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珍
目的:基于谷氨酸(Glu)-多巴胺(DA)神经递质系统角度,探讨愈癫汤干预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2只,其中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应用0.1 mg/ml浓度的地卓西平(MK-801)腹腔注射造模,空白组应用0.9%氯化钠溶液行相同方法腹腔注射连续14 d;于第15天进行干预性给药,对照组给予0.036 mg/mL利培酮悬浊液灌胃,治疗组给予0.92 g/mL愈癫汤水煎剂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4d,检测各组大鼠额前脑组织一氧化氮(N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 mRNA、DA、Glu的表达.结果:愈癫汤能显著降低NO活性、MDA含量、nNOSmRNA表达、DA表达,显著升高Glu的表达.结论:愈癫汤可通过抑制额前脑组织NO活性及MDA含量,从而发挥其稳定Glu-DA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
作者:赵玉萍;柴剑波;高潇;于明;赵永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医典籍先涉及胰腺组织的是《难经》所述之“散膏”.明清西学东渐,催化了我国医界对“胰”的进一步认识.康熙朝满文人体解剖图谱《钦定格体全录》是首部描绘胰脏解剖结构的入华西学著作,此后合信《全体新论》、德贞《全体通考》等描述胰脏的形态、功能,产生之影响更为广泛.从散膏到甜肉,从(月臣)至膵,中医对于胰的认识有着动态变化、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议在中医传统脉络下,基于脾胃理论的整体框架,拓展胰的属性、脾胰关系、胰与命门等问题的学术研究.
作者:杨奕望;王颖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加味金水六君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N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金水六君煎,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的CD3+、CD4+、CD8+、CD4+/CD8+、WBC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WBC水平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金水六君煎能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岳斌;何晓华;李占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针灸治疗失眠症独具特色和优势,临床、实验和文献研究颇丰,但目前尚缺乏针刺改善睡眠结构、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机理的分析报告.据此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征及其针刺干预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后发现,失眠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睡眠结构比例失衡,总体表现为浅睡眠增多,中深度睡眠减少,中枢单胺类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均可影响睡眠结构;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与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来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该研究为临床广泛运用针刺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的科学文献研究证据.
作者:邹品芳;周奇志;蔡定均;肖夏;何建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现代针灸医师在施行针灸操作时,对于针刺深浅的把握多从穴位本身的解剖结构出发,而较少考虑针刺深浅与疾病的关系.故从中医古文献入手探讨针刺的深浅影响针刺疗效、针刺深浅决定针刺的作用层次和针刺合谷穴深浅的区分.结合临床实践,针刺合谷穴的深浅因病因、病证、病位而异.虚证、表证、阳证、热证多浅刺,实证、里证、阴证、寒证多深刺;头面部(耳鼻喉科)疾病、皮肤性疾病多浅刺,胸部疾病、上肢不遂及胸部内科疾病多中刺,胃肠、妇科疾病、下肢不遂多深刺,拓展提高了针刺合谷穴疗效的思路,对提高合谷穴的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潘友灿;付丹丹;许能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近年来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动眼神经麻痹多由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动脉瘤、糖尿病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而致,故介绍1例颅内无器质性病变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推测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微血管缩窄、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的症状,现将针灸结合整脊治愈1例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骆政杰;陈朝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均分配在模型组、低频电针内关穴组、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相关经穴内关、非相关经穴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经穴治疗后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显著升高.结论:与非相关经穴相比,相关经穴在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且低频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诱发的相关经穴温度下降的情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娇娟;程凯;嵇波;赵国桢;游敏;王丹;严明娜;孙晓敏;白红新;戴健;路雅雯;刘翼天;葛云鹏;苏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以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制作足细胞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及加味黄芪赤风汤高、中、低剂量组(简称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足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EXP032v1.2软件分析足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足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足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上升,中药低剂量组无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早期凋亡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及替米沙坦组早期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中药高、中剂量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空白组足细胞明显皱缩、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染色质边集、凝聚成块、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中药各组及替米沙坦组较模型组凋亡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对ADR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方能够抑制足细胞的过度凋亡有关.
作者:李双;李澎;张昱;杨斌;李刘生;许勇钢;郝伟;赵晋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药谱效关系是在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之上,将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结果通过化学计量学模型进行关联,建立起中药指纹图谱与疗效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谱效关系理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有效成分分析与疗效研究相脱离的问题,为从复杂中药成分中挖掘出真正的疗效组分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近年来,谱效关系研究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有效成分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制备工艺优选等诸多方面.本文综述汇总了近年来谱效关系在中药方剂及配伍药对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实验方法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和研究缺陷等方面阐述谱效关系在中药组方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期为今后复方中药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冯鑫;房德敏;周永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药物和手术是现阶段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多样但对于基础心率慢而又早搏频发的患者,往往因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降低心率,使得本已心率慢的患者不能耐受,而手术安装起搏器虽然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的问题,故西医对此类早搏有其治疗的局限性.而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对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在症状、病因、病机上的相关论述,可见其独特的认知,并通过各家多年以来的积累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善,以运用有效的组方、常用中成药为例,介绍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及作用机制,说明中医药治疗在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的应用,填补了西医在该类型早搏治疗中的空白.
