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张风华
采用梅花针叩刺颈背腰骶部为主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78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824例,显效4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9.2%.认为本法能够纠正植物神经调节障碍,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茂鹏;陈军;杨瑜瑛;宫岩;王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历代医家认为透穴刺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功用.临床实践中,可透之穴较多,大体分为竖透法、横透法、斜透法、围透法四类.临床实践证明,透穴刺法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此法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治疗病种亦在逐步扩大.
作者:庞俊;韩志勇;菲斯·理查德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作者:林锓武;陈以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通过比较观察不同强度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慢性单发性关节炎症痛的疗效,借以寻找较适宜的TENS治疗强度.结果:刺激强度可影响多次TENS治疗慢性痛的效果.在每周1次和每周2次治疗的安排下,对3种刺激强度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时,较弱刺激的疗效较好.
作者:刘红香;刘承;罗非;韩济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一般资料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在44~54岁之间;病程短半年,长2年.部位以上肢为多,其中多发者8例,单发者13例;纤维瘤直径大约0.8~1.5 cm.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百会、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阴陵泉等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2例;同时设用中西药物治疗的32例为对照组.经一疗程治疗,两组对比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肌酐、尿素清除率显著增强,且远期疗效更为明显.
作者:陈继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对动物模型给予穴位刺血治疗,并设立穴位中药敷贴、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对照,测定治疗前后各组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结果显示:穴位刺血疗法有提高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作用,即能降低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对组胺的敏感性,效果与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一致.
作者:陈永红;吕琳;陈红;李凤珍;韦金育;李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合谷、太阳两穴作为眼线纹刺术的麻醉方法,临床观察33例,并设敷药麻醉对照组17例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组镇痛显效9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敷药组的总有效率11.8%(P<0.01),且无任何副作用.
作者:粘芙蓉;辛晓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通过对近10余年来有关腧穴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研究的总结,指出不同的腧穴定位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使用不同的定位法取穴,可导致一穴多个位置的情况,不利于针灸疗效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病的效果,应规范同身寸的概念,统一取穴方法,并在现有的常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有利于量取腧穴的骨度折量寸.
作者:诸毅晖;李静;郭晖;成词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对6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设药物对照组观察.通过对其疱疹消退情况和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分析,结果认为针灸对机体免疫力低下所伴发的严重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李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衰弱40例,同时设药物组、单纯针刺组各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5%,药物组有效率77.5%,单纯针刺组有效率75.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P<0.01),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针刺与心理疗法相配合调整脑功能紊乱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裴广祥;颜士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水肿症状,影响正常的活动功能,使病程延长.从1994年7月~1997年11月,对90例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并对其中15例进行艾灸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清彬;孟庆刚;郭文海;任春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用多针斜刺压痛点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21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6例均经专科检查确诊,为颈肩腰腿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以及因退行性骨关节病所致的周围软组织损伤.男142例,女74例;年龄18~78岁,平均49岁;病程:损伤当日至3个月102例,3个月以上至18年114例.
作者:李建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小16岁,大69岁;病程短1周,长10年余.其中26例曾服过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显或产生耐药性.
作者:任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李××,男,10岁,小学生,1996年7月10日初诊.现病史:患儿自1995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不自主向身后缓慢旋转运动,以行走时明显;与以往相比较,书写不工整且字体大小不一;自1996年2月起,患儿听力明显下降、言语不清,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作者:徐建钟;孙敬青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于1997年8月开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市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这里哮喘发病率高,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患者非常痛苦.笔者在1997年8月~1998年8月用胸背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治疗本病12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治国;彭易雨;曾振秀;罗惠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谭××,女,27岁.因患网球肘和踝关节陈旧性损伤,于1997年7月16日上午前来求治.经诊察后,让患者端坐于沙发上,针刺其右侧阳陵泉、悬钟、丘墟、太冲,左侧曲池、肘髎、小海、外关诸穴,行针得气后留针约5分钟,患者突然诉说头晕后便头歪身倾,不省人事.观其面色灰暗,口唇紫绀,是为晕针.即刻起针,触摸脉搏不应,呼吸微弱,遂立即抬高患者下肢,放低头部,用力按压患者水沟及左手合谷穴片刻,毫无反应.遂改用拿捏左腋窝下之极泉穴数下,并在胸部心前区部位按压5次,须臾,患者缓缓出现微弱呻吟;再用力按压左手合谷穴,患者才如梦初醒.继而点燃艾条熏灸神阙穴,并不断吹气助燃;数分钟后患者呼吸平稳,汗出已收,面色微微泛红,精神转佳.嘱口服50%葡萄糖液60ml,继续施灸约10余分钟,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再观察30分钟无任何不适后,方才离去.
作者:胡德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7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益肾调督取穴组36例和普通取穴组34例,治疗30天.结果:临床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血脂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
作者:庞勇;李保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60例,均经CT确诊,神志清楚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7岁之间,平均60岁;发病短7天,长28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单肢瘫8例,偏侧瘫52例,共计患肢112只.其中肌力0级31只,Ⅰ级35只,Ⅱ级46只;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者1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者15例.
作者:许朝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探讨耳穴与青光眼的关系,应用大头针作为检测工具,按耳区针刺点顺序进行测定.结果,早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达100.0%,心区出现率91.6%;慢性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98.8%,心区出现率88.0%.对照组皮质下区出现率仅12.8%,心区出现率为37.5%.认为耳郭皮质下区和心区痛点强弱与青光眼患者眼压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观察预后的重要指征.
作者:石集贤;谢天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