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勇;李保良
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水肿症状,影响正常的活动功能,使病程延长.从1994年7月~1997年11月,对90例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并对其中15例进行艾灸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清彬;孟庆刚;郭文海;任春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用多针斜刺压痛点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21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6例均经专科检查确诊,为颈肩腰腿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以及因退行性骨关节病所致的周围软组织损伤.男142例,女74例;年龄18~78岁,平均49岁;病程:损伤当日至3个月102例,3个月以上至18年114例.
作者:李建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60例,均经CT确诊,神志清楚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7岁之间,平均60岁;发病短7天,长28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单肢瘫8例,偏侧瘫52例,共计患肢112只.其中肌力0级31只,Ⅰ级35只,Ⅱ级46只;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者1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者15例.
作者:许朝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探讨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将60名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内关、神门的方法,对照组采用静滴极化液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1疗程后取血查GMP-140和Plat及EKG.经治疗,症状及EKG好转者,治疗组17例(56.67%),对照组11例(3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GMP-140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表明针刺内关神门可抑制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及易栓倾向,改善冠脉血流.
作者:张朝晖;王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刘××,女,32岁,1994年4月就诊.主诉:右侧背部冷痛4年余.4年前在做手术时,因手术室寒冷而引起背痛.经服用中西药物、针刺、理疗等方法治疗罔效.现在每天右侧背部冷痛,入夜尤甚,夜寐不安,饮食、二便正常.查体见右侧肩胛部相当于厥阴俞、心俞两穴之间处有一宽约食指大小压痛点,皮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诊断:背痛.证属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按照寒则温之的原则,采用直接灸法治疗.方法是取适量艾绒在压痛点连接排列3壮,直接点燃,当患者感到热灼难忍时则移去艾绒,重新再点燃新的艾绒,如是连续灸20分钟左右,隔日治疗1次.当完成第1次治疗后,患者感到疼痛减去一半,当晚睡眠很好.治疗2周后,患者的背痛完全消失.随访3年,背痛此后从未复发.
作者:姚奉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7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益肾调督取穴组36例和普通取穴组34例,治疗30天.结果:临床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血脂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
作者:庞勇;李保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通过对近10余年来有关腧穴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研究的总结,指出不同的腧穴定位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使用不同的定位法取穴,可导致一穴多个位置的情况,不利于针灸疗效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病的效果,应规范同身寸的概念,统一取穴方法,并在现有的常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有利于量取腧穴的骨度折量寸.
作者:诸毅晖;李静;郭晖;成词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历代医家认为透穴刺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功用.临床实践中,可透之穴较多,大体分为竖透法、横透法、斜透法、围透法四类.临床实践证明,透穴刺法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此法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治疗病种亦在逐步扩大.
作者:庞俊;韩志勇;菲斯·理查德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对6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设药物对照组观察.通过对其疱疹消退情况和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分析,结果认为针灸对机体免疫力低下所伴发的严重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李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结合多年临床应用浅谈<内经>刺法特点:(1)辨病性阴阳,选穴与刺法宜相应.(2)辨病位而审经脉,远近穴相配以调气血之功效.(3)辨病变先后、主次、上下,而施行不同的治疗原则和取穴方法.
作者:许银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为原则,局部取穴:如肩髃、肩前、肩后、天宗和痛点为主,配合循经和辨证配穴,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前后痛阈测定,肢体血流图测定,P<0.05或P<0.01,提示温针灸有止痛、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
作者:杨顺益;林秀芬;梁增芳;姜小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53岁;病程短1天,长2个月.疼痛属气滞型7例,血瘀型22例,气滞血瘀型12例,气虚血瘀型15例.其中11例曾服止痛剂无效.
作者:张雯;马雅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于1997年8月开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市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这里哮喘发病率高,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患者非常痛苦.笔者在1997年8月~1998年8月用胸背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治疗本病12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治国;彭易雨;曾振秀;罗惠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小16岁,大69岁;病程短1周,长10年余.其中26例曾服过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显或产生耐药性.
作者:任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百会、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阴陵泉等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2例;同时设用中西药物治疗的32例为对照组.经一疗程治疗,两组对比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肌酐、尿素清除率显著增强,且远期疗效更为明显.
作者:陈继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李××,男,10岁,小学生,1996年7月10日初诊.现病史:患儿自1995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不自主向身后缓慢旋转运动,以行走时明显;与以往相比较,书写不工整且字体大小不一;自1996年2月起,患儿听力明显下降、言语不清,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作者:徐建钟;孙敬青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针刺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衰弱40例,同时设药物组、单纯针刺组各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5%,药物组有效率77.5%,单纯针刺组有效率75.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P<0.01),药物组和单纯针刺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针刺与心理疗法相配合调整脑功能紊乱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裴广祥;颜士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梅花针叩刺颈背腰骶部为主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78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824例,显效4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9.2%.认为本法能够纠正植物神经调节障碍,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茂鹏;陈军;杨瑜瑛;宫岩;王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采用药物艾条温和灸方法共观察了40例治疗组和22例对照组.结果显示降脂药灸可降低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变TC-HDL-C/HDL-C的比值,其效果优于月见草油胶丸对照组(P<0.01).同期药理试验亦表明降脂药灸可降低正常大白鼠的胆固醇(P<0.01)、甘油三酯(P<0.05),降低给食高脂食物的造模大白鼠的胆固醇、甘油三酯(P<0.05).降脂药灸还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体重.
作者:高耀华;王竹行;陈新黔;张捷;路瑜;陈建华;洪代惠;雷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作者:林锓武;陈以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