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苹;张宗明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药物和手术是现阶段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多样但对于基础心率慢而又早搏频发的患者,往往因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降低心率,使得本已心率慢的患者不能耐受,而手术安装起搏器虽然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的问题,故西医对此类早搏有其治疗的局限性.而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对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在症状、病因、病机上的相关论述,可见其独特的认知,并通过各家多年以来的积累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善,以运用有效的组方、常用中成药为例,介绍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及作用机制,说明中医药治疗在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的应用,填补了西医在该类型早搏治疗中的空白.
作者:吴弘文;陈岭;经蕾;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涤痰汤是中医治疗痰证的一首古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应用和演化,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对本方的来源众说纷纭,通过历代文献的研究,认为涤痰汤早记载于《奇效良方》.对于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二陈汤之间的关系,经过文献研究及方证对比,认为导痰汤和二陈汤同源于温胆汤,而涤痰汤同时受导痰汤和温胆汤的影响,属于这两个方的子方.由于二陈汤变化繁多、治证广泛、影响较大,人们把含有陈皮、半夏的方剂归结为二陈类方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者:丁瑞丛;杨怡然;刘玲;王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 H-NMR)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NAFLD肝郁脾虚证模型,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尿D-木糖排泄率生化指标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验证模型,1H-NMR检测大鼠血清的代谢产物变化,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血脂升高,血清5-HT和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肝组织明显脂肪变性;在2组大鼠的血清中找到23种代谢产物,从模型组血清中发现丙酮、丙氨酸、甜菜碱、α-D-葡萄糖、甘油、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苏氨酸、赖氨酸等9种差异代谢物.结论:血清代谢产物可从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免疫调节紊乱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NAFLD的部分发病机制.
作者:李若瑜;苗宇船;苏赵威;贾飞;李明磊;刘杨;郭继龙;关伟;张冉冉;何丽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均分配在模型组、低频电针内关穴组、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相关经穴内关、非相关经穴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经穴治疗后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显著升高.结论:与非相关经穴相比,相关经穴在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且低频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诱发的相关经穴温度下降的情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娇娟;程凯;嵇波;赵国桢;游敏;王丹;严明娜;孙晓敏;白红新;戴健;路雅雯;刘翼天;葛云鹏;苏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食积是中医病名但却作为证名散见于中医内科学各章节中尚不成体系.根据历代对食积的记载及现代对食积的认识,我们将其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补充:食积可以定义为多种原因所致饮食停留于胃肠难以运化,以纳差、呕恶、泄泻/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有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情志不畅等;诊断方面主张病