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伏天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连续3年疗效观察

曹春梅

关键词:三伏天, 敷贴治疗, 过敏性鼻炎, 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 药物干燥, 热舒适感, 临床资料, 肺俞, 足三里, 鲜姜汁, 发作性, 鼻粘膜, 白芥子, 直径, 症状, 咽痒, 穴位, 细辛, 洗浴
摘要:1临床资料本组过敏性鼻炎88例,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40岁;病程半年~30年.诊断标准:以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及鼻塞为主症,部分病人伴有眼痒、流泪、咽痒等症状,体征有鼻粘膜苍白水肿.2治疗方法2.1取穴①肺俞、心俞、膈俞.②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2.2 操作取白芥子、玄胡各30%,甘遂、细辛各20%,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压扁切成块,每块约1 cm×1 cm(6 g),再加少许麝香,分摊在直径约5cm的胶布上,固定于上述穴位.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初伏、中伏取第①组穴,末伏取第②组穴,一般敷贴2~4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也可多敷贴几小时,等药物干燥后再揭下.贴后忌食生冷辛辣,禁冷水洗浴.此法每年敷贴.连续敷贴3年为一疗程.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多针平行刺治疗腕伸肌筋膜纤维织炎37例

    1临床资料本组37例,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小21岁,大48岁;病程短1天,长1个半月.外伤闪挫8例,劳损23例,因寒所致6例.其中26例使用伤湿止痛膏,8例服用跌打丸、三七片无效.2治疗方法取患肢手三里、合谷穴,常规消毒,针刺用捻转提插泻法,针感布于前臂.在腕伸肌有摩擦感之压痛区域,15°角卧针平行多针推入浅筋膜,每针相隔1分,食指向前拇指向后快速捻针,使局部纤维缠在针体上,重度提插,停针候气,待针自解后(一般10~20分钟)出针,不闭其孔,每日1次,5次后观察疗效.

    作者:徐小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接灸的手法应用及临症举隅

    传统的直接灸,难以体现灸的补泻特点,且因其艾炷之大、壮数之多、灸的疼痛、起泡、化脓、常遗留疤痕,而不易被患者接受.吸收民间灸法特点,阐发<内经>灸法补泻的内涵,改良灸方法,剔除灸缺陷,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的手法.从而充分体现了灸的补、泻特点,极大的发挥了灸的功能,且具有灸的壮数少,灸时疼痛轻,无遗留疤痕,无交叉感染,应用面广,疗效快捷等优点.

    作者:林其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割刺耳穴治疗神经性皮炎26例

    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割刺耳穴治疗神经性皮炎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6例均系门诊患者,经本院皮肤科确诊.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小22岁,大65岁;病程短6月,长25年.此病患者经临床观察,均在耳穴胰胆上发现有一如小米粒的白点突出皮肤.

    作者:谢挺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水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30例

    笔者于1985年12月~1999年12月,用针刺配合拔水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3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4~18岁21例,19~23岁69例,24~28岁24例,29~33岁16例.病程1~3年28例,4~6年62例,7~9年40例.进行期107例,静止期23例.130例中除46例为初发病例外,余曾经用药84例,其中用强的松等药39例,用抗癌药物、乙亚胺、白血宁等药24例,先后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21例.

    作者:王孟柏;王勤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艾灸加外敷药物治疗网球肘50例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为肱桡肌及前臂伸肌总腱附着部,常因扭拉伤引起该处炎症.近年来笔者采用艾灸加外敷药物治疗此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男41例,女9例;年龄小20岁,大60岁;病程短7天,长半年.右侧45例,双侧5例.2治疗方法取穴:曲池、外关.艾灸:取两支艾条同时点燃,一支温灸曲池穴,一支温灸外关穴,同侧取穴.

    作者:崔联民;刘保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肢端红痛症

    肢端红痛症在上肢肘关节或膝关节以下部位红肿、疼痛.一般呈对称性,疼痛呈阵发性,性质呈针刺样疼痛,夜间痛甚,遇冷痛减,遇热加重.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本病2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9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62岁;病程短1月,长8年.

    作者:陈维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方法: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I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结果: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3.3%,差异有显著性差义(P<0.05).两组在胃电图、胃动素、口一盲通过时间3项试验亦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I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

    作者:刘文全;王健;郝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伏天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连续3年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本组过敏性鼻炎88例,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40岁;病程半年~30年.诊断标准:以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及鼻塞为主症,部分病人伴有眼痒、流泪、咽痒等症状,体征有鼻粘膜苍白水肿.2治疗方法2.1取穴①肺俞、心俞、膈俞.②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2.2 操作取白芥子、玄胡各30%,甘遂、细辛各20%,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压扁切成块,每块约1 cm×1 cm(6 g),再加少许麝香,分摊在直径约5cm的胶布上,固定于上述穴位.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初伏、中伏取第①组穴,末伏取第②组穴,一般敷贴2~4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也可多敷贴几小时,等药物干燥后再揭下.贴后忌食生冷辛辣,禁冷水洗浴.此法每年敷贴.连续敷贴3年为一疗程.

