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玉文
潘××,32岁,农民.初诊日期:1991年3月28日.现病史:怀孕2月余,因于乘车旅途劳累,加之房帏不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出血量约为2500 ml.其夫急呼笔者前往诊治,见病者面色苍白,唇淡无色,声低息微,脉沉细欲绝,阴道还在不断出血.在此危急关头,当即取3寸不锈钢毫针急刺中极穴,刺入寸半后施补法,边施手法边进针,约2.5寸后留针;继针三阴交(右)、足三里(左)用补法,合谷(左)、内关(右)用平补平泻法.约20分钟后,出血已止,呼吸平稳,继而静脉推注葡萄糖、ATP、肌苷、辅酶A等药物调理以善其后.翌日夜晚12时,阴道流出一拳头大小的胎状物.
作者:胡德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刘×,女,44岁.初诊日期:1988年11月19日.主诉:脘腹胀痛,脐部剧痛,时轻时重,常呈窜痛或攻痛,每随情绪波动而增减,伴有嗳气、肠鸣、纳少.近日来,脐中逐渐生长一约0.7 cm×0.4 cm囊性肿物,色黑尖褐黄,腹围82 cm,脉弦滑,舌质淡,苔白兼薄黄.辨证:气滞湿阻挟湿热.治则:理气疏滞、化湿清热.将针刺穴位与针具常规消毒.选用6寸毫针针刺下脘穴,得气后,将针提于皮下,再扳倒毫针,按15~30度角刺入中脘,得气后,将针提于皮下,再斜刺天枢穴(双侧),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连针5天后自诉:脘腹胀痛,脐部剧痛明显减轻,食欲有增,矢气通畅,自觉腹部松软诸症减半.
作者:刘德福;王桂琴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从1996~1999年12月期间.用病灶局部赞刺配合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麦粒肿6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中,本校学生、教职工和家属62例,外来患者6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小15岁,大58岁;病程1~4天.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上睑17例,左下睑22例,右上睑23例,右下睑6例.
作者:徐伟辉;罗美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全部为门诊外伤或伤口感染后导致皮肤缺损及烫伤的病人共94例,男43例,女51例;年龄小9岁,大70岁;病程短7天,长11个月.临床见皮肤大面积撕脱或小面积缺损,边缘不整.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22例.
作者:刘宏;刘刚;于春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采用丝竹空透率谷为主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同时设常规针刺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0%,对照组有效率77.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丝竹空透率谷对于治疗顽固性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饶忠东;温明;胡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1个月~10年.其中体检发现HBsAg阳性,无自觉症状者12例;有轻度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感、乏力者8例;慢性肝炎综合治疗后HBsAg仍阳性者2例.职业:干部4例,农民4例,个体经商者8例,学生6例.HBsAg 1:16者6例,1:32者7例,1:64者9例.
作者:佟玉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黄褐斑为色素代谢失常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是有碍于皮肤美容的.笔者从1998年开始采用背部走罐加梅花针叩刺的方法治疗黄褐斑6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树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耳针镇痛对分娩过程的影响.方法:70例初产妇进入活跃期后随机分为耳针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分娩疼痛程度、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耳针组与对照组相比,产痛、难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耳针组活跃期为130.71±74.19 min,第二产程40.71±21.68 min,产后出血量181.43±132.97 ml;对照组活跃期166.14±62.67 min,第二产程53.33±26.92 min,产后出血量262.27±145.75 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耳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的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娟;张秀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本组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小15岁,大60岁;病程短1周,长17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好发于四肢末端,也可累及其它关节,疼痛发作期严重者上肢不能抬举、梳头、持物;下肢抬腿、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尤为明显,遇寒湿痛剧,温者痛减.在病理学上表现为患者肩、肘、骶、髂四肢关节近端尤重,表现为淋巴细胞滑膜炎,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
作者:陈惠忠;谷霁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利用可乐定透皮控释贴片(C-TTS),通过穴位(膻中、心俞、厥阴俞)皮肤贴敷吸收,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例.每周给药1次,长效平稳降压,降压满意率达94.1%,为C-TTS新型透皮制剂的部位选择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陈卫华;庞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例1:罗×,男,60岁,农民.1998年4月22日初诊.现病史:数月前曾因忧虑而自杀未遂,至此精神极度恐惧不安,彻夜不眠,神思恍惚,做事疑虑不定,心悸、健忘、纳差、咽干.诊见神思清楚,形瘦憔悴,下肢浮肿,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肾两虚,神魂不宁.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针刺对穴心俞、肾俞为主,配以神门、三阴交,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7次,忧愁缓解,夜寐安稳,继上法针刺20次,诸症消失而获愈.
