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探讨耳穴与青光眼的关系,应用大头针作为检测工具,按耳区针刺点顺序进行测定.结果,早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达100.0%,心区出现率91.6%;慢性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98.8%,心区出现率88.0%.对照组皮质下区出现率仅12.8%,心区出现率为37.5%.认为耳郭皮质下区和心区痛点强弱与青光眼患者眼压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观察预后的重要指征.
作者:石集贤;谢天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7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益肾调督取穴组36例和普通取穴组34例,治疗30天.结果:临床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血脂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
作者:庞勇;李保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水肿症状,影响正常的活动功能,使病程延长.从1994年7月~1997年11月,对90例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并对其中15例进行艾灸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清彬;孟庆刚;郭文海;任春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梅花针叩刺颈背腰骶部为主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78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824例,显效4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9.2%.认为本法能够纠正植物神经调节障碍,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茂鹏;陈军;杨瑜瑛;宫岩;王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为原则,局部取穴:如肩髃、肩前、肩后、天宗和痛点为主,配合循经和辨证配穴,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前后痛阈测定,肢体血流图测定,P<0.05或P<0.01,提示温针灸有止痛、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
作者:杨顺益;林秀芬;梁增芳;姜小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自1990~1998年以来,用丁香粉外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72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绍波;王荣珍;覃华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膝关节疼痛常见于老年性关节炎、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等膝关节疾病.笔者在1996年,应用针刺配合温灸治疗本病93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百会、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阴陵泉等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2例;同时设用中西药物治疗的32例为对照组.经一疗程治疗,两组对比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肌酐、尿素清除率显著增强,且远期疗效更为明显.
作者:陈继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一般资料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在44~54岁之间;病程短半年,长2年.部位以上肢为多,其中多发者8例,单发者13例;纤维瘤直径大约0.8~1.5 cm.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小15岁,大29岁;病程短2个月,长5年.
作者:丁原全;董瑞祥;张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刘××,女,32岁,1994年4月就诊.主诉:右侧背部冷痛4年余.4年前在做手术时,因手术室寒冷而引起背痛.经服用中西药物、针刺、理疗等方法治疗罔效.现在每天右侧背部冷痛,入夜尤甚,夜寐不安,饮食、二便正常.查体见右侧肩胛部相当于厥阴俞、心俞两穴之间处有一宽约食指大小压痛点,皮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诊断:背痛.证属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按照寒则温之的原则,采用直接灸法治疗.方法是取适量艾绒在压痛点连接排列3壮,直接点燃,当患者感到热灼难忍时则移去艾绒,重新再点燃新的艾绒,如是连续灸20分钟左右,隔日治疗1次.当完成第1次治疗后,患者感到疼痛减去一半,当晚睡眠很好.治疗2周后,患者的背痛完全消失.随访3年,背痛此后从未复发.
作者:姚奉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刘××,女,66岁,干部,1998年7月28日入院.主诉:关节痛4年,加重1个月.4年前因双手长时间浸泡冷水后出现双手小关节刺痛、晨僵,伴肌肉酸痛,在协和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症状时好时坏.今夏因在空调房间内逗留出现双手小关节痛甚,向腕、肘、肩、踝、膝、髋关节发展,上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遇冷加剧、伴低热.
作者:张晓霞;陈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61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MRI定位围针组31例,头针组30例.经过30次针刺治疗,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RI定位围针组优于头针组.核磁共振成像(MRI)对照分析提示,经治疗后87.5%的病灶缩小,部分病灶完全吸收消失.
作者:李艳慧;江钢辉;潘文宇;陈秀芳;黄勇;林丛;李健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丁××,女,62岁,因半侧身体感觉异常5年,加重半年,于1997年4月收住我院针灸科.神志清楚,精神尚好.自感身体以督任脉为界,左侧偏冷,右侧偏热,左侧浅感觉明显弱于右侧,双侧四肢末端肿胀,按之凹陷,手掌不能合拢.胃纳不佳,大便不畅,小便尚好.舌质红,右半侧苔黄腻,脉弦.中医辨证为:经络阻滞,阴阳不交.治疗:针刺选用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后溪、太冲透涌泉,配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每日针1次,留针1小时.3次后感觉左侧发热,继而两侧温度感觉一样,浅感觉障碍消除,手脚肿胀减轻,继续治疗10次,诸症基本消失.嘱其调理饮食、情志,加强体质锻炼,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葛翠瑶;庞继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龙虎交战手法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87例,同时设用平补平泻手法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8.5%,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手法组(P<0.005),表明龙虎交战手法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较平补平泻手法疗效好.
作者:刘景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53岁;病程短1天,长2个月.疼痛属气滞型7例,血瘀型22例,气滞血瘀型12例,气虚血瘀型15例.其中11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张雯;马雅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通过比较观察不同强度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慢性单发性关节炎症痛的疗效,借以寻找较适宜的TENS治疗强度.结果:刺激强度可影响多次TENS治疗慢性痛的效果.在每周1次和每周2次治疗的安排下,对3种刺激强度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时,较弱刺激的疗效较好.
作者:刘红香;刘承;罗非;韩济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衰弱40例,同时设药物组、单纯针刺组各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5%,药物组有效率77.5%,单纯针刺组有效率75.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P<0.01),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针刺与心理疗法相配合调整脑功能紊乱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裴广祥;颜士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于1997年8月开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市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这里哮喘发病率高,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患者非常痛苦.笔者在1997年8月~1998年8月用胸背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治疗本病12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治国;彭易雨;曾振秀;罗惠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视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眼球酸胀、痛,视物发作性模糊,不能久视,或双眼慢性充血及头痛、头晕、恶心等,近视、远视、散光及屈光参差均可出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视疲劳综合征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张风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