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斑蝥发泡灸治疗37例风湿痛

陈惠忠;谷霁萍

关键词:斑蝥, 发泡灸, 治疗, 关节红肿热痛, 类风湿因子, 血沉增快, 疼痛, 四肢末端, 四肢关节, 淋巴细胞, 临床资料, 临床表现, 活动受限, 滑膜炎, 发作期, 病理学, 夜间, 阳性, 下肢, 抬腿
摘要:1 临床资料本组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小15岁,大60岁;病程短1周,长17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好发于四肢末端,也可累及其它关节,疼痛发作期严重者上肢不能抬举、梳头、持物;下肢抬腿、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尤为明显,遇寒湿痛剧,温者痛减.在病理学上表现为患者肩、肘、骶、髂四肢关节近端尤重,表现为淋巴细胞滑膜炎,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拔罐促进皮肤损伤愈合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全部为门诊外伤或伤口感染后导致皮肤缺损及烫伤的病人共94例,男43例,女51例;年龄小9岁,大70岁;病程短7天,长11个月.临床见皮肤大面积撕脱或小面积缺损,边缘不整.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22例.

    作者:刘宏;刘刚;于春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穴位注射提高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肢体肌力35例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35例,均经CT确诊,所有病例病程均在40天以内,神志清楚,符合<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气虚血瘀证.其中住院患者12例,门诊23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24~65岁之间,平均54岁;发病短7天,长40天,平均26天;脑梗塞27例,脑出血8例(7例脑出血经过微创伤颅脑手术);单肢瘫4例,偏侧瘫31例,共计患肢66只;其中肌力0级16只,Ⅰ级19只,Ⅱ级30只,Ⅲ级1只.

    作者:张勇;张翠平;李志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60例疗效观察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60例,与针刺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穴位埋线每月1次节省时间,易被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所接受.

    作者:王国明;李丽霞;宋永强;温峰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刺麻醉应用于拔牙术中1 8例临床观察

    为使药物麻醉禁忌者能无痛拔除患牙,采用针刺牙痛穴进行针刺麻醉.结果:18例患者全部顺利施术,有效率100%.结论:该针麻方法简便、安全,并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创口愈合,减少后遗疼痛及感染机会.

    作者:韩建红;刘书鹏;李建兰;刘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赞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68例

    笔者从1996~1999年12月期间.用病灶局部赞刺配合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麦粒肿6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中,本校学生、教职工和家属62例,外来患者6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小15岁,大58岁;病程1~4天.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上睑17例,左下睑22例,右上睑23例,右下睑6例.

    作者:徐伟辉;罗美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脐囊肿案

    刘×,女,44岁.初诊日期:1988年11月19日.主诉:脘腹胀痛,脐部剧痛,时轻时重,常呈窜痛或攻痛,每随情绪波动而增减,伴有嗳气、肠鸣、纳少.近日来,脐中逐渐生长一约0.7 cm×0.4 cm囊性肿物,色黑尖褐黄,腹围82 cm,脉弦滑,舌质淡,苔白兼薄黄.辨证:气滞湿阻挟湿热.治则:理气疏滞、化湿清热.将针刺穴位与针具常规消毒.选用6寸毫针针刺下脘穴,得气后,将针提于皮下,再扳倒毫针,按15~30度角刺入中脘,得气后,将针提于皮下,再斜刺天枢穴(双侧),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连针5天后自诉:脘腹胀痛,脐部剧痛明显减轻,食欲有增,矢气通畅,自觉腹部松软诸症减半.

    作者:刘德福;王桂琴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对穴辨治精神疾病验案2则

    例1:罗×,男,60岁,农民.1998年4月22日初诊.现病史:数月前曾因忧虑而自杀未遂,至此精神极度恐惧不安,彻夜不眠,神思恍惚,做事疑虑不定,心悸、健忘、纳差、咽干.诊见神思清楚,形瘦憔悴,下肢浮肿,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肾两虚,神魂不宁.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针刺对穴心俞、肾俞为主,配以神门、三阴交,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7次,忧愁缓解,夜寐安稳,继上法针刺20次,诸症消失而获愈.

    作者:吕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飞腾八法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黄褐斑30例

    对30例黄褐斑的患者采用飞腾八法针法配合刺血拔罐治疗,总有效率为96.6%.选用飞腾八法治疗黄褐斑,是根据不同时辰人体经脉气血周流的变化,按时选取一组八脉交会穴治疗,从而协调全身阴阳、益气养血、调节冲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使气血得以上荣于面,达到治疗目的,配合刺血拔罐疗法,使经络畅通,气血上承于面,色斑消退.

