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俊;叶芳;陈大勇
目的 了解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或病理明确.结果 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占同期原发性肺部肿瘤的0.063%(7/10294),三年生存率为66.7%.结论 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为原发性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手术切除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无创治疗的可能.
作者:李维欣;董宇超;杭晶卿;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尺神经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4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全部采用尺神经肌下前置术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中感觉恢复正常26例,明显改善10例,改善不明显9例;拇收肌、骨间肌萎缩38例,恢复正常12例,明显改善15例,改善不明显11例.爪形手畸形27例,恢复正常16例,明显改善7例,改善不明显4例.结论 尺神经肌下前置术是治疗中、重度尺神经卡压的佳选择,应尽早手术,彻底松解.
作者:卢伟;赵同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如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运用手术技巧,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开展1680例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就病例选择及手术技巧的运用与并发症预防进行总结探讨.结果 本组1680例LC术,中转开腹6例,中转率4.2‰.全组病例无胆道损伤、术后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LC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例筛选及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只要重视手术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余世才;齐生智;王小刚;余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诊疗、预后.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断为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在肾功能衰竭早期即做出诊断,给予积极治疗,8例治愈,2例死亡;其中6例为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全部治愈;4例为少尿型肾功能衰竭,2例治愈,2例死亡.8例在肾功能衰竭晚期诊断,7例死亡.结论 对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治疗可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作者:张云玲;李丽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UAE)手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手术,超选择插管进入双侧子宫动脉及侧支供血血管,经造影证实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予以栓塞,重复造影,证实栓塞成功.结果 18例患者共栓塞子宫动脉35支,侧支供血血管共3支,栓塞成功率100%,3例患者出血逐渐停止,15例患者术后即时止血,无一例出血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UAE手术治疗产后大出血即时、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高,保留了子宫、卵巢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慧玲;王倩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由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组成的新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新序贯疗法:前5 d口服泮托拉唑胶囊40 mg+阿莫林胶囊1000 mg,每日2次口服,后5 d改为泮托拉唑4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呋喃唑酮100 mg,每日2次口服,疗程结束后再行泮托拉唑40 mg,每日1次口服7 d;对照组(42例)采用经典三联疗法:泮托拉唑40 mg+阿莫林胶囊10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每日2次,口服7 d,疗程结束后,再给予泮托拉唑40 mg,每日1次,口服10 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停药4周后各检查1次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Giemsa染色.结果 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95.8%)显著高于对照组(78.6%)(χ2=6.221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组成的10 d新序贯疗法Hp根除率高于传统三联疗法,且不良反应并无增加,安全可靠.
作者:张兵;胡景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开腹与腹腔镜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开腹组50例和腹腔镜组58例,观察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手术中引流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体温异常、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各观察指标值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上消化道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腹壁损伤轻、脏器干扰少、腹腔冲洗方便彻底、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实用.
作者:李建华;韩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经PCI冠状动脉病变中约占15%~16%,一直是心脏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操作技术复杂,容易引起再狭窄甚至闭塞[1].近年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支架植入术即刻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尤其是药物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2-3].目前对于经桡动脉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的总结了50例经桡动脉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以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肖丽梅;钱宝堂;谷青;周秀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6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好发于单侧基底节区,CT病灶多呈类似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区,占位效应不严重或不明显,本组均痊愈.结论 头外伤史明确,但较轻,多为偏瘫或单瘫.基底节区供血的动脉易受损害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婴幼儿自主神经功能不健全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应尽早给予钙通道阻滞剂、神经营养剂、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小剂量脱水剂和激素,配合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白国书;李国建;王景波;吕然博;冯会宾;宋彦涛;陈慧峰;王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用颅骨外固定牵引器探索一种便捷实用的牵引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收集颧眶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6例,术前摄颅颌骨三维CT,利用软件测量分析颧眶复合体移位情况.在颅骨上固定颅骨外固定牵引器并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将骨折段持续牵引复位.术后复查CT评价疗效.结果 颅骨外固定牵引器操作简单,固定稳固,术后患者面型及功能恢复好.结论 颅骨外固定牵引器便捷实用,实现了微创、快速牵引复位与持续牵引复位固定相结合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的目的.
作者:洪碧波;孙维平;龚建明;陆一新;俞丽华;龚超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通过对9例残余胆囊患者的诊治,讨论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诊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结果 9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且经再次手术治愈,随访12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该病能获得正确诊断,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冷祯文;徐醒;张刚;吴文春;凌华钢;许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腹部术后胃瘫的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2009年15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胃瘫患者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后营养状况及电解质紊乱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很快恢复,但有一定并发症.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同时应注意肠内营养的温度、浓度、滴注速度等.
