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柏;王勤学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3例,女27例;年龄小6岁,大47岁;病程短1天,长20天.所有病例均有明显外伤史,多数是单侧踝关节扭伤,伤侧踝关节有疼痛及不同程度肿胀,严重者不能行走,经X线透视无骨折和关节脱位.取穴:丘墟穴(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方法:若肿胀不明显者,用5ml无菌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2%的普鲁卡因2 ml与当归注射液2ml混合.常规消毒丘墟穴,进针1.5寸左右,轻轻旋转针头,待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抽吸无回血后注入1.5 ml即可.对于肿胀明显者,除穴位注射外,需在肿胀处加局部注射,用药量一般为1.5ml.隔日注射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作者:彭光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B超监测下,对80例胆囊炎患者的胆囊面积变化进行治疗前后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后脂餐试验较非耳穴治疗胆囊平均缩小面积提高,试餐30分钟、60分钟,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
作者:郑子萍;吕明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本组过敏性鼻炎88例,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40岁;病程半年~30年.诊断标准:以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及鼻塞为主症,部分病人伴有眼痒、流泪、咽痒等症状,体征有鼻粘膜苍白水肿.2治疗方法2.1取穴①肺俞、心俞、膈俞.②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2.2 操作取白芥子、玄胡各30%,甘遂、细辛各20%,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压扁切成块,每块约1 cm×1 cm(6 g),再加少许麝香,分摊在直径约5cm的胶布上,固定于上述穴位.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初伏、中伏取第①组穴,末伏取第②组穴,一般敷贴2~4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也可多敷贴几小时,等药物干燥后再揭下.贴后忌食生冷辛辣,禁冷水洗浴.此法每年敷贴.连续敷贴3年为一疗程.
作者:曹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为肱桡肌及前臂伸肌总腱附着部,常因扭拉伤引起该处炎症.近年来笔者采用艾灸加外敷药物治疗此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男41例,女9例;年龄小20岁,大60岁;病程短7天,长半年.右侧45例,双侧5例.2治疗方法取穴:曲池、外关.艾灸:取两支艾条同时点燃,一支温灸曲池穴,一支温灸外关穴,同侧取穴.
作者:崔联民;刘保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于1985年12月~1999年12月,用针刺配合拔水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3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4~18岁21例,19~23岁69例,24~28岁24例,29~33岁16例.病程1~3年28例,4~6年62例,7~9年40例.进行期107例,静止期23例.130例中除46例为初发病例外,余曾经用药84例,其中用强的松等药39例,用抗癌药物、乙亚胺、白血宁等药24例,先后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21例.
作者:王孟柏;王勤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艾灸、穴位注射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毒副反应的不同作用.方法:将63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3组:艾灸组(23例),穴注组(22例),西药对照组(18例).在化疗过程中,分别应用艾条灸、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常规西药.观察白细胞总数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变化.结果:艾灸组、穴注组均可提高白细胞总数及免疫球蛋白,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提高白细胞总数方面,穴注组优于艾灸组(P<0.05);在提高免疫球蛋白方面,艾灸组优于穴注组(P<0.05).结论:艾灸、穴位注射可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不同针灸方法具有不同的效果.
作者:范钰;杨兆民;万铭;吴学飞;颜吉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卒中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顶颞前斜线透刺120例,头针焦氏运动区治疗60例为对照①组,体针治疗60例为对照②组.治疗30天后,分别对症状、体征、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进行观察对照.结果提示本法对脑卒中症状体征的改善、肢体功能活动恢复、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有一定疗效,治疗组与对照①组、对照②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①组与对照②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孙怀玲;李翔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行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作者:刘里远;彭安;潘娟;张慧;邢秀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应用针刺加西药治疗4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与38例同期采用西药疗法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静脉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说明针刺与西药协同可明显增高PaO2(动脉血氧分压),降低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静脉压,降低红细胞比积,使全血粘度(高切速及低切速)降低,对血浆粘度的改变无显著意义.
作者:刘洁;胡湘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用针刺及针刺牵引进行治疗,并作疗效及治疗时间观察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疗效上无差别,在治疗时间上针刺牵引配合优于前者(P<0.01).
作者:王立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激素类药物对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设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62例,经激素治疗后再针刺治疗对照组26例,并将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96.8%,对照组愈显率为76.9%,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疗效与疗程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
作者:张超云;陈礼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跗骨窦综合征为踝关节内翻扭伤的合并症,1958年由O'Conner首次提出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踝内翻扭伤时,窦内韧带、血管、脂肪组织与距腓前韧带同时受损,致窦内充血、水肿,压力增高,出现踝部酸痛不适.笔者近2年来治疗本病4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小9岁,大52岁,平均30.5岁;病程0~2周29例,2+周~半年14例.其中右侧31例,左侧12例,均有踝内翻扭伤史.
作者:贾道福;朱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割刺耳穴治疗神经性皮炎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6例均系门诊患者,经本院皮肤科确诊.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小22岁,大65岁;病程短6月,长25年.此病患者经临床观察,均在耳穴胰胆上发现有一如小米粒的白点突出皮肤.
作者:谢挺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方法: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组)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64例,并与西药抗痫组(对照组)65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①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脑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中原发性与继发性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的临床疗效相同(P>0.05).结论:穴位埋线加小剂量抗痫西药治疗癫痫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基本无创伤,无局麻药过敏,能减轻抗痫西药副作用.
作者:邓元江;王净净;林亚平;刘卫英;王历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一般资料用艾叶加中药制成药条穴位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其中年龄小22岁,大48岁;病程短1年,长8年.临床主要症状为下腹胀痛下坠,腰痛,白带量多、有味.均经妇科确诊.2治疗方法2.1药物组成和制法陈艾叶300 g,红花、桃仁、芍药、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延胡、田七各30 g.先将艾叶揉搓成团,再将上药研成细末,两者混匀,用易燃纸卷成长25 cm直径2 cm药艾条.
作者:尚校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针刺对肥胖者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影响.方法:高脂致肥饲料喂养SD大鼠,制作实验性肥胖模型.应用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通过对实验性肥胖大鼠针刺治疗,观察下丘脑外侧区(LHA)饥饿中枢、腹内侧核(VMH)饱食中枢神经细胞单位时间内电活动(Hz).结果:针刺能够明显降低LHA的兴奋性(P<0.01),提高VMH的电活动频率(P<0.01),抑制肥胖鼠亢进的食欲,减少热卡的摄入,达到减肥目的.结论:针刺对肥胖动物中枢神经核团的调整作用是针刺减肥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赵玫;袁锦虹;李嘉;项晓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将我国近50年来针灸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重大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从方法学、治疗学的若干原则以及对糖代谢、胰腺内分泌激素、胰岛素抵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主要并发症的作用影响作了系统评价,对新世纪本病治疗的展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作者:谌剑飞;魏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肢端红痛症在上肢肘关节或膝关节以下部位红肿、疼痛.一般呈对称性,疼痛呈阵发性,性质呈针刺样疼痛,夜间痛甚,遇冷痛减,遇热加重.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本病2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9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62岁;病程短1月,长8年.
作者:陈维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方法: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I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结果: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3.3%,差异有显著性差义(P<0.05).两组在胃电图、胃动素、口一盲通过时间3项试验亦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I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
作者:刘文全;王健;郝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急性咽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伴有咽喉部的红肿及吞咽不利,部分病人有发热表现或白细胞增高,主要发生于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中.近年来,笔者通过针刺手穴咽喉点对急性咽痛的即时止痛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病例选取标准为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中医辨证为喉痹)的患者,服用中西药物后,咽部持续疼痛不减者.本组12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小26岁,大71岁;病程短为3小时,长为3天.其中伴发热者82例,无发热者38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于正常者98例,正常者22例.
作者:杨威;孙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