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夏小军从毒、郁、痰、瘀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刘守海;连粉红;夏小军;段赟;郭炳涛;张建梅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 名医经验, 夏小军
摘要: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甲状腺疾病,多以病毒感染为诱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省名中医夏小军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瘿痈、瘿肿”范畴,外感风温疫毒是其主要诱因,毒、郁、痰、瘀互结是其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毒、郁、痰、瘀进行论治,采用解毒、治郁、化痰、行瘀四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屡获良效,值得推广和应用,并附以经典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张锡纯对黄芪认识之探讨

    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以及敛疮生肌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用于治疗表虚体弱所致的自汗、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虚性水肿,中气下陷而致的子宫脱垂、脱肛及疮疡溃破等诸证,具有极大的开发研究价值.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且对黄芪的研究及应用也颇具特色.然而近代医学家张锡纯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独辟新义,认为黄芪不仅能利尿、补升脾胃大气,辨证得当还能补肝气.不仅如此,黄芪在祛外风、息内风、治疗肢体痿废、开寒饮以及滋阴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些独特的运药经验打破了惯有的思维,扩大了黄芪的临床运用范围.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黄芪独到的的功效、配伍以及用量作了详尽的阐述,在临床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用药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余玮;金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真实世界原则的电针与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评价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与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SSRI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两种干预措施的疗效特点.方法: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RWS)原则,纳入60例抑郁症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电针组(35例)和西药组(25例),电针组选取百会、印堂作为主穴,随证配穴,西药组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8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电针组痊愈率为57.14%,西药组为12%,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AMD-24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干预手段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总评分、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个领域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躯体疼痛、生理机能和总体健康状况领域电针和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SSRIs均能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其中电针对躯体疼痛改善作用明显,SSRIs对生理机能和总体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明显.

    作者:张烨;杨昕婧;王思涵;马学红;鲁雨荍;李晶;赵冰骢;图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试论杨栗山三焦伏邪观与分消双解法

    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现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俱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合解利逐秽,同时表里双解郁热、气血双清火毒.

    作者:冯哲;叶放;周学平;薛博瑜;吴勉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灸结合整脊治愈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

    近年来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动眼神经麻痹多由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动脉瘤、糖尿病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而致,故介绍1例颅内无器质性病变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推测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微血管缩窄、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的症状,现将针灸结合整脊治愈1例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骆政杰;陈朝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愈癫汤对MK-801致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Glu-DA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

    目的:基于谷氨酸(Glu)-多巴胺(DA)神经递质系统角度,探讨愈癫汤干预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2只,其中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应用0.1 mg/ml浓度的地卓西平(MK-801)腹腔注射造模,空白组应用0.9%氯化钠溶液行相同方法腹腔注射连续14 d;于第15天进行干预性给药,对照组给予0.036 mg/mL利培酮悬浊液灌胃,治疗组给予0.92 g/mL愈癫汤水煎剂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4d,检测各组大鼠额前脑组织一氧化氮(N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 mRNA、DA、Glu的表达.结果:愈癫汤能显著降低NO活性、MDA含量、nNOSmRNA表达、DA表达,显著升高Glu的表达.结论:愈癫汤可通过抑制额前脑组织NO活性及MDA含量,从而发挥其稳定Glu-DA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

    作者:赵玉萍;柴剑波;高潇;于明;赵永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西医东渐视野下中医对“胰”认识的衍进

    中医典籍先涉及胰腺组织的是《难经》所述之“散膏”.明清西学东渐,催化了我国医界对“胰”的进一步认识.康熙朝满文人体解剖图谱《钦定格体全录》是首部描绘胰脏解剖结构的入华西学著作,此后合信《全体新论》、德贞《全体通考》等描述胰脏的形态、功能,产生之影响更为广泛.从散膏到甜肉,从(月臣)至膵,中医对于胰的认识有着动态变化、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议在中医传统脉络下,基于脾胃理论的整体框架,拓展胰的属性、脾胰关系、胰与命门等问题的学术研究.

    作者:杨奕望;王颖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络病学毒损肠络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从络病毒损肠络和脏腑病机学说的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机证治.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和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损是UC的发病之本,肠络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基础,毒损肠络是致病的病机关键,故提出“脾虚络瘀毒损”是UC的基本病机;根据“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提出“益气活血,通络透毒”的治法,并简要介绍了自拟方“益气活血透毒汤”的方药组成与配伍意义及加减,以期对开拓UC的治疗思路有所裨益.

    作者:胡勇;邢玉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上医治未病”在大健康时代中的学脉传承与实践开新

    医疗科技进步、疾病形态改变、民众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变化,使医疗形态逐渐由以医疗为主导转向预防保健的强调,“大健康”遂成为全球健康策略的重要趋势之一.“上医治未病”乃传统医学治病的高境界,除了预防胜于治疗,更有强化体质、积极促进健康的意涵.研究探求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学脉源流,同时耕犁传统医学的健康防病养生之道,在如今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兼具的时代,中国医学如能秉持以此为基,更广泛地接纳与运用传统医学的健康法则,帮助人民大众以其贴近的方式促进健康,相信可以为中国医学的国际化开创一片更加贴近人心的空间.