    作者:曹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穴注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临床观察

    采用针刺四缝穴配合药物维生素B1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80例患儿,痊愈5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100.0%.与30例点刺四缝穴对照组相比,x2=13.92,P<0.05,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冯胜军;罗万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穴位注射丘墟治疗踝关节扭伤100例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3例,女27例;年龄小6岁,大47岁;病程短1天,长20天.所有病例均有明显外伤史,多数是单侧踝关节扭伤,伤侧踝关节有疼痛及不同程度肿胀,严重者不能行走,经X线透视无骨折和关节脱位.取穴:丘墟穴(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方法:若肿胀不明显者,用5ml无菌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2%的普鲁卡因2 ml与当归注射液2ml混合.常规消毒丘墟穴,进针1.5寸左右,轻轻旋转针头,待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抽吸无回血后注入1.5 ml即可.对于肿胀明显者,除穴位注射外,需在肿胀处加局部注射,用药量一般为1.5ml.隔日注射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作者:彭光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行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作者:刘里远;彭安;潘娟;张慧;邢秀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慢性肺炎80例

    小儿慢性肺炎为儿科常见病,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未及时用药或滥用抗生素,致治疗上的困难.我们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患儿80例,住院42例,门诊38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5个月~10岁;病程1~7天32例,8~14天28例,15~30天20例.均经两种以上抗菌素治疗.支气管肺炎33例,肺炎47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咳痰、食欲不振.单肺或双肺湿性哕音,发热39例;外周血WBC升高(>11.0×109/L)47例;X线胸透及摄片显示肺部纹理增粗模糊或散在小片状和片状阴影72例.58例并发贫血、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等.

    作者:廖南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穴位埋线加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临床观察

    方法: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组)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64例,并与西药抗痫组(对照组)65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①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脑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中原发性与继发性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的临床疗效相同(P>0.05).结论:穴位埋线加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基本无创伤,无局麻药过敏,能减轻抗痫西药副作用.

    作者:邓元江;王净净;林亚平;刘卫英;王历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耳穴贴压对胆囊收缩功能调整的超声观察

    在B超监测下,对80例胆囊炎患者的胆囊面积变化进行治疗前后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后脂餐试验较非耳穴治疗胆囊平均缩小面积提高,试餐30分钟、60分钟,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

    作者:郑子萍;吕明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芒针治疗胸长神经麻痹20例

    胸长神经由颈5~颈7神经根纤维组成,起自臂丛根,在臂丛和腋动脉后方人腋,沿前锯肌表面下行,支配前锯肌.胸长神经受伤后,前锯肌瘫痪,上肢做向前推送动作时,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离开胸廓而耸起,形成翼状肩胛,臂外展至水平位后不能再向上举起.笔者于1990年4月~2000年6月期间,观察芒针治疗胸长神经麻痹20例,效果理想,现介绍如下.

    作者:戴萦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不同针灸方法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艾灸、穴位注射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毒副反应的不同作用.方法:将63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3组:艾灸组(23例),穴注组(22例),西药对照组(18例).在化疗过程中,分别应用艾条灸、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常规西药.观察白细胞总数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变化.结果:艾灸组、穴注组均可提高白细胞总数及免疫球蛋白,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提高白细胞总数方面,穴注组优于艾灸组(P<0.05);在提高免疫球蛋白方面,艾灸组优于穴注组(P<0.05).结论:艾灸、穴位注射可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不同针灸方法具有不同的效果.

    作者:范钰;杨兆民;万铭;吴学飞;颜吉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刺西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对比观察

    应用针刺加西药治疗4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与38例同期采用西药疗法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静脉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说明针刺与西药协同可明显增高PaO2(动脉血氧分压),降低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静脉压,降低红细胞比积,使全血粘度(高切速及低切速)降低,对血浆粘度的改变无显著意义.

    作者:刘洁;胡湘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灸治疗糖尿病30例

    1 临床资料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54岁;病程短2个月,长3年.均有明显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主要症状,空腹血糖值高15.7 mmol/L,低7.1 mmol/L,均为门诊病人.根据1995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符合上述诊断分型标准患者.排除标准为(1)有严重心、肾、脑、肝病患者.(2)有酮症及高渗性昏迷者.(3)同时服用类固醇、噻嗪类利尿剂者.(4)使用过或正同时使用胰岛素治疗者.(5)有急慢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者.

    作者:李镇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电围针治疗乳腺增生症80例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近年来笔者采用电围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症8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2l岁,大52岁;病程短3个月,长13年.大多数患者月经前乳房胀痛加重,乳房肿块可见于单侧或双侧,大小不一,区界不清,质中等度硬,活动一般尚好,可有触痛,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全部患者均经远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症.

    作者:李淑荣;杨敏;张淑杰;沈中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艾灸隐白治疗放置节育环后月经过多30例

    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当前很多妇女以放置节育环作为主要避孕措施,其中部分妇女放置节育环后出现月经过多.笔者自1997年起采用艾灸方法治疗此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5~35岁.有生育史,生育前月经正常,放置节育环时间半年~7年.均在放置节育环后出现月经量过多,色、质正常,月经期延长,每次月经期7~14天,多伴体倦乏力、心慌气短,其中有贫血征象5例.取穴:隐白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者:赵盈;王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