作者:吕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将88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予艾条悬灸肾俞、三焦俞、气海、关元、阴谷、水道、委阳穴位,并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残余尿量均有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和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赵彩霞;任慧雅;李军;米会平;于连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旨在体现近10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概貌,反映这一专题研究的新水平和进展,为以后的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5篇相关文献的内容,分为针刺、针刺加药物、刺血、火针、温灸等不同针灸疗法进行分析,肯定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性.结论:针灸具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前景乐观,应进一步研究.并认为如何将针灸的不同方法的有效结合有待研究.
作者:李兆文;林石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60例,与针刺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穴位埋线每月1次节省时间,易被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所接受.
作者:王国明;李丽霞;宋永强;温峰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李××,男,36岁,博士.初诊日期:1999年4月21日.主诉:上腹部肿大8日.患者于5周前大量饮酒后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于千佛山医院急诊,化验血淀粉酶明显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内科抢救2周病情好转.出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巨大假性囊肿.近8日来感觉上腹部胀痛,有肿块进行性胀大,伴有恶心、食欲下降,故来我院就诊.查体:上腹部触及约15 cm×13 cm大小的球状包块,表面光滑,有弹性感,不活动.B超示:上腹部偏左探及14.5 cm×11.0 cm的囊性肿物,边界清,壁厚0.4 cm×1.2 cm,囊中液性暗区内见斑点状略张回声区,范围6.2 cm×3.5 cm,此肿物与肝、胆、脾及肾无明显关系.胰腺显示不清,脾脏受压上移,体积增大,厚5.5 cm,肝、胆、双肾未见异常.
作者:马兆勤;万红棉;李红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4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5.2%,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率66.7%,有效率9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佳时机为急性期.
作者:方美善;冯桂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穴位注射可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阶段,按照穴位的不同治疗作用,选用不同药理性能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要重视:(1)迎随补泻的运用;(2)推药快慢与补泻的关系;(3)提插补泻的运用;(4)药物的补和泻作用;(5)穴位特性中的补与泻.
作者:王樟连;杨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经络全息联合疗法与复方青黛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A组(经络全息联合疗法组)36例,采用穴位埋线、耳部割治压穴,每10天1次;神阙敷药,每3天1次.B组(复方青黛丸组)33例,每次6 g,每天3次,口服.结果:经络全息联合疗法治疗后4,8,12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总分值较治疗前分别下降28%,58%,82%.结论:经络全息联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复方青黛丸.
作者:田元生;范军铭;王素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1999年9月~2000年9月,笔者选取针刺合谷、复溜2穴治疗便秘2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小35岁,大76岁;病程短则30天,长则11年.本组患者均有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4~6日排便1次,或虽有便意,但临圊努责,燥结难下.其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脑梗塞后遗症6例.针刺期间均停用中西医通便药物.
作者:姚会艳;康哲峰;吕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35例,均经CT确诊,所有病例病程均在40天以内,神志清楚,符合<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气虚血瘀证.其中住院患者12例,门诊23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24~65岁之间,平均54岁;发病短7天,长40天,平均26天;脑梗塞27例,脑出血8例(7例脑出血经过微创伤颅脑手术);单肢瘫4例,偏侧瘫31例,共计患肢66只;其中肌力0级16只,Ⅰ级19只,Ⅱ级30只,Ⅲ级1只.
作者:张勇;张翠平;李志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