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试论杨栗山三焦伏邪观与分消双解法

冯哲;叶放;周学平;薛博瑜;吴勉华

关键词:三焦伏邪观, 分消双解法, 杨栗山
摘要: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现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俱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合解利逐秽,同时表里双解郁热、气血双清火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结合整脊治愈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

    近年来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动眼神经麻痹多由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动脉瘤、糖尿病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而致,故介绍1例颅内无器质性病变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推测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微血管缩窄、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的症状,现将针灸结合整脊治愈1例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骆政杰;陈朝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古代抗衰老方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古代抗衰老方组方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收录方剂530首进行性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候选新方的分析.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高频药物以补虚类为主,并演化得到候选新处方17首.结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肾中精气不断耗损、五脏虚损、气血阴阳亏虚的本质,揭示了抗衰老方组方规律,选方用药多以温平润养、形神共养、阴阳平补之品,为新方的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作者:张敏;赵江鹏;张雪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合谷穴针刺深浅与疗效关系的探讨

    现代针灸医师在施行针灸操作时,对于针刺深浅的把握多从穴位本身的解剖结构出发,而较少考虑针刺深浅与疾病的关系.故从中医古文献入手探讨针刺的深浅影响针刺疗效、针刺深浅决定针刺的作用层次和针刺合谷穴深浅的区分.结合临床实践,针刺合谷穴的深浅因病因、病证、病位而异.虚证、表证、阳证、热证多浅刺,实证、里证、阴证、寒证多深刺;头面部(耳鼻喉科)疾病、皮肤性疾病多浅刺,胸部疾病、上肢不遂及胸部内科疾病多中刺,胃肠、妇科疾病、下肢不遂多深刺,拓展提高了针刺合谷穴疗效的思路,对提高合谷穴的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潘友灿;付丹丹;许能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王彦刚运用浊毒理论从胃论治咽异感症的经验

    探讨胃与咽的关系进而说明临床难治性咽异感症与胃癌前状态的关系,对此王彦刚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浊毒,病机为浊毒困阻中焦胃脘,日久循经犯咽,病位在胃,与脾、肝等脏相关.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大法,以胃为本,根据邪气的偏盛对不同证型的咽异感症辨证论治,分别予以降胃气、祛胃湿、清胃火、通胃络、排胃痈、养胃阴6种治法,临床擅用对药与角药,注重药性与功效的结合每收良效,可化解胃中浊毒,缓解咽异感症,阻断胃癌前病变.

    作者:集川原;王彦刚;吕静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水化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术前3d至术后4d每日2次.针刺选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水道、太溪、复溜穴位,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3d检测血清肌酐(Scr)浓度,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蛋白(NGAL)、尿肾损伤分子-1(KIM-1)、尿白介素-18(IL-18)含量,比较2组患者CIN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大部分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例患者中共发生CIN 9例(8.74%),其中针刺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CIN的发生率有所下降(5.77% vs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Scr峰值及其与基线Scr的差值(△Scr)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24 h针刺治疗组的尿KIM-1、NGAL、IL-18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针刺治疗对行PCI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CIN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凯;许蔚;陈卓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调节失眠症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针灸治疗失眠症独具特色和优势,临床、实验和文献研究颇丰,但目前尚缺乏针刺改善睡眠结构、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机理的分析报告.据此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征及其针刺干预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后发现,失眠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睡眠结构比例失衡,总体表现为浅睡眠增多,中深度睡眠减少,中枢单胺类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均可影响睡眠结构;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与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来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该研究为临床广泛运用针刺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的科学文献研究证据.

    作者:邹品芳;周奇志;蔡定均;肖夏;何建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核心文化术语“神”的词性分类与语境差异化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是《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而且涵义深奥丰富.根据“神”所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词语,分析《内经》中“神”的涵义并将“神”进行词性分类,如名词类、动宾类和形容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和Ilza Veith英译本,对“神”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对“神”的翻译策略,总结“神”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和词性转换法翻译,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苹;张宗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张锡纯对黄芪认识之探讨

    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以及敛疮生肌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用于治疗表虚体弱所致的自汗、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虚性水肿,中气下陷而致的子宫脱垂、脱肛及疮疡溃破等诸证,具有极大的开发研究价值.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且对黄芪的研究及应用也颇具特色.然而近代医学家张锡纯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独辟新义,认为黄芪不仅能利尿、补升脾胃大气,辨证得当还能补肝气.不仅如此,黄芪在祛外风、息内风、治疗肢体痿废、开寒饮以及滋阴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些独特的运药经验打破了惯有的思维,扩大了黄芪的临床运用范围.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黄芪独到的的功效、配伍以及用量作了详尽的阐述,在临床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用药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余玮;金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试论杨栗山三焦伏邪观与分消双解法

    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现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俱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合解利逐秽,同时表里双解郁热、气血双清火毒.

