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治疗肛瘘术后疼痛40例疗效观察

李宁;吴滨;吴光前;张永玲

关键词:疼痛, 手术后/针灸疗法, 直肠瘘/外科手术
摘要:将79例肛瘘手术后伴发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止痛组与西药止痛组进行镇痛疗效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组镇痛效果与西药组比较,具有见效快、止痛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对针刺治疗手术后疼痛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火针加拔罐治疗神经性皮炎

    治法:局部常规消毒,用中粗火针,密刺法,即每隔0.5 cm刺一针,火针要烧至白亮疾刺疾出,要求直刺,深度要穿透皮损部位的皮肤(皮损部皮肤一般较硬,火针穿透皮损时有落空感,若皮损部皮肤不硬,火针刺入0.5 cm即可).而后拔罐,留罐3~5分钟,可拔出少量血液,要控制出血量每次多不要超过10ml.隔3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3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勿食辛热刺激性食物,针刺后3日内局部勿着水,以防感染.

    作者:殷风新;宋淑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穴位注射治疗阴吹病12例疗效观察

    阴吹以妇人阴道中时时出气或气出有声,状如矢气者为主症,多见于经产体弱妇女,因临床症状不甚亟急,加之碍于羞涩,其就诊者较少.笔者自1997年3月以来,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阴吹病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宏恩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耳甲丘疹与胆石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结完整的196例胆石症患者耳甲丘疹检查资料,对耳甲丘疹与胆石症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探讨.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后,肉眼观察丘疹在耳甲部具体区域,然后标识于耳谱中,并注明耳甲丘疹的大小、数目、形状、色泽、硬度及一般项目等.再以B超或CT对照验证.196例耳甲丘疹者经B超或CT确诊为肝胆系结石179例,符合率为91.3%.以耳甲丘疹诊断胆石症简便、快捷、准确,丰富了中医诊断学内容.

    作者:章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穴位注射疗法浅论

    对穴位注射临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辨证取穴原则、穴位注射用药原则、临床操作规范化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机理研究,对其操作方法应加以规范,以有利于这一方法走向世界.

    作者:成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CT定位下风池穴安全进针深度初步研究

    初步研究了CT定位下风池穴不同方向的安全进针深度,说明其与颈围、体重有较好的直线相关性,可利用此两指标求得相应个体的安全深度.结果显示:针刺鼻尖方向只可能损伤椎动脉,不会损伤延髓;针尖朝向对侧内眦时可能伤及椎动脉,极少数可能伤及延髓.这个结果与相关经典记载和以前的报道不同.

    作者:方继良;王映辉;张民;柏巧玲;凌继华;孟力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智力低下儿童40例临床观察

    针刺四神聪、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治疗40例智力低下儿童,总有效率为82.5%,而药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9.4%,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王连基;齐瑞;代梅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梅花针、拔罐加隔姜灸治疗神经性皮炎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皮损局部,使之微微出血,之后加拔火罐,令其出血量稍多,以调节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然后用酒精棉球拭净.取鲜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在中心位置用针穿刺数孔,覆盖于皮损面上,后取炷底直径约0.8寸,炷高约1寸大小的艾炷(也可以用艾条截成约1寸长代替),置于姜片上点燃灸之,艾炷欲燃尽,患者稍觉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连灸3~7壮,以局部皮肤红润,有舒适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休息一周后,再行第2疗程.治疗同时,停用一切外用药及口服药,并嘱其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搔抓摩擦及肥皂洗浴.

    作者:宋玉华;陈权;李玉英;刘传莲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刺配合纤维胃镜检查的体会

    纤维胃镜检查时,患者往往有明显不适感,如呼吸停顿、咽部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呼吸不畅等,给纤维胃镜检查带来困难.本试验采用针刺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长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灸治疗足底痛概况

    足底痛包括跖痛和跟底痛.足横弓劳损,足跟脂肪纤维垫部分缩退,急性滑囊炎,跟骨骨刺及平跖足等均可引起足底痛.其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常波及两踝,不能久立或远行,局部无明显红肿.足底痛属中医骨痹范畴,多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肾经气虚,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或足部肌腠受到扭转、跌扑等外伤,致筋脉损伤,而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近年来,文献报道针灸治疗足底痛疗效显著,且方法多样,现综述如下.

    作者:魏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1例

    93例痛风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组和秋水仙碱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疗法的副作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刘鑫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发泡灸在急重症中的运用

    灸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中发泡灸由于其火力猛,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故对突发的元气暴脱、亡阳休克、仓猝之间针药难及的急症宜.兹举病例,以供参考.

    作者:盛生宽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肛瘘术后疼痛40例疗效观察

    将79例肛瘘手术后伴发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止痛组与西药止痛组进行镇痛疗效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组镇痛效果与西药组比较,具有见效快、止痛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对针刺治疗手术后疼痛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作者:李宁;吴滨;吴光前;张永玲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辞书学与针灸推拿辞书的编纂

    针推辞书在整个辞书领域中属于专科性辞书,而针推辞书中又有针推的专科辞书(如针灸经络腧穴辞典、临床针灸辞典、针灸医籍辞典等)、专题辞书、专人辞书(如皇甫谧辞典,可收<甲乙经>及其所有著作词目)、专书辞书(如<甲乙经辞典>、<灵枢辞典>之类)等专性辞书和针推的综合辞书.截止目前,针推辞书的编纂在取得相当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本文对这些不足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作者:李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0例疗效分析

    对1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药物组,分别以针刺和药物治疗.结果:针刺组痊愈显效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第10个月和第18个月分别进行随访,针刺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组.

    作者:杨翊;周光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59例疗效观察

    将115例黄褐斑患者按59:56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即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组59例,采用针刺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等主穴加耳穴贴压内分泌、丘脑、卵巢、子宫、肝、肾等穴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内服维生素E、C,外涂复方维甲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作者:余蕾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以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疗效观察

    根据脊髓病损的机理,采用交替取穴法深刺华佗夹脊穴、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50例,同时与取四肢穴治疗对照观察,结果,在肢体功能改善、大小便及肢体皮肤感觉水平下移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仍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米建平;蒙昌荣;李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8例临床报道

    以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8例,对大部分患者治疗前后摄X线片,采用SD-1000型光子骨密度仪检测,观察尺、桡骨(或脊椎及骨盆平片)骨密度改善情况.结果:大部分患者临床治愈或好转,尺、桡骨骨密度有不同程度增高.

    作者:刘广霞;张道宗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应用多种抗生素、止咳镇静及中成药等,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作者:张宽智;林建民;丁兆生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帕金森氏病36例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症的疾病.笔者采用头针与体针配合的方法治疗36例,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冉茂东;郭蕴屏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将临床9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65例,取阳陵泉等穴埋线1次为一疗程;服药组34例,口服消炎利胆片30天为一疗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1疗程后埋线组有效率98.5%,服药组有效率82.4%,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疗程后埋线组治愈率78.3%,服药组治愈率38.5%,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宋宏杰;宋洪涛;宋永贵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