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医治未病”在大健康时代中的学脉传承与实践开新

钱姝静;徐建云

关键词:大健康, 上医治未病, 传统医学, 健康养生
摘要:医疗科技进步、疾病形态改变、民众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变化,使医疗形态逐渐由以医疗为主导转向预防保健的强调,“大健康”遂成为全球健康策略的重要趋势之一.“上医治未病”乃传统医学治病的高境界,除了预防胜于治疗,更有强化体质、积极促进健康的意涵.研究探求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学脉源流,同时耕犁传统医学的健康防病养生之道,在如今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兼具的时代,中国医学如能秉持以此为基,更广泛地接纳与运用传统医学的健康法则,帮助人民大众以其贴近的方式促进健康,相信可以为中国医学的国际化开创一片更加贴近人心的空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试论杨栗山三焦伏邪观与分消双解法

    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现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俱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合解利逐秽,同时表里双解郁热、气血双清火毒.

    作者:冯哲;叶放;周学平;薛博瑜;吴勉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治疗瘿病刍议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认为肺胃之气失于清降敛藏,肝脾之气失于温升健运,导致滞气、浊痰、瘀血壅遏颈前,是为瘿病之源,法当培中气以调升降,使肺胃右行以潜藏相火、肝脾左升以行散气血,方选黄氏“柴胡芍药汤”.然瘿病又有气瘿、肉瘿、石瘿等区别,故论治时应在此方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气瘿侧重温升肝脾、行散气血,肉瘿侧重温健脾肾、降泄浊阴,石瘿侧重清上温下、培中补虚.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气机郁滞的环节,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防治瘿病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具有较为实用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博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调节失眠症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针灸治疗失眠症独具特色和优势,临床、实验和文献研究颇丰,但目前尚缺乏针刺改善睡眠结构、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机理的分析报告.据此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征及其针刺干预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后发现,失眠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睡眠结构比例失衡,总体表现为浅睡眠增多,中深度睡眠减少,中枢单胺类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均可影响睡眠结构;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与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来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该研究为临床广泛运用针刺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的科学文献研究证据.

    作者:邹品芳;周奇志;蔡定均;肖夏;何建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解毒法的运用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应治则治法为临床辨证提供思路.方法:对慢性肾脏病毒邪致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毒损肾络”中医治法进行具体阐释,并搜集临床相关病例进一步论述.结果:阐述并总结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常用治法有温补脾肾法、行气解毒法、利水消肿法、活血化瘀法、清利湿热法、通腑泻浊法、收敛固涩法等7种方法,在临证之时常将上法并用已达良好疗效,以上述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显好转,疗效显著.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解毒之法治疗慢性肾脏病中医有着独特优势,且运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郭梅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低频电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均分配在模型组、低频电针内关穴组、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相关经穴内关、非相关经穴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经穴治疗后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显著升高.结论:与非相关经穴相比,相关经穴在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且低频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诱发的相关经穴温度下降的情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娇娟;程凯;嵇波;赵国桢;游敏;王丹;严明娜;孙晓敏;白红新;戴健;路雅雯;刘翼天;葛云鹏;苏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味金水六君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金水六君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N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金水六君煎,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的CD3+、CD4+、CD8+、CD4+/CD8+、WBC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WBC水平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金水六君煎能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岳斌;何晓华;李占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老年高血压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中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长沙市5个社区,筛选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对其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并收集其人口学资料、血压水平、病程、症状/体征等资料,采集血标本检测血脂、内皮素、外周儿茶酚胺(CA)与血浆雌二醇(E2),观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对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出现频率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为眩晕、头痛、失眠多梦、夜尿频、耳鸣、腰酸、急躁易怒、口干、心悸与健忘,中医证型构成比>10%的证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和瘀血阻络证,不同证型分布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与舌下脉络存在差异,且以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瘀血阻络证危险因素之间差异更明显.结论:“虚、风、痰、瘀”贯穿长沙市中老年高血压痛始终,虚、瘀、风证与其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刘丹;方锐;段吾磊;周骞;唐路军;谭元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谱效关系分析在中药组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中药谱效关系是在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之上,将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结果通过化学计量学模型进行关联,建立起中药指纹图谱与疗效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谱效关系理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有效成分分析与疗效研究相脱离的问题,为从复杂中药成分中挖掘出真正的疗效组分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近年来,谱效关系研究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有效成分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制备工艺优选等诸多方面.本文综述汇总了近年来谱效关系在中药方剂及配伍药对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实验方法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和研究缺陷等方面阐述谱效关系在中药组方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期为今后复方中药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冯鑫;房德敏;周永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后,《内经》尺肤诊法常与寸口脉法、人迎脉法、色诊法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的选择.由此可深入揭示尺肤诊法的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为《内经》尺肤诊法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也为《内经》诊法理论的研究及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参考.

