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开宇;李炎阳;赵喜新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小23岁,大65岁.30例均为泌尿系结石(肾结石7例,输尿管结石23例),为典型肾绞痛发作,伴尿路刺激征及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均经过B超或X线摄片确诊.2治疗方法取穴:神门、皮质下、输尿管、肾为主穴.针刺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加脑、尿道2穴.方法:局部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刺入穴位,以酸胀为度,不可穿透耳软骨,再将电针治疗仪针夹夹在输尿管、神门2穴上.输出频率用密波,量以患者耐受程度而定,留针15分钟,取针后加耳压.
作者:张美丽;金喜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将我国近50年来针灸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重大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从方法学、治疗学的若干原则以及对糖代谢、胰腺内分泌激素、胰岛素抵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主要并发症的作用影响作了系统评价,对新世纪本病治疗的展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作者:谌剑飞;魏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激素类药物对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设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62例,经激素治疗后再针刺治疗对照组26例,并将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96.8%,对照组愈显率为76.9%,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疗效与疗程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
作者:张超云;陈礼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割刺耳穴治疗神经性皮炎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6例均系门诊患者,经本院皮肤科确诊.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小22岁,大65岁;病程短6月,长25年.此病患者经临床观察,均在耳穴胰胆上发现有一如小米粒的白点突出皮肤.
作者:谢挺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从1988年8月~2000年1月用火针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123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23例,男41例,女82例;年龄小37岁,大84岁;病程短1个月,1例,长3年,2例,多数病程在2个月以上.其中肌肉萎缩106例,活动受限123例,疼痛119例.2治疗方法让患者活动患肢,一般嘱患者做梳头、叉腰、摸背等几个难做的动作,在肩部前后上即肩前、肩、肩贞、臂孺附近按压寻找其痛点,然后皮肤常规消毒,将消毒好的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在痛点上直刺1~2寸迅速出针,然后让患者做爬墙、外展、上抬等动作2~3分钟,一般每次只刺3个点,间日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后休息3天.
作者:陈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离子导入负压罐是一种自制负压下离子导入装置,将自备川乌、草乌乙醇浸液导入下关穴和颊车穴,用于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经对62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98%.本疗法集腧穴刺激、药罐疗法、离子导入和直流电疗法于一体,丰富了针灸治疗的手段.
作者:田开宇;李炎阳;赵喜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自1996年开始采用针刺治疗瘢痕瘙痒症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于下.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小27岁,大67岁;病程短5个月,长7年.瘙痒发作与饮食有关者13例,无关者19例;瘢痕在腹部者23例,在四肢者6例,在背部者3例;因手术导致者26例,摔伤导致者6例.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瘙痒症状,均单独采用针刺疗法.
作者:龙振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为肱桡肌及前臂伸肌总腱附着部,常因扭拉伤引起该处炎症.近年来笔者采用艾灸加外敷药物治疗此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男41例,女9例;年龄小20岁,大60岁;病程短7天,长半年.右侧45例,双侧5例.2治疗方法取穴:曲池、外关.艾灸:取两支艾条同时点燃,一支温灸曲池穴,一支温灸外关穴,同侧取穴.
作者:崔联民;刘保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本组过敏性鼻炎88例,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40岁;病程半年~30年.诊断标准:以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及鼻塞为主症,部分病人伴有眼痒、流泪、咽痒等症状,体征有鼻粘膜苍白水肿.2治疗方法2.1取穴①肺俞、心俞、膈俞.②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2.2 操作取白芥子、玄胡各30%,甘遂、细辛各20%,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压扁切成块,每块约1 cm×1 cm(6 g),再加少许麝香,分摊在直径约5cm的胶布上,固定于上述穴位.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初伏、中伏取第①组穴,末伏取第②组穴,一般敷贴2~4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也可多敷贴几小时,等药物干燥后再揭下.贴后忌食生冷辛辣,禁冷水洗浴.此法每年敷贴.连续敷贴3年为一疗程.
作者:曹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近年来笔者采用电围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症8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2l岁,大52岁;病程短3个月,长13年.大多数患者月经前乳房胀痛加重,乳房肿块可见于单侧或双侧,大小不一,区界不清,质中等度硬,活动一般尚好,可有触痛,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全部患者均经远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症.
