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翠瑶;庞继明
采用药物艾条温和灸方法共观察了40例治疗组和22例对照组.结果显示降脂药灸可降低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变TC-HDL-C/HDL-C的比值,其效果优于月见草油胶丸对照组(P<0.01).同期药理试验亦表明降脂药灸可降低正常大白鼠的胆固醇(P<0.01)、甘油三酯(P<0.05),降低给食高脂食物的造模大白鼠的胆固醇、甘油三酯(P<0.05).降脂药灸还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体重.
作者:高耀华;王竹行;陈新黔;张捷;路瑜;陈建华;洪代惠;雷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一般资料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在44~54岁之间;病程短半年,长2年.部位以上肢为多,其中多发者8例,单发者13例;纤维瘤直径大约0.8~1.5 cm.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百会、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阴陵泉等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2例;同时设用中西药物治疗的32例为对照组.经一疗程治疗,两组对比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肌酐、尿素清除率显著增强,且远期疗效更为明显.
作者:陈继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7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益肾调督取穴组36例和普通取穴组34例,治疗30天.结果:临床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血脂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
作者:庞勇;李保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结合多年临床应用浅谈<内经>刺法特点:(1)辨病性阴阳,选穴与刺法宜相应.(2)辨病位而审经脉,远近穴相配以调气血之功效.(3)辨病变先后、主次、上下,而施行不同的治疗原则和取穴方法.
作者:许银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通过对近10余年来有关腧穴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研究的总结,指出不同的腧穴定位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使用不同的定位法取穴,可导致一穴多个位置的情况,不利于针灸疗效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病的效果,应规范同身寸的概念,统一取穴方法,并在现有的常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有利于量取腧穴的骨度折量寸.
作者:诸毅晖;李静;郭晖;成词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谭××,女,27岁.因患网球肘和踝关节陈旧性损伤,于1997年7月16日上午前来求治.经诊察后,让患者端坐于沙发上,针刺其右侧阳陵泉、悬钟、丘墟、太冲,左侧曲池、肘髎、小海、外关诸穴,行针得气后留针约5分钟,患者突然诉说头晕后便头歪身倾,不省人事.观其面色灰暗,口唇紫绀,是为晕针.即刻起针,触摸脉搏不应,呼吸微弱,遂立即抬高患者下肢,放低头部,用力按压患者水沟及左手合谷穴片刻,毫无反应.遂改用拿捏左腋窝下之极泉穴数下,并在胸部心前区部位按压5次,须臾,患者缓缓出现微弱呻吟;再用力按压左手合谷穴,患者才如梦初醒.继而点燃艾条熏灸神阙穴,并不断吹气助燃;数分钟后患者呼吸平稳,汗出已收,面色微微泛红,精神转佳.嘱口服50%葡萄糖液60ml,继续施灸约10余分钟,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再观察30分钟无任何不适后,方才离去.
作者:胡德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刘××,女,66岁,干部,1998年7月28日入院.主诉:关节痛4年,加重1个月.4年前因双手长时间浸泡冷水后出现双手小关节刺痛、晨僵,伴肌肉酸痛,在协和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症状时好时坏.今夏因在空调房间内逗留出现双手小关节痛甚,向腕、肘、肩、踝、膝、髋关节发展,上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遇冷加剧、伴低热.
作者:张晓霞;陈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自1990~1998年以来,用丁香粉外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72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绍波;王荣珍;覃华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小15岁,大29岁;病程短2个月,长5年.
作者:丁原全;董瑞祥;张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作者:林锓武;陈以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探讨耳穴与青光眼的关系,应用大头针作为检测工具,按耳区针刺点顺序进行测定.结果,早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达100.0%,心区出现率91.6%;慢性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98.8%,心区出现率88.0%.对照组皮质下区出现率仅12.8%,心区出现率为37.5%.认为耳郭皮质下区和心区痛点强弱与青光眼患者眼压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观察预后的重要指征.
作者:石集贤;谢天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水肿症状,影响正常的活动功能,使病程延长.从1994年7月~1997年11月,对90例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并对其中15例进行艾灸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清彬;孟庆刚;郭文海;任春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53岁;病程短1天,长2个月.疼痛属气滞型7例,血瘀型22例,气滞血瘀型12例,气虚血瘀型15例.其中11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张雯;马雅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视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眼球酸胀、痛,视物发作性模糊,不能久视,或双眼慢性充血及头痛、头晕、恶心等,近视、远视、散光及屈光参差均可出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视疲劳综合征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张风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对动物模型给予穴位刺血治疗,并设立穴位中药敷贴、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对照,测定治疗前后各组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结果显示:穴位刺血疗法有提高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作用,即能降低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对组胺的敏感性,效果与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一致.
作者:陈永红;吕琳;陈红;李凤珍;韦金育;李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龙虎交战手法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87例,同时设用平补平泻手法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8.5%,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手法组(P<0.005),表明龙虎交战手法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较平补平泻手法疗效好.
作者:刘景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丁××,女,62岁,因半侧身体感觉异常5年,加重半年,于1997年4月收住我院针灸科.神志清楚,精神尚好.自感身体以督任脉为界,左侧偏冷,右侧偏热,左侧浅感觉明显弱于右侧,双侧四肢末端肿胀,按之凹陷,手掌不能合拢.胃纳不佳,大便不畅,小便尚好.舌质红,右半侧苔黄腻,脉弦.中医辨证为:经络阻滞,阴阳不交.治疗:针刺选用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后溪、太冲透涌泉,配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每日针1次,留针1小时.3次后感觉左侧发热,继而两侧温度感觉一样,浅感觉障碍消除,手脚肿胀减轻,继续治疗10次,诸症基本消失.嘱其调理饮食、情志,加强体质锻炼,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葛翠瑶;庞继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60例,均经CT确诊,神志清楚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7岁之间,平均60岁;发病短7天,长28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单肢瘫8例,偏侧瘫52例,共计患肢112只.其中肌力0级31只,Ⅰ级35只,Ⅱ级46只;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者1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者15例.
作者:许朝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小16岁,大69岁;病程短1周,长10年余.其中26例曾服过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显或产生耐药性.
作者:任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