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79例肛瘘手术后伴发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止痛组与西药止痛组进行镇痛疗效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组镇痛效果与西药组比较,具有见效快、止痛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对针刺治疗手术后疼痛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作者:李宁;吴滨;吴光前;张永玲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皮损局部,使之微微出血,之后加拔火罐,令其出血量稍多,以调节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然后用酒精棉球拭净.取鲜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在中心位置用针穿刺数孔,覆盖于皮损面上,后取炷底直径约0.8寸,炷高约1寸大小的艾炷(也可以用艾条截成约1寸长代替),置于姜片上点燃灸之,艾炷欲燃尽,患者稍觉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连灸3~7壮,以局部皮肤红润,有舒适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休息一周后,再行第2疗程.治疗同时,停用一切外用药及口服药,并嘱其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搔抓摩擦及肥皂洗浴.
作者:宋玉华;陈权;李玉英;刘传莲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对穴位注射临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辨证取穴原则、穴位注射用药原则、临床操作规范化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机理研究,对其操作方法应加以规范,以有利于这一方法走向世界.
作者:成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针刺治疗并观察其前后症状、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说明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其血瘀高凝状态,改善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使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张艳玲;蔡绍华;李创鹏;马雅玲;谌剑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针刺四神聪、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治疗40例智力低下儿童,总有效率为82.5%,而药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9.4%,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王连基;齐瑞;代梅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点刺至阴穴的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例中,年龄小50岁,大69岁;病程短1年,长达10余年.患者均有夜尿次数增多及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如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射程缩短等.B超检查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大并排除肿瘤,一般都经过药物或其他治疗,因效果不显而来我院针灸科治疗.
作者:饶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初步研究了CT定位下风池穴不同方向的安全进针深度,说明其与颈围、体重有较好的直线相关性,可利用此两指标求得相应个体的安全深度.结果显示:针刺鼻尖方向只可能损伤椎动脉,不会损伤延髓;针尖朝向对侧内眦时可能伤及椎动脉,极少数可能伤及延髓.这个结果与相关经典记载和以前的报道不同.
作者:方继良;王映辉;张民;柏巧玲;凌继华;孟力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足底痛包括跖痛和跟底痛.足横弓劳损,足跟脂肪纤维垫部分缩退,急性滑囊炎,跟骨骨刺及平跖足等均可引起足底痛.其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常波及两踝,不能久立或远行,局部无明显红肿.足底痛属中医骨痹范畴,多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肾经气虚,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或足部肌腠受到扭转、跌扑等外伤,致筋脉损伤,而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近年来,文献报道针灸治疗足底痛疗效显著,且方法多样,现综述如下.
作者:魏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将临床9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65例,取阳陵泉等穴埋线1次为一疗程;服药组34例,口服消炎利胆片30天为一疗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1疗程后埋线组有效率98.5%,服药组有效率82.4%,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疗程后埋线组治愈率78.3%,服药组治愈率38.5%,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宋宏杰;宋洪涛;宋永贵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对1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药物组,分别以针刺和药物治疗.结果:针刺组痊愈显效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第10个月和第18个月分别进行随访,针刺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组.
作者:杨翊;周光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总结完整的196例胆石症患者耳甲丘疹检查资料,对耳甲丘疹与胆石症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探讨.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后,肉眼观察丘疹在耳甲部具体区域,然后标识于耳谱中,并注明耳甲丘疹的大小、数目、形状、色泽、硬度及一般项目等.再以B超或CT对照验证.196例耳甲丘疹者经B超或CT确诊为肝胆系结石179例,符合率为91.3%.以耳甲丘疹诊断胆石症简便、快捷、准确,丰富了中医诊断学内容.
作者:章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应用多种抗生素、止咳镇静及中成药等,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作者:张宽智;林建民;丁兆生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消毒过的梅花针叩击患处.有微小出血点时选用大小适度的火罐拔15分钟,可吸出20~30ml的瘀血,然后揩净.3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作者:严浩翔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骨科手术后局部疼痛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症状,有些不能自愈者常会迁延数年乃至十数年.笔者于1997年11月~1998年6月期间,应邀在德国萨谢莱夫康复医院工作时,针刺治疗56例骨科手术后手术部位疼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海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将90例面瘫病人按初诊次序随机分组,统一采用相同的针灸治疗手段,观察不同治疗频度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疗效无差异(P>0.50).提示:面瘫的针灸治疗可改变每日1次的常规方法,适当减少针灸治疗频率.
作者:李应时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介绍从分经归纳病症、分部归纳病症(包括近部病症、远部病症、特殊病症)来记忆腧穴主治病症的方法,认为该法既体现了同一经腧穴主治的共性,又突出了各腧穴主治的特性,规律性强.并以手太阴肺经经穴为例作了具体说明.
作者:沈晓明;林梅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笔者从1990~1992年采用火针刺中脘穴,治疗冻疮64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孙治安;王凤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将115例黄褐斑患者按59:56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即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组59例,采用针刺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等主穴加耳穴贴压内分泌、丘脑、卵巢、子宫、肝、肾等穴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内服维生素E、C,外涂复方维甲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作者:余蕾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根据脊髓病损的机理,采用交替取穴法深刺华佗夹脊穴、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50例,同时与取四肢穴治疗对照观察,结果,在肢体功能改善、大小便及肢体皮肤感觉水平下移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仍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米建平;蒙昌荣;李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笔者在运用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时,其中有1例伴有不自主摇头症,注意力越集中,头摇越甚.在其颈椎病治愈后,不自主摇头症亦豁然而愈.于是分析不自主摇头症的病因,可能跟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小脑功能障碍有关,以后沿用夹脊穴治疗不自主摇头症10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红;张明 刊期: 200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