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张晓霞;陈杰

关键词:重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小关节, 关节痛, 中西药物, 针灸治疗, 协和医院, 空调房间, 肌肉酸痛, 活动受限, 髋关节, 主诉, 症状, 手长, 冷水, 浸泡, 干部, 低热
摘要:刘××,女,66岁,干部,1998年7月28日入院.主诉:关节痛4年,加重1个月.4年前因双手长时间浸泡冷水后出现双手小关节刺痛、晨僵,伴肌肉酸痛,在协和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症状时好时坏.今夏因在空调房间内逗留出现双手小关节痛甚,向腕、肘、肩、踝、膝、髋关节发展,上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遇冷加剧、伴低热.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神阙穴外敷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72例

    笔者自1990~1998年以来,用丁香粉外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72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绍波;王荣珍;覃华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作者:林锓武;陈以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穴位刺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影响

    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对动物模型给予穴位刺血治疗,并设立穴位中药敷贴、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对照,测定治疗前后各组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结果显示:穴位刺血疗法有提高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作用,即能降低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对组胺的敏感性,效果与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一致.

    作者:陈永红;吕琳;陈红;李凤珍;韦金育;李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60例,均经CT确诊,神志清楚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7岁之间,平均60岁;发病短7天,长28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单肢瘫8例,偏侧瘫52例,共计患肢112只.其中肌力0级31只,Ⅰ级35只,Ⅱ级46只;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者1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者15例.

    作者:许朝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针刺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衰弱40例疗效观察

    采用针刺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衰弱40例,同时设药物组、单纯针刺组各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5%,药物组有效率77.5%,单纯针刺组有效率75.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P<0.01),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针刺与心理疗法相配合调整脑功能紊乱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裴广祥;颜士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耳郭痛点与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的关系

    探讨耳穴与青光眼的关系,应用大头针作为检测工具,按耳区针刺点顺序进行测定.结果,早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达100.0%,心区出现率91.6%;慢性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痛点出现率98.8%,心区出现率88.0%.对照组皮质下区出现率仅12.8%,心区出现率为37.5%.认为耳郭皮质下区和心区痛点强弱与青光眼患者眼压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观察预后的重要指征.

    作者:石集贤;谢天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针刺配合温灸治疗膝关节疼痛93例

    膝关节疼痛常见于老年性关节炎、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等膝关节疾病.笔者在1996年,应用针刺配合温灸治疗本病93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MRI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61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MRI定位围针组31例,头针组30例.经过30次针刺治疗,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RI定位围针组优于头针组.核磁共振成像(MRI)对照分析提示,经治疗后87.5%的病灶缩小,部分病灶完全吸收消失.

    作者:李艳慧;江钢辉;潘文宇;陈秀芳;黄勇;林丛;李健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浅析《内经》调整阴阳气血之针法

    结合多年临床应用浅谈<内经>刺法特点:(1)辨病性阴阳,选穴与刺法宜相应.(2)辨病位而审经脉,远近穴相配以调气血之功效.(3)辨病变先后、主次、上下,而施行不同的治疗原则和取穴方法.

    作者:许银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散刺法治疗局部疼痛56例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53岁;病程短1天,长2个月.疼痛属气滞型7例,血瘀型22例,气滞血瘀型12例,气虚血瘀型15例.其中11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张雯;马雅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火针治疗痤疮50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小15岁,大29岁;病程短2个月,长5年.

    作者:丁原全;董瑞祥;张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透穴刺法及临床应用

    历代医家认为透穴刺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功用.临床实践中,可透之穴较多,大体分为竖透法、横透法、斜透法、围透法四类.临床实践证明,透穴刺法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此法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治疗病种亦在逐步扩大.

    作者:庞俊;韩志勇;菲斯·理查德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降脂药灸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采用药物艾条温和灸方法共观察了40例治疗组和22例对照组.结果显示降脂药灸可降低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变TC-HDL-C/HDL-C的比值,其效果优于月见草油胶丸对照组(P<0.01).同期药理试验亦表明降脂药灸可降低正常大白鼠的胆固醇(P<0.01)、甘油三酯(P<0.05),降低给食高脂食物的造模大白鼠的胆固醇、甘油三酯(P<0.05).降脂药灸还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体重.

    作者:高耀华;王竹行;陈新黔;张捷;路瑜;陈建华;洪代惠;雷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半身感觉异常案

    丁××,女,62岁,因半侧身体感觉异常5年,加重半年,于1997年4月收住我院针灸科.神志清楚,精神尚好.自感身体以督任脉为界,左侧偏冷,右侧偏热,左侧浅感觉明显弱于右侧,双侧四肢末端肿胀,按之凹陷,手掌不能合拢.胃纳不佳,大便不畅,小便尚好.舌质红,右半侧苔黄腻,脉弦.中医辨证为:经络阻滞,阴阳不交.治疗:针刺选用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后溪、太冲透涌泉,配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每日针1次,留针1小时.3次后感觉左侧发热,继而两侧温度感觉一样,浅感觉障碍消除,手脚肿胀减轻,继续治疗10次,诸症基本消失.嘱其调理饮食、情志,加强体质锻炼,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葛翠瑶;庞继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针刺内关神门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为探讨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将60名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内关、神门的方法,对照组采用静滴极化液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1疗程后取血查GMP-140和Plat及EKG.经治疗,症状及EKG好转者,治疗组17例(56.67%),对照组11例(3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GMP-140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表明针刺内关神门可抑制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及易栓倾向,改善冠脉血流.

    作者:张朝晖;王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激光针治疗神经纤维瘤21例

    1 一般资料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在44~54岁之间;病程短半年,长2年.部位以上肢为多,其中多发者8例,单发者13例;纤维瘤直径大约0.8~1.5 cm.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腧穴定位法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10余年来有关腧穴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研究的总结,指出不同的腧穴定位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使用不同的定位法取穴,可导致一穴多个位置的情况,不利于针灸疗效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病的效果,应规范同身寸的概念,统一取穴方法,并在现有的常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有利于量取腧穴的骨度折量寸.

    作者:诸毅晖;李静;郭晖;成词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针刺麻醉纹眼线33例临床观察

    采用针刺合谷、太阳两穴作为眼线纹刺术的麻醉方法,临床观察33例,并设敷药麻醉对照组17例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组镇痛显效9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敷药组的总有效率11.8%(P<0.01),且无任何副作用.

    作者:粘芙蓉;辛晓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多针斜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216例

    笔者用多针斜刺压痛点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21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6例均经专科检查确诊,为颈肩腰腿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以及因退行性骨关节病所致的周围软组织损伤.男142例,女74例;年龄18~78岁,平均49岁;病程:损伤当日至3个月102例,3个月以上至18年114例.

    作者:李建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刘××,女,66岁,干部,1998年7月28日入院.主诉:关节痛4年,加重1个月.4年前因双手长时间浸泡冷水后出现双手小关节刺痛、晨僵,伴肌肉酸痛,在协和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症状时好时坏.今夏因在空调房间内逗留出现双手小关节痛甚,向腕、肘、肩、踝、膝、髋关节发展,上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遇冷加剧、伴低热.

    作者:张晓霞;陈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