    作者: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古代抗衰老方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古代抗衰老方组方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收录方剂530首进行性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候选新方的分析.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高频药物以补虚类为主,并演化得到候选新处方17首.结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肾中精气不断耗损、五脏虚损、气血阴阳亏虚的本质,揭示了抗衰老方组方规律,选方用药多以温平润养、形神共养、阴阳平补之品,为新方的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作者:张敏;赵江鹏;张雪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络病学毒损肠络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从络病毒损肠络和脏腑病机学说的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机证治.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和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损是UC的发病之本,肠络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基础,毒损肠络是致病的病机关键,故提出“脾虚络瘀毒损”是UC的基本病机;根据“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提出“益气活血,通络透毒”的治法,并简要介绍了自拟方“益气活血透毒汤”的方药组成与配伍意义及加减,以期对开拓UC的治疗思路有所裨益.

    作者:胡勇;邢玉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从“土郁夺之”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虽无该病病名的具体记载,但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均有详细记载.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土郁夺之”理论为突破口,根据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立法的选择、方药的配伍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其辨证思路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准“土郁”之证,根据“湿浊”“肝郁”“血瘀”之病机,采取“夺之”治则,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开阔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许文忠;朱叶珊;肖宝玉;李医芳;白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西医学肝硬化逆转问题探讨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作者:张丽杰;申弘;胡萌;张均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涤痰汤源流探析

    涤痰汤是中医治疗痰证的一首古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应用和演化,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对本方的来源众说纷纭,通过历代文献的研究,认为涤痰汤早记载于《奇效良方》.对于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二陈汤之间的关系,经过文献研究及方证对比,认为导痰汤和二陈汤同源于温胆汤,而涤痰汤同时受导痰汤和温胆汤的影响,属于这两个方的子方.由于二陈汤变化繁多、治证广泛、影响较大,人们把含有陈皮、半夏的方剂归结为二陈类方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者:丁瑞丛;杨怡然;刘玲;王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电针促进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时效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促进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时效规律.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日40 min/次,共治疗4周.于首、末次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0 min、20 min、30 min采集表面肌电信号(sEMG),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治疗后2组大振幅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高于治疗前,末次治疗后2组MAX、IEMG治疗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治疗前,与首、末次治疗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末次治疗后MAX、IEMG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本组首次治疗同时间点;首次治疗后2组MAX、IEMG半衰期约为10~20 min,末次治疗后2组MAX、IEMG半衰期≥30 min.结论:电针促进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中存在残效期和累积效应,累积效应使残效期延长、半衰期后延.

    作者:王东岩;邢继杰;董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础心率慢而早搏频发的西医治疗现状及中医药治疗特点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药物和手术是现阶段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多样但对于基础心率慢而又早搏频发的患者,往往因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降低心率,使得本已心率慢的患者不能耐受,而手术安装起搏器虽然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的问题,故西医对此类早搏有其治疗的局限性.而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对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在症状、病因、病机上的相关论述,可见其独特的认知,并通过各家多年以来的积累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善,以运用有效的组方、常用中成药为例,介绍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及作用机制,说明中医药治疗在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的应用,填补了西医在该类型早搏治疗中的空白.

    作者:吴弘文;陈岭;经蕾;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诱导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以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制作足细胞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及加味黄芪赤风汤高、中、低剂量组(简称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足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EXP032v1.2软件分析足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足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足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上升,中药低剂量组无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早期凋亡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及替米沙坦组早期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中药高、中剂量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空白组足细胞明显皱缩、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染色质边集、凝聚成块、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中药各组及替米沙坦组较模型组凋亡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对ADR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方能够抑制足细胞的过度凋亡有关.

    作者:李双;李澎;张昱;杨斌;李刘生;许勇钢;郝伟;赵晋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房定亚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浅谈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血尿酸升高沉积于关节引起的急性关节炎,根据其发作情况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中国中医科学院房定亚教授为著名的风湿病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分期辨证论治痛风性关节炎,即急性发作期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时治宜清热利湿,以自拟痛风方加减,并配合自制外敷药清热消肿;慢性缓解期宜从本论治、补益脾肾,常选清宫寿桃丸;若合并出现尿蛋白者以芡实合剂加减,并认为瘀血贯穿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的始终,治疗需活血化瘀,可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韩淑花;杜丽妍;周彩云;王鑫;李斌;唐今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水化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术前3d至术后4d每日2次.针刺选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水道、太溪、复溜穴位,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3d检测血清肌酐(Scr)浓度,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蛋白(NGAL)、尿肾损伤分子-1(KIM-1)、尿白介素-18(IL-18)含量,比较2组患者CIN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大部分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例患者中共发生CIN 9例(8.74%),其中针刺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CIN的发生率有所下降(5.77% vs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Scr峰值及其与基线Scr的差值(△Scr)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24 h针刺治疗组的尿KIM-1、NGAL、IL-18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针刺治疗对行PCI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CIN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凯;许蔚;陈卓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益气化瘀补肾方是施杞教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方,临床疗效确切.本研究采用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模型,检测大鼠行为学评分、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和血液流变学,观察益气化瘀补肾方对该模型的治疗效果.益气化瘀补肾方能提高大鼠的行为学评分,减少炎症因子PGE2和PLA2的释放,从而抑制脊髓型颈椎病神经炎症反应的作用,减轻脊髓损伤,改善大鼠血液流变学,还能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T-3的表达,促进神经修复.

    作者:崔学军;姚敏;刘书芬;田子睿;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