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麻醉应用于拔牙术中1 8例临床观察

韩建红;刘书鹏;李建兰;刘华

关键词:针刺麻醉, 拔牙
摘要:为使药物麻醉禁忌者能无痛拔除患牙,采用针刺牙痛穴进行针刺麻醉.结果:18例患者全部顺利施术,有效率100%.结论:该针麻方法简便、安全,并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创口愈合,减少后遗疼痛及感染机会.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3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0~30次.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数(QOL),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IPSS及QOL.结果:34例患者治疗前IPSS为22.0±6.9分,QOL为4.5±0.6分,治疗后IPSS为9.2±4.1分,QOL为1.8±1.1分,治疗前后IPSS及QOL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灸疗法能缓解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郭绮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灸治疗肾小球肾炎蛋白尿53例

    蛋白尿是指某些因素引起的尿蛋白含量大于100 mg/小时或150 mg/24小时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反应者.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蛋白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平路;吴楚望;祝佳;张自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对穴辨治精神疾病验案2则

    例1:罗×,男,60岁,农民.1998年4月22日初诊.现病史:数月前曾因忧虑而自杀未遂,至此精神极度恐惧不安,彻夜不眠,神思恍惚,做事疑虑不定,心悸、健忘、纳差、咽干.诊见神思清楚,形瘦憔悴,下肢浮肿,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肾两虚,神魂不宁.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针刺对穴心俞、肾俞为主,配以神门、三阴交,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7次,忧愁缓解,夜寐安稳,继上法针刺20次,诸症消失而获愈.

    作者:吕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试论现代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

    回顾了国内外针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目前针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针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徐光;贾少微;王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刺加拔罐治疗血痹临床观察

    血痹是针灸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所致,以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为主症,发病年龄不限.笔者从1995年5月~1998年10月,采用围刺加拔罐治疗本病52例,疗效满意,同时设对照组30例,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峰;汤秀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案

    蒋×,男,20岁,司机.初诊日期:1998年9月10日.现病史:3月前出现左上肢发软,手握力降低,开车不灵活,初未引起重视,未曾治疗,以后逐渐加重,且出现手背肌肉萎缩,随后延及前臂、上臂,致左上肢无法工作.入院见形体消瘦,整个左上肢肌肉明显萎缩,左上肢肌力Ⅲ级,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感觉无障碍.诊断: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之.取穴:肩髃、臂、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列缺、后溪、足三里、百会、八邪、C4~C7夹脊穴、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肺俞.

    作者:周永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穴位注射提高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肢体肌力35例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35例,均经CT确诊,所有病例病程均在40天以内,神志清楚,符合<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气虚血瘀证.其中住院患者12例,门诊23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24~65岁之间,平均54岁;发病短7天,长40天,平均26天;脑梗塞27例,脑出血8例(7例脑出血经过微创伤颅脑手术);单肢瘫4例,偏侧瘫31例,共计患肢66只;其中肌力0级16只,Ⅰ级19只,Ⅱ级30只,Ⅲ级1只.

    作者:张勇;张翠平;李志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缪刺法配合点穴治疗顽固性面瘫120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82例,女38例;年龄小5个月,大74岁,以30~40岁者居多;病程短3个月,长2年.

    作者:杨改琴;杨军;陈竹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电针对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的影响

    为观察电针对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的影响,随机选择40例施行胆道手术的患者,分为单纯硬膜外组(Ⅰ组)和电针复合硬膜外组(Ⅱ组).在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强烈刺激及术毕测定血糖和血管紧张素(AⅡ),并同时记录心率、血压.结果显示,Ⅱ组患者手术期循环指标稳定,胆心反射发生率低于Ⅰ组.因此,电针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有效降低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

    作者:陆黎;朱洪生;郭圆;毕宏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60例疗效观察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60例,与针刺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穴位埋线每月1次节省时间,易被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所接受.

    作者:王国明;李丽霞;宋永强;温峰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刺麻醉应用于拔牙术中1 8例临床观察

    为使药物麻醉禁忌者能无痛拔除患牙,采用针刺牙痛穴进行针刺麻醉.结果:18例患者全部顺利施术,有效率100%.结论:该针麻方法简便、安全,并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创口愈合,减少后遗疼痛及感染机会.

    作者:韩建红;刘书鹏;李建兰;刘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足三里穴位注射核糖核酸治疗澳抗阳性22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1个月~10年.其中体检发现HBsAg阳性,无自觉症状者12例;有轻度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感、乏力者8例;慢性肝炎综合治疗后HBsAg仍阳性者2例.职业:干部4例,农民4例,个体经商者8例,学生6例.HBsAg 1:16者6例,1:32者7例,1:64者9例.

    作者:佟玉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刺治疗便秘20例

    自1999年9月~2000年9月,笔者选取针刺合谷、复溜2穴治疗便秘2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小35岁,大76岁;病程短则30天,长则11年.本组患者均有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4~6日排便1次,或虽有便意,但临圊努责,燥结难下.其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脑梗塞后遗症6例.针刺期间均停用中西医通便药物.

    作者:姚会艳;康哲峰;吕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旨在体现近10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概貌,反映这一专题研究的新水平和进展,为以后的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5篇相关文献的内容,分为针刺、针刺加药物、刺血、火针、温灸等不同针灸疗法进行分析,肯定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性.结论:针灸具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前景乐观,应进一步研究.并认为如何将针灸的不同方法的有效结合有待研究.

    作者:李兆文;林石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咯血贴外敷涌泉穴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56例

    笔者自1987年2月~2000年6月,采用外治验方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试论穴位注射中的补与泻

    穴位注射可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阶段,按照穴位的不同治疗作用,选用不同药理性能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要重视:(1)迎随补泻的运用;(2)推药快慢与补泻的关系;(3)提插补泻的运用;(4)药物的补和泻作用;(5)穴位特性中的补与泻.

    作者:王樟连;杨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综合治疗肌注所致坐骨神经损伤76例疗效观察

    观察电针配合超短波疗法对肌注所致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将患者7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电针机超短波疗法,对照组28例采用西药内服,两组治疗结果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作者:刘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4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5.2%,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率66.7%,有效率9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佳时机为急性期.

    作者:方美善;冯桂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赞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68例

    笔者从1996~1999年12月期间.用病灶局部赞刺配合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麦粒肿6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中,本校学生、教职工和家属62例,外来患者6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小15岁,大58岁;病程1~4天.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上睑17例,左下睑22例,右上睑23例,右下睑6例.

    作者:徐伟辉;罗美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背部走罐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66例

    黄褐斑为色素代谢失常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是有碍于皮肤美容的.笔者从1998年开始采用背部走罐加梅花针叩刺的方法治疗黄褐斑6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树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