    作者:钱姝静;徐建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涤痰汤源流探析

    涤痰汤是中医治疗痰证的一首古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应用和演化,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对本方的来源众说纷纭,通过历代文献的研究,认为涤痰汤早记载于《奇效良方》.对于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二陈汤之间的关系,经过文献研究及方证对比,认为导痰汤和二陈汤同源于温胆汤,而涤痰汤同时受导痰汤和温胆汤的影响,属于这两个方的子方.由于二陈汤变化繁多、治证广泛、影响较大,人们把含有陈皮、半夏的方剂归结为二陈类方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者:丁瑞丛;杨怡然;刘玲;王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础心率慢而早搏频发的西医治疗现状及中医药治疗特点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药物和手术是现阶段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多样但对于基础心率慢而又早搏频发的患者,往往因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降低心率,使得本已心率慢的患者不能耐受,而手术安装起搏器虽然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的问题,故西医对此类早搏有其治疗的局限性.而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对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在症状、病因、病机上的相关论述,可见其独特的认知,并通过各家多年以来的积累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善,以运用有效的组方、常用中成药为例,介绍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及作用机制,说明中医药治疗在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的应用,填补了西医在该类型早搏治疗中的空白.

    作者:吴弘文;陈岭;经蕾;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语词考释四则

    借助训诂学、文字学等传统手段,结合异文语料、碑刻俗字等材料,尝试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寒变”“白露”“独沉”“铸锥”四语词进行考辨与训释并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变”有呕吐之义,故“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证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二是“白露”是“甘露”之异形词,亦可写作“日露”,而今当以“甘露”为典正,其义为甘美的露水;三是“独沉”当从《太素》校作“浊沉”,而“沉”亦可作“黕”,其义则为滓垢、污浊、浊垢、污垢;四是“铸锥”之“锥”当系“兵”字之误,考其致误之迹,疑因“兵”俗体作“(兵)”“(兵)”“(兵)”诸形,传抄刊刻中,或受“铸”字影响,或思“兵”乃金铸,又妄增“金”旁,遂形近于“錐”,故终致此误.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近10年文献研究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对筛选出的216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及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针对虚、风、热、瘀、湿等主要病机,应用的治法主要包括补虚、解表、清热、化瘀、祛湿等,通过数据挖掘所得新方也体现了相应的主要治法.

    作者:刘惠;张平平;甘永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古代抗衰老方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古代抗衰老方组方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收录方剂530首进行性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候选新方的分析.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高频药物以补虚类为主,并演化得到候选新处方17首.结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肾中精气不断耗损、五脏虚损、气血阴阳亏虚的本质,揭示了抗衰老方组方规律,选方用药多以温平润养、形神共养、阴阳平补之品,为新方的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作者:张敏;赵江鹏;张雪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味金水六君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金水六君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N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金水六君煎,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的CD3+、CD4+、CD8+、CD4+/CD8+、WBC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WBC水平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金水六君煎能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岳斌;何晓华;李占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薛己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作者:王泷;郭彦麟;孙钰;任北大;张保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痛风病常见证候的发展变化规律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病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作者:刘湘玲;韩德军;曹克光;杨锡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老年高血压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中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长沙市5个社区,筛选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对其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并收集其人口学资料、血压水平、病程、症状/体征等资料,采集血标本检测血脂、内皮素、外周儿茶酚胺(CA)与血浆雌二醇(E2),观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对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出现频率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为眩晕、头痛、失眠多梦、夜尿频、耳鸣、腰酸、急躁易怒、口干、心悸与健忘,中医证型构成比>10%的证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和瘀血阻络证,不同证型分布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与舌下脉络存在差异,且以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瘀血阻络证危险因素之间差异更明显.结论:“虚、风、痰、瘀”贯穿长沙市中老年高血压痛始终,虚、瘀、风证与其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刘丹;方锐;段吾磊;周骞;唐路军;谭元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治疗瘿病刍议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认为肺胃之气失于清降敛藏,肝脾之气失于温升健运,导致滞气、浊痰、瘀血壅遏颈前,是为瘿病之源,法当培中气以调升降,使肺胃右行以潜藏相火、肝脾左升以行散气血,方选黄氏“柴胡芍药汤”.然瘿病又有气瘿、肉瘿、石瘿等区别,故论治时应在此方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气瘿侧重温升肝脾、行散气血,肉瘿侧重温健脾肾、降泄浊阴,石瘿侧重清上温下、培中补虚.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气机郁滞的环节,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防治瘿病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具有较为实用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博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西医学肝硬化逆转问题探讨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作者:张丽杰;申弘;胡萌;张均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后,《内经》尺肤诊法常与寸口脉法、人迎脉法、色诊法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的选择.由此可深入揭示尺肤诊法的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为《内经》尺肤诊法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也为《内经》诊法理论的研究及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参考.

    作者: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