    作者:朴联友;郝广义;段跃武;崔玉华;张国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4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5.2%,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率66.7%,有效率9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佳时机为急性期.

    作者:方美善;冯桂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试论现代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

    回顾了国内外针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目前针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针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徐光;贾少微;王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灸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3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0~30次.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数(QOL),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IPSS及QOL.结果:34例患者治疗前IPSS为22.0±6.9分,QOL为4.5±0.6分,治疗后IPSS为9.2±4.1分,QOL为1.8±1.1分,治疗前后IPSS及QOL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灸疗法能缓解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郭绮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胰腺巨大假性囊肿案

    李××,男,36岁,博士.初诊日期:1999年4月21日.主诉:上腹部肿大8日.患者于5周前大量饮酒后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于千佛山医院急诊,化验血淀粉酶明显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内科抢救2周病情好转.出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巨大假性囊肿.近8日来感觉上腹部胀痛,有肿块进行性胀大,伴有恶心、食欲下降,故来我院就诊.查体:上腹部触及约15 cm×13 cm大小的球状包块,表面光滑,有弹性感,不活动.B超示:上腹部偏左探及14.5 cm×11.0 cm的囊性肿物,边界清,壁厚0.4 cm×1.2 cm,囊中液性暗区内见斑点状略张回声区,范围6.2 cm×3.5 cm,此肿物与肝、胆、脾及肾无明显关系.胰腺显示不清,脾脏受压上移,体积增大,厚5.5 cm,肝、胆、双肾未见异常.

    作者:马兆勤;万红棉;李红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缪刺法配合点穴治疗顽固性面瘫120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82例,女38例;年龄小5个月,大74岁,以30~40岁者居多;病程短3个月,长2年.

    作者:杨改琴;杨军;陈竹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拔火罐治疗小儿咳嗽300例

    1 临床资料300例患儿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小6个月,大13岁;病程短2天,长3个月.临床表现:咳嗽,喉痒声重,痰多清稀,或咳嗽痰壅,气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指纹青红,多在风关,脉浮紧.

    作者:余惠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针刺加竹灸拔罐治疗产后腰背酸痛30例

    我院自1998年以来运用该疗法治疗产后腰背酸痛30例,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朱怀彦;吴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交替火罐法治疗泌尿系结石、肾绞痛100例观察

    方法:采用交替火罐法治疗泌尿系结石并肾绞痛患者100例,同时结合B超观察结石排出情况.结果:100例中痊愈8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O%.肾绞痛症状消失,3个月之内未再复发者95例.结论:本法不仅能促使泌尿系结石排出,且对肾绞痛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作者:李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经络全息联合疗法治疗银屑病36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络全息联合疗法与复方青黛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A组(经络全息联合疗法组)36例,采用穴位埋线、耳部割治压穴,每10天1次;神阙敷药,每3天1次.B组(复方青黛丸组)33例,每次6 g,每天3次,口服.结果:经络全息联合疗法治疗后4,8,12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总分值较治疗前分别下降28%,58%,82%.结论:经络全息联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复方青黛丸.

    作者:田元生;范军铭;王素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简要回顾穴注法历程,对穴注法优势及作用方式作了系统分析.针对目前穴注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穴注法针刺样作用、药物作用的主次及其交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探讨腧穴间、药物间、腧穴与药物间佳搭配组合方案,以提高穴注法疗效,大力推广穴注法;阐明穴注法药效反应的循经性等穴注法作用实质问题,是目前穴注法研究的主要任务.穴注法及其作用实质的研究将推动多个学科的研究.

    作者:范刚启;陆斌;吴旭;刘祖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耳压法治疗非视器引起视疲劳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耳压法对非视器本身所致视疲劳的疗效.方法:141例患者随机分为耳压组和对照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治疗天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全部治愈,但治疗天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耳压法对非视器本身所引起的视疲劳有良好疗效.

    作者:谭清;王建平;王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足三里穴位注射核糖核酸治疗澳抗阳性22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1个月~10年.其中体检发现HBsAg阳性,无自觉症状者12例;有轻度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感、乏力者8例;慢性肝炎综合治疗后HBsAg仍阳性者2例.职业:干部4例,农民4例,个体经商者8例,学生6例.HBsAg 1:16者6例,1:32者7例,1:64者9例.

    作者:佟玉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