作者:李淑荣;杨敏;张淑杰;沈中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急性咽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伴有咽喉部的红肿及吞咽不利,部分病人有发热表现或白细胞增高,主要发生于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中.近年来,笔者通过针刺手穴咽喉点对急性咽痛的即时止痛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病例选取标准为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中医辨证为喉痹)的患者,服用中西药物后,咽部持续疼痛不减者.本组12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小26岁,大71岁;病程短为3小时,长为3天.其中伴发热者82例,无发热者38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于正常者98例,正常者22例.
作者:杨威;孙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方法: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组)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64例,并与西药抗痫组(对照组)65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①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脑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中原发性与继发性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的临床疗效相同(P>0.05).结论:穴位埋线加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基本无创伤,无局麻药过敏,能减轻抗痫西药副作用.
作者:邓元江;王净净;林亚平;刘卫英;王历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跗骨窦综合征为踝关节内翻扭伤的合并症,1958年由O'Conner首次提出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踝内翻扭伤时,窦内韧带、血管、脂肪组织与距腓前韧带同时受损,致窦内充血、水肿,压力增高,出现踝部酸痛不适.笔者近2年来治疗本病4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小9岁,大52岁,平均30.5岁;病程0~2周29例,2+周~半年14例.其中右侧31例,左侧12例,均有踝内翻扭伤史.
作者:贾道福;朱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手术时或一些剧痛患者使用麻醉药后,易患便秘.笔者在国内和援马达加斯加工作期间,应用针刺治疗,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中,31例为住院病例,15例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7例,女9例;年龄小20岁,大78岁,平均46岁;病程短3天,长3月.使用麻醉药者,全麻16例,腰麻18例,癌痛麻醉8例,外伤痛麻醉4例.中医临床辨证:实秘16例,虚秘12例,气秘18例.
作者:何天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自1995年以来运用针刺与拔罐治疗痤疮32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本组3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6例,女26例;年龄小17岁,大36岁;病程短20天,长7年.未婚24例,已婚8例.取穴: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暴露颈部大椎穴,医者轻揉局部,至其充血发红.操作: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立即在该穴上用大号玻璃火罐以闪火法迅速拔在穴位上,医者轻拍罐顶1~2分钟,令其出血2~~5 ml.留10~15分钟起罐,用棉球擦去血液,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未愈者间隔1周后,行第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安维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针刺四缝穴配合药物维生素B1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80例患儿,痊愈5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100.0%.与30例点刺四缝穴对照组相比,x2=13.92,P<0.05,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冯胜军;罗万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3例,女27例;年龄小6岁,大47岁;病程短1天,长20天.所有病例均有明显外伤史,多数是单侧踝关节扭伤,伤侧踝关节有疼痛及不同程度肿胀,严重者不能行走,经X线透视无骨折和关节脱位.取穴:丘墟穴(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方法:若肿胀不明显者,用5ml无菌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2%的普鲁卡因2 ml与当归注射液2ml混合.常规消毒丘墟穴,进针1.5寸左右,轻轻旋转针头,待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抽吸无回血后注入1.5 ml即可.对于肿胀明显者,除穴位注射外,需在肿胀处加局部注射,用药量一般为1.5ml.隔日注射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作者:彭光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方法: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I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结果: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3.3%,差异有显著性差义(P<0.05).两组在胃电图、胃动素、口一盲通过时间3项试验亦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I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
作者:刘文全;王健;郝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一般资料用艾叶加中药制成药条穴位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其中年龄小22岁,大48岁;病程短1年,长8年.临床主要症状为下腹胀痛下坠,腰痛,白带量多、有味.均经妇科确诊.2治疗方法2.1药物组成和制法陈艾叶300 g,红花、桃仁、芍药、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延胡、田七各30 g.先将艾叶揉搓成团,再将上药研成细末,两者混匀,用易燃纸卷成长25 cm直径2 cm药艾条.
作者:尚校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传统的直接灸,难以体现灸的补泻特点,且因其艾炷之大、壮数之多、灸的疼痛、起泡、化脓、常遗留疤痕,而不易被患者接受.吸收民间灸法特点,阐发<内经>灸法补泻的内涵,改良灸方法,剔除灸缺陷,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的手法.从而充分体现了灸的补、泻特点,极大的发挥了灸的功能,且具有灸的壮数少,灸时疼痛轻,无遗留疤痕,无交叉感染,应用面广,疗效快捷等优点.
作者:林其盛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