作者:吴弘文;陈岭;经蕾;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虽无该病病名的具体记载,但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均有详细记载.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土郁夺之”理论为突破口,根据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立法的选择、方药的配伍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其辨证思路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准“土郁”之证,根据“湿浊”“肝郁”“血瘀”之病机,采取“夺之”治则,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开阔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许文忠;朱叶珊;肖宝玉;李医芳;白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认为肺胃之气失于清降敛藏,肝脾之气失于温升健运,导致滞气、浊痰、瘀血壅遏颈前,是为瘿病之源,法当培中气以调升降,使肺胃右行以潜藏相火、肝脾左升以行散气血,方选黄氏“柴胡芍药汤”.然瘿病又有气瘿、肉瘿、石瘿等区别,故论治时应在此方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气瘿侧重温升肝脾、行散气血,肉瘿侧重温健脾肾、降泄浊阴,石瘿侧重清上温下、培中补虚.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气机郁滞的环节,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防治瘿病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具有较为实用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博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古代抗衰老方组方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收录方剂530首进行性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候选新方的分析.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高频药物以补虚类为主,并演化得到候选新处方17首.结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肾中精气不断耗损、五脏虚损、气血阴阳亏虚的本质,揭示了抗衰老方组方规律,选方用药多以温平润养、形神共养、阴阳平补之品,为新方的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作者:张敏;赵江鹏;张雪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作者:王泷;郭彦麟;孙钰;任北大;张保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 H-NMR)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NAFLD肝郁脾虚证模型,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尿D-木糖排泄率生化指标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验证模型,1H-NMR检测大鼠血清的代谢产物变化,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血脂升高,血清5-HT和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肝组织明显脂肪变性;在2组大鼠的血清中找到23种代谢产物,从模型组血清中发现丙酮、丙氨酸、甜菜碱、α-D-葡萄糖、甘油、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苏氨酸、赖氨酸等9种差异代谢物.结论:血清代谢产物可从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免疫调节紊乱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NAFLD的部分发病机制.
作者:李若瑜;苗宇船;苏赵威;贾飞;李明磊;刘杨;郭继龙;关伟;张冉冉;何丽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借助训诂学、文字学等传统手段,结合异文语料、碑刻俗字等材料,尝试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寒变”“白露”“独沉”“铸锥”四语词进行考辨与训释并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变”有呕吐之义,故“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证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二是“白露”是“甘露”之异形词,亦可写作“日露”,而今当以“甘露”为典正,其义为甘美的露水;三是“独沉”当从《太素》校作“浊沉”,而“沉”亦可作“黕”,其义则为滓垢、污浊、浊垢、污垢;四是“铸锥”之“锥”当系“兵”字之误,考其致误之迹,疑因“兵”俗体作“(兵)”“(兵)”“(兵)”诸形,传抄刊刻中,或受“铸”字影响,或思“兵”乃金铸,又妄增“金”旁,遂形近于“錐”,故终致此误.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甲状腺疾病,多以病毒感染为诱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省名中医夏小军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瘿痈、瘿肿”范畴,外感风温疫毒是其主要诱因,毒、郁、痰、瘀互结是其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毒、郁、痰、瘀进行论治,采用解毒、治郁、化痰、行瘀四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屡获良效,值得推广和应用,并附以经典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作者:刘守海;连粉红;夏小军;段赟;郭炳涛;张建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血尿酸升高沉积于关节引起的急性关节炎,根据其发作情况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中国中医科学院房定亚教授为著名的风湿病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分期辨证论治痛风性关节炎,即急性发作期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时治宜清热利湿,以自拟痛风方加减,并配合自制外敷药清热消肿;慢性缓解期宜从本论治、补益脾肾,常选清宫寿桃丸;若合并出现尿蛋白者以芡实合剂加减,并认为瘀血贯穿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的始终,治疗需活血化瘀,可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韩淑花;杜丽妍;周彩云;王鑫;李斌;唐今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作者:张丽杰;申弘;胡萌;张均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从络病毒损肠络和脏腑病机学说的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机证治.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和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损是UC的发病之本,肠络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基础,毒损肠络是致病的病机关键,故提出“脾虚络瘀毒损”是UC的基本病机;根据“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提出“益气活血,通络透毒”的治法,并简要介绍了自拟方“益气活血透毒汤”的方药组成与配伍意义及加减,以期对开拓UC的治疗思路有所裨益.
作者:胡勇;邢玉瑞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