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周玲莉
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降脂、拉西地平达标降压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筛选60例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给予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0.1 g,1次/d,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托妥)1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乐息平)4 mg,1次/d口服;B组给予普伐他汀(美百乐镇)2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4 mg,1次/d口服.血压不达标者拉西地平加至8 mg,1次/d,再加用氢氯噻嗪12.5~25.0 mg,1次/d.12个月后观察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但A组较B组CIMT降低更明显(P<0.01),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与拉西地平联合应用,可以发挥降压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
作者:赵静茜;晋万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20例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小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比超声造影和CT两种方法对小肾癌的检出率.结果 20例患者中,超声造影诊断符合18例(90%),CT扫描诊断符合16例(80%).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超声造影的检出率高于CT,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和CT对小肾癌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但是超声造影由于其高检出率,为小肾癌检查首选手段.
作者:李伯堂;金晓武;李笑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骨性关节病是指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退行性变,常累及操作多、负重大的关节,多在中老年才逐渐出现症状.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变性,负重区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间隙狭窄,边缘形成骨赘,骨赘脱落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晚期滑膜增生及变形.慢性损伤、姿势不良及老龄都是致病因素.
作者:李贞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对2011年1月至8月的全麻术后5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包括呼吸道管理、循环系统管理、各种引流管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结果 504例全麻术后患儿全部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平稳后转回病房.其中5例并发喉痉挛,3例并发舌后坠,经过及时有效处理后病情稳定.结论 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不同情况要给予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能减少术后意外和并发症,保证手术和麻醉安全.
作者:董凤梅;杨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肾内科确诊为尿毒症并进行腹膜透析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后并发症患者中,发生导管漂移8例(40%),经体位改变、导管调整和手术后得到复位;导管堵塞2例(10%),尿激酶封管后,引流通畅;腹膜炎5例(25%),给予腹腔冲洗及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出口处感染3例(15%),局部换药后得到控制;漏液2例(10%),停止透析3 d后症状好转.结论纠正术前的不利因素,掌握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技术,术后加强相应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吉雅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莫沙必利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太康县城郊乡卫生院门诊收治的9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莫沙必利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P﹤0.05).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明显优于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疗效肯定并安全可靠.
作者:谢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软膜下切除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重建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后颅窝重建术治疗39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手术中先行后颅窝减压,咬除部分枕骨鳞部、枕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在保持软膜的完整的前提下将下疝至颈椎管内的小脑扁桃体作软膜下吸除;再将四脑室正中孔处的粘连松解,并将脊髓中央管开口处的隔膜剪开;后用人工硬膜修补材料减张缝合硬膜.结果术后随时间推移,33例(84.62%)患者的神经症状明显好转,2~3个月后复查MRI见下疝的小脑扁桃体下端已经上移至枕大孔平面以上,枕大池形成良好,延髓和上颈髓后方无压迫,扩张的脊髓中央管明显缩小.结论 利用显微神经手术在软膜下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重建术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张秋建;王文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 病例报道患者1,男,31岁,2011年9月因突发腹痛1 h就诊,腹痛剧烈呈持续性,并向腰背部放射,无呕吐及腹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内科诊室.查体:血压18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5 次/min,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心肌梗死三联(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1)及腹部B超结果均无异常,转诊急诊科,患者疼痛加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腹部无压痛,拒绝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吗啡5 mg肌肉注射,患者疼痛减轻,情绪渐平稳,行胸腹部CT及增强检查,结果示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收住血管外科治疗.
作者:李忠志;韩宁林;胡业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每小时一平衡的容量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病人血液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从实施每小时一平衡的容量管理前后2年内各随机抽取41例病人分为两组进行历史对照研究,分别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多巴胺的用量、预后等指标.结果 实施每小时一平衡的容量管理后与实施前病例组相比:实施后组各病人72 h内心率变异系数均值、动脉血氧分压变异系数均值明显小于实施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施后组72 h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实施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施后组72 h内心率、多巴胺用量明显低于实施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施前病死率为71%,实施后为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小时一平衡的容量管理模式能够稳定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特性,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危重症病人病死率.
作者:郭永兵;王慧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诊药物(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普罗帕酮、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种药物有效转复、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胺碘酮复律时间长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普罗帕酮,有效转复率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52例中,5例因持续时间过长,并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收住院.其余皆在急诊复律成功,观查1 h~1 d无明显不适出院.结论 早诊断、早治疗是室上性心动过速成功复律的关键之一.普罗帕酮较胺碘酮复律用时短,不良反应少.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起辅助复律,减少药物用量.