作者:黑涛;李中学;刘永生;孙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其并发症多,大部分病人无法重新站立,终死于各种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器械的改进及手术的进步,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至全髋置换术成为可能.这些老年病人手术后能重新站立行走,生活自理,为家庭、社会减少了许多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有一点,老年病人心肺肝肾功能代偿有限且多有合并症,术中出血相对较多,病人能否耐受手术和麻醉,是病人及其家属对手术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作者:袁瑞侠;高志秋;满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直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增生,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密切关系[1].同样宫颈癌也存在血管生成[2],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 水平及mRNA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志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 骨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54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单用VAD方案化疗,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VAD化疗,比较两组的止痛疗效.结果 对照组骨痛缓解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61.54%.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9.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食欲下降,治疗组2例出现发热.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MM骨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杜遵民;贾海鹏;杨莉莉;陈方国;贾丽;王春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 对2004年至2008年2408例剖宫产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39.31%.2408例剖宫产指征顺位为:胎儿宫内窘迫(23.13%),社会因素(20.06%),难产(18.02%),臀位(12.00%),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0.00%),瘢痕子宫(8.85%),其他因素(7.56%).结论剖宫产率高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花更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合并中枢性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诊疗原则.方法 对38例脑出血合并中枢性低钠血症病例做分组分析,脑耗盐综合征(CSWS)25例,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13例.两组依据血Na+水平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38例患者血Na+回升至正常时间短1周,长5周;8例死于呼吸衰竭、严重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脑出血合并中枢性低钠血症机制复杂,CSWS和SIADH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不同,需认真分析,避免误治.
作者:郭晓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鹿瓜多肽对于缺血坏死股骨头组织学的影响,探讨鹿瓜多肽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质量3~4 kg,使用脂多糖及激素诱发股骨头坏死,将造模成功后的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按0.6 ml/kg肌内注射鹿瓜多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用药开始4、8、12周各选取6只动物,使用过量的戊巴比妥将动物处死,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头进行HE染色,计算空骨陷窝率、成骨细胞计数.结果 实验组成骨细胞计数在使用鹿瓜多肽4、8、1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空骨陷窝率在使用鹿瓜多肽4、8、1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鹿瓜多肽可显著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及成骨细胞的增殖.结论 鹿瓜多肽可显著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及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缺血坏死股骨头修复.
作者:申利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在输卵管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18日至2010年6月19日期间收治的125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进行腹腔镜检术、盆腔粘连分离术、输卵管周围粘连分离术、输卵管伞端成形术、新式输卵管切开术、腹腔镜监视下输卵管手感插管通液术.结果 腹腔镜检将125例患者分为A、B、C三类.A类为轻度盆腔粘连;B类为慢性输卵管炎、中度盆腔粘连;C类为重度盆腔炎及输卵管炎.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后,输卵管完全阻塞由术前128条(52.03%)下降到75条(30.49%),部分阻塞由术前110条(44.72%)下降到86条(34.96%),完全通畅由术前8条(3.25%)上升到85条(34.5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P<0.01.125例术后≥6个月的97例随访者中有36例受孕,妊娠率为37.11%(36/97).34例为宫内妊娠,2例为宫外妊娠.其中A类组宫内孕为24例(60.00%),宫外孕0例;B类组宫内孕10例(33.33%),宫外孕2例(6.67%),而C类组无一例妊娠.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能直观、准确地明确输卵管病因并予以针对性治疗,直视下通液,动态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和形态,因而是输卵管性不孕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黎少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将148例T2DM患者设为糖尿病组(DM组),并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分为三组:无肾病组55例(B组)、早期肾病组58例(C组)、临床肾病组35例(D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测定血清CRP水平,同时检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血脂、尿酸(UA)、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各组间CRP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DM组与A组相比,收缩压(SBP)、FPG、HOMA-I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UA升高(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降低(P<0.05);D组与B组相比,SBP、UA升高(P<0.05),HDL-C降低(P<0.05);②B、C、D组CRP高于A组(P<0.01),C、D组CRP高于B组(P<0.01),D组CRP高于C组(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CRP与BMI、SBP、TG、LDL-C、HOMA-IR、UA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CRP与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相关,且随着DN进展而逐渐增高,可预测DN的进展;CRP水平升高与BMI、TG、LDL-C、UA、HOMA-IR等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预测指标.
作者:干正琦;郭如雅;周强;方立曙;俞丹璐;汤胜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