    作者:冯哲;叶放;周学平;薛博瑜;吴勉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对比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分析

    目的: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基础上,观察组行推拿联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D4/CD8比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俊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温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临床多见气阳虚弱、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故治以温肺祛邪.本文讨论的两则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案中,根据发病特点疾病性质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阳虚弱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初期邪盛为主治以温宣温散,中期本虚标实治以补虚泄实,后期气阳虚弱为主治以温补气阳.全程运用温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温法和温药为主线,达到温肺散寒、助阳祛邪的目的,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复发率.

    作者:左露;丁兆辉;万丽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痛风病常见证候的发展变化规律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病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作者:刘湘玲;韩德军;曹克光;杨锡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西医学肝硬化逆转问题探讨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作者:张丽杰;申弘;胡萌;张均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西医东渐视野下中医对“胰”认识的衍进

    中医典籍先涉及胰腺组织的是《难经》所述之“散膏”.明清西学东渐,催化了我国医界对“胰”的进一步认识.康熙朝满文人体解剖图谱《钦定格体全录》是首部描绘胰脏解剖结构的入华西学著作,此后合信《全体新论》、德贞《全体通考》等描述胰脏的形态、功能,产生之影响更为广泛.从散膏到甜肉,从(月臣)至膵,中医对于胰的认识有着动态变化、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议在中医传统脉络下,基于脾胃理论的整体框架,拓展胰的属性、脾胰关系、胰与命门等问题的学术研究.

    作者:杨奕望;王颖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础心率慢而早搏频发的西医治疗现状及中医药治疗特点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药物和手术是现阶段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多样但对于基础心率慢而又早搏频发的患者,往往因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降低心率,使得本已心率慢的患者不能耐受,而手术安装起搏器虽然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的问题,故西医对此类早搏有其治疗的局限性.而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对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在症状、病因、病机上的相关论述,可见其独特的认知,并通过各家多年以来的积累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善,以运用有效的组方、常用中成药为例,介绍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及作用机制,说明中医药治疗在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的应用,填补了西医在该类型早搏治疗中的空白.

    作者:吴弘文;陈岭;经蕾;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真实世界原则的电针与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评价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与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SSRI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两种干预措施的疗效特点.方法: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RWS)原则,纳入60例抑郁症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电针组(35例)和西药组(25例),电针组选取百会、印堂作为主穴,随证配穴,西药组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8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电针组痊愈率为57.14%,西药组为12%,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AMD-24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干预手段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总评分、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个领域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躯体疼痛、生理机能和总体健康状况领域电针和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SSRIs均能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其中电针对躯体疼痛改善作用明显,SSRIs对生理机能和总体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明显.

    作者:张烨;杨昕婧;王思涵;马学红;鲁雨荍;李晶;赵冰骢;图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诱导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以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制作足细胞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及加味黄芪赤风汤高、中、低剂量组(简称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足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EXP032v1.2软件分析足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足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足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上升,中药低剂量组无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早期凋亡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及替米沙坦组早期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中药高、中剂量组与替米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空白组足细胞明显皱缩、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染色质边集、凝聚成块、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中药各组及替米沙坦组较模型组凋亡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对ADR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方能够抑制足细胞的过度凋亡有关.

    作者:李双;李澎;张昱;杨斌;李刘生;许勇钢;郝伟;赵晋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从“土郁夺之”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虽无该病病名的具体记载,但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均有详细记载.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土郁夺之”理论为突破口,根据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立法的选择、方药的配伍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其辨证思路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准“土郁”之证,根据“湿浊”“肝郁”“血瘀”之病机,采取“夺之”治则,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开阔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许文忠;朱叶珊;肖宝玉;李医芳;白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治疗瘿病刍议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认为肺胃之气失于清降敛藏,肝脾之气失于温升健运,导致滞气、浊痰、瘀血壅遏颈前,是为瘿病之源,法当培中气以调升降,使肺胃右行以潜藏相火、肝脾左升以行散气血,方选黄氏“柴胡芍药汤”.然瘿病又有气瘿、肉瘿、石瘿等区别,故论治时应在此方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气瘿侧重温升肝脾、行散气血,肉瘿侧重温健脾肾、降泄浊阴,石瘿侧重清上温下、培中补虚.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气机郁滞的环节,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防治瘿病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具有较为实用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博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电针促进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时效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促进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时效规律.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日40 min/次,共治疗4周.于首、末次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0 min、20 min、30 min采集表面肌电信号(sEMG),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治疗后2组大振幅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高于治疗前,末次治疗后2组MAX、IEMG治疗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治疗前,与首、末次治疗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末次治疗后MAX、IEMG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本组首次治疗同时间点;首次治疗后2组MAX、IEMG半衰期约为10~20 min,末次治疗后2组MAX、IEMG半衰期≥30 min.结论:电针促进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中存在残效期和累积效应,累积效应使残效期延长、半衰期后延.

    作者:王东岩;邢继杰;董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