作者:段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讨论脑干脑炎的特点、MRI变化及预后.方法总结分析15例临床确诊的脑干脑炎临床特点、MRI变化.结果 脑干脑炎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晕、复视、行走不稳、饮水呛咳等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均有单侧颅神经损害表现;MRI与临床定位相符率低;经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脑干脑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
作者:梁中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全麻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对术后镇痛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8~75岁、ASA Ⅰ~Ⅱ级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患者在关气腹后以0.75%罗哌卡因(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0.75%耐乐品)逐次浸润每个切口2~3 ml;曲马多组(T组)关气腹后给予1 mg/kg曲马多;芬太尼组(F组)关气腹后给予1 μg/kg芬太尼.三组术前静脉加用昂丹司琼8 mg防止术后呕吐,以咪达唑仑0.0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4 μg/kg诱导,术中以瑞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深度,不再追加阿片类药物.术后采用镇痛泵[吗啡0.2 mg/(kg·d)+格拉司琼3 mg/d].记录三组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术后 4、8、12、24、48 h VAS评分结果,以及患者术后首次加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在拔管后即刻及术后4、8、12、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F组(P<0.05).F组与T组在术后VA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加用止痛药物的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减轻全麻腹腔镜患者术后疼痛,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徐煌;王胜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脏损伤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等,也是急性脑血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目前已明确存在神经源性心肌损害,而不是冠状动脉本身病变所致.因为研究存在各方面的证据,如病理上发现心肌细胞溶解,电生理检查上发现心肌传导异常以及酶学的增高.作者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学、心电图QT间期进行了相关分析,讨论其发生机制和临床价值.
作者:付文亭;李清;徐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方法 选取南阳市肺性脑病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35例.两组基本对症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另给予纳洛酮0.4 mg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后,以后为纳洛酮0.8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疗效3 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0 min~3 d,患者血气指标多数转为正常,有效率为90.5%,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疗效确切,查阅文献证明,作用机制明确.
作者:贾西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行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1000例.术后第1天及第4天随访患者,调查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1000例患者中,发生术中知晓12例(1.2%),其中女8例(66.7%),男4例(33.3%),包括胸科手术5例,腹腔镜手术4例,颅内肿瘤手术2例,妇科手术1例.结论 术中知晓与性别、手术种类和ASA分级水平相关.
作者:程东群;唐琦峰;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分析4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占52%,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占2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12%;消化道肿瘤,占8%;其他占8%.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
作者:郭大庆;朱志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重与子宫肌瘤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以温岭市人民医院960例女性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体检人群中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与超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超重妇女肌瘤的发病率(31.46%)大于非超重妇女肌瘤的发病率(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量指数与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体质量与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超重率渐增,50岁以上妇女的超重率接近50%;体质量指数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重为子宫肌瘤的高危因素,50岁以上的超重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作者:林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啶﹙Dex﹚持续泵注辅助臂丛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臂及手外伤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Dex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各50例,臂丛阻滞成功后15 min,D组静脉泵注Dex负荷剂量0.5 μg/kg(10 min内注完),继以0.4 μg∕(kg·h)维持泵注至手术结束前10 min,N组以同样方法输入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后15 min即静脉给药即刻(T1),静脉用药后10 min即切皮即刻(T2),手术开始15 min(T3),60 min(T4),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并观察镇静程度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估麻醉效果和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T1时两组MAP均明显升高(P<0.05),N组HR 明显增快(P<0.05);T3、T4、T5时D组MAP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N组 (P<0.05);T2、T3、T4、T5时D组HR明显慢于N组 (P<0.05),也明显慢于T1时 (P<0.05);镇静评分(OAA/S)D组为1.7,明显低于N组的3.5(P<0.05);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满意度D组为81%,明显高于N组53%(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泵注辅助臂丛阻滞镇静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可有效抑制臂丛阻滞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并明显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
作者:邓晓钧;潘鑫;赵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 病例报道1.1 患者,男,77岁,因间断乏力2年、发热半天于2009年8月23日晚9点半急诊入院.既往有冠心病病史2年,病情平稳.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测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半年前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次因粒细胞缺乏症和血小板减少住院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作者:林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福建省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的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7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吉西他滨用量为1.0 g/(m2·次),第1、8天给药,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和评价病灶,至少治疗2周期,有完整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资料.结果 47例均可评价疗效.总共化疗周期数129个,中位数2周期,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0例(21.3%),稳定25例(53.2%),进展12例(25.5%),疾病控制率达74.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若能结合检测肿瘤基因表达情况,则有助于对二线治疗的临床选择更加合理化和个体化.
作者:王强;许凌;徐海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