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煌;王胜斌
目的 研究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福建省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的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7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吉西他滨用量为1.0 g/(m2·次),第1、8天给药,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和评价病灶,至少治疗2周期,有完整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资料.结果 47例均可评价疗效.总共化疗周期数129个,中位数2周期,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0例(21.3%),稳定25例(53.2%),进展12例(25.5%),疾病控制率达74.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若能结合检测肿瘤基因表达情况,则有助于对二线治疗的临床选择更加合理化和个体化.
作者:王强;许凌;徐海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癌手术切除加肝动脉置泵化疗对肝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64例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或姑息切除加肝动脉置泵,药盒置于皮下,术后第7天重复给药1次,以后每21天重复给药1次,共计4~6次,经泵反复给药化疗.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生存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1%、44.6%、27.5%.结论 肝癌手术切除加肝动脉置泵化疗在治疗肝癌中,肝动脉置泵操作简单,并发症及手术风险较少,术后给药方便,减少了患者全身化疗的痛苦,肿瘤复发时间延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作者:谢小春;徐立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7例,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9%;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8%.结论 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联合G-CSF治疗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具有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以小剂量、低浓度、持续作用、合理配伍为特色,疗效肯定,不良应较轻,无严重毒副作用.
作者:林晓燕;李凤菊;郭学凤;何玉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利用人工合成网片材料,在无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疝修补的新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疝修补术的诸多弊端,具有术后恢复快,无疼痛,复发率低等优点[1].我院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246例腹股沟疝成功实施了无张力修补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洪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方法 选取南阳市肺性脑病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35例.两组基本对症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另给予纳洛酮0.4 mg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后,以后为纳洛酮0.8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疗效3 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0 min~3 d,患者血气指标多数转为正常,有效率为90.5%,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疗效确切,查阅文献证明,作用机制明确.
作者:贾西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15例加用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14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恩替卡韦治疗3个月后HBV DNA转阴率为53.3%,存活率为93.3%,高于拉米夫定组的转阴率(14.3%)及存活率(71.4%,P<0.05).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降至(54±19)μmol/L和(61±23)U/L,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改善肝功能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可提高存活率.
作者:张俊荣;胡俊;鲍福全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9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动态监测,将血小板计数在感染治疗前、感染时和感染控制后进行比较.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时与感染治疗前和感染控制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控制后与感染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减少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高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柳江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改善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经治疗后左室心功能及心率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比索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并提高射血分数.
作者:吴吉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莫沙必利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太康县城郊乡卫生院门诊收治的9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莫沙必利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P﹤0.05).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明显优于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疗效肯定并安全可靠.
作者:谢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采用肝素对紫癜性肾病进行防治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紫癜性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紫癜性肾病的发生时间明显长于A组,B组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肝素对紫癜性肾病进行防治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作者:刘会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多发于男性,特别是中老年人,影响人们的健康,危及人们的生命.近年来曲美他嗪在常规治疗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制剂等同时,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陈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脏损伤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等,也是急性脑血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目前已明确存在神经源性心肌损害,而不是冠状动脉本身病变所致.因为研究存在各方面的证据,如病理上发现心肌细胞溶解,电生理检查上发现心肌传导异常以及酶学的增高.作者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学、心电图QT间期进行了相关分析,讨论其发生机制和临床价值.
作者:付文亭;李清;徐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行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1000例.术后第1天及第4天随访患者,调查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1000例患者中,发生术中知晓12例(1.2%),其中女8例(66.7%),男4例(33.3%),包括胸科手术5例,腹腔镜手术4例,颅内肿瘤手术2例,妇科手术1例.结论 术中知晓与性别、手术种类和ASA分级水平相关.
作者:程东群;唐琦峰;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因素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绀、呼吸困难;急性呼吸道与肺部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发病因素;经治疗,41例出血停止,病情好转,15例因并发肺部感染、出血性休克及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死亡,病死率达26.79%.结论 早期诊断与防治是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王晓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对2011年1月至8月的全麻术后5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包括呼吸道管理、循环系统管理、各种引流管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结果 504例全麻术后患儿全部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平稳后转回病房.其中5例并发喉痉挛,3例并发舌后坠,经过及时有效处理后病情稳定.结论 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不同情况要给予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能减少术后意外和并发症,保证手术和麻醉安全.
作者:董凤梅;杨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DAPK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由钙离子/钙调蛋白调节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具有抑制肿瘤作用.DAPK可以影响细胞活力,诱导细胞的凋亡和自溶作用,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将DAPK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晓刚;黄雪琴;张月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HA与DA方案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至2011年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给予HA或DA方案进行联合治疗,7 d为1个疗程,HA与DA方案交替进行,治疗3个疗程,2个疗程间间隔7~14 d,观察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无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42例患者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完全缓解率为76.19%,部分缓解率为16.67%,无效率为7.14%,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结论 HA或DA方案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较好,完全缓解率较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强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类脑损伤,但临床上往往缺乏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成为不同类型脑损伤确诊、判断其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近3年我们应用头颅超声对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于生后给予常规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启荣;刘静;李德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1年医院内感染标本150例鲍氏不动杆菌,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已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奈替米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在0%~22%之间.其中亚胺培南为100%敏感,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为32%~100%.结论 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工作,防止多药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钟金城;林定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全麻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对术后镇痛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8~75岁、ASA Ⅰ~Ⅱ级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患者在关气腹后以0.75%罗哌卡因(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0.75%耐乐品)逐次浸润每个切口2~3 ml;曲马多组(T组)关气腹后给予1 mg/kg曲马多;芬太尼组(F组)关气腹后给予1 μg/kg芬太尼.三组术前静脉加用昂丹司琼8 mg防止术后呕吐,以咪达唑仑0.0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4 μg/kg诱导,术中以瑞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深度,不再追加阿片类药物.术后采用镇痛泵[吗啡0.2 mg/(kg·d)+格拉司琼3 mg/d].记录三组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术后 4、8、12、24、48 h VAS评分结果,以及患者术后首次加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在拔管后即刻及术后4、8、12、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F组(P<0.05).F组与T组在术后VA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加用止痛药物的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减轻全麻腹腔镜患者术后疼痛,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徐煌;王胜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