影之效.

    作者:郭华林;郭杰;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历代医家看法不一,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作者:赵刚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背俞穴治疗多发性硬化12例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神经内科脱髓鞘疾病之一.临床以反复发作、缓解与复发为特征,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髓鞘脱失所表现瘫痪、麻木、痛性痉挛、失语、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精神症状或智能障碍等,临床急性期常用激素治疗为主.笔者近年来对于急性期辅以针灸治疗,缓解期以针灸治疗为主,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卉;房丽;梅晨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夹脊穴治疗胸部闪挫伤120例

    本组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小17岁,大73岁;病程短1天,长7天.疼痛属气滞型72例,血瘀型48例.本组病例均排除肋骨及肺部病变.其中23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吴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穴透刺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机理研究

    本题选择11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和发病时间顺序将其分为8组.采用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评分等为指标,进行治疗前后连续性检测.结果:发现单纯溶栓组溶栓后血管虽然再通,脑血流也得到改善,但常常不能使神经功能等临床状况获得明显的恢复,这可能主要与溶栓再灌注中自由基损害有关.而针刺配合溶栓组的这种现象较少,与单纯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而间接证明针刺可能减轻溶栓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孟庆刚;高兵兵;孔庆爱;王建明;唐强;于致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耳针治疗大鼠实验性缺血性中风症的研究

    目的:观察耳针对缺血性中风症的影响.方法:用凝闭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方法制作大鼠缺血性中风症模型.结果:通过耳针治疗,其行为障碍的恢复较模型对照组为快.在血管凝闭手术后,可看到颅顶软脑膜微血管口径扩张,血液流速加快,耳针组较模型组稍明显.实验1周后作血液流变学检查,耳针组和模型组皆较正常组的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为高,耳针组更为明显.结论:表明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使局部缺血区增加血液灌注量促进损伤脑细胞的恢复,而对全身增加血液粘度有利于手术损伤处的血液凝固,耳针能加强此调节作用.

    作者:王援朝;徐青燕;戴惠婷;庞莉;庞弘;王兴校;朱柏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皮肤针配合外涂中药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8例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临床表现主要为大腿外侧部出现感觉异常,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我科自1996年以来,尝试用皮肤针配合外涂中药治疗此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岩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一过性直肠痛临床疗效观察

    一过性直肠痛,也称消散性直肠痛.肛门直肠神经痛,会阴部神经痛和爆发性直肠痛是本病的同义语.自1989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病2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针治疗截瘫神经痛疗效观察

    截瘫神经痛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观察26例该类患者,采用头针及阿是埋针方法,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国际公认且信度较高的MPQ问卷,进行疗前疗后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

    作者:李惠兰;孙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反复发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侵犯结肠,特别是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多数认为与感染因素及免疫因素有关.本人自1988年以来采用艾条固定穴位悬灸治疗5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浆ET-1、MDA、NO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针刺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血浆内皮素(ET-1)、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头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显著减少,血浆ET-1、MDA水平显著降低,NO水平明显回升.结论:头针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促进其修复,从而维护ET-1/NO拮抗平衡而实现,同时还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王光义;蒋乃昌;贺志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温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7年5月以来采用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彩琴;李爱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肢体麻木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组和口服维生素B1对照组.结果: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肢体麻木疗效确切,显著改善神经病变.可作为糖尿病肢体麻木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陈天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养子时刻开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

    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养子时刻开穴组和对照组,进行针刺疗效观察.结果:养子时刻开穴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1,两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养子时刻开穴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天平;仇裕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灸防治药物流产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防治药物流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药物流产的同时配合体针加耳穴贴压法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结果:治疗组出血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药物流产配合耳穴贴压和针刺实为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简便、易行之有效方法.

    作者:张永兴;陶旻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麻复合气管内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3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分为3组,Ⅰ组单纯气管内麻醉;Ⅱ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麻醉;Ⅲ组针麻复合气管内麻醉.监测3组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Ⅲ组波动小(P>0.05),且麻醉药用量减少,拔管提前(P<0.01).结论:针麻复合气管内麻醉既减少麻醉药用量又对机体有调整作用,病人苏醒迅速,拔管时间缩短,使循环系统更稳定.

    作者:顾陈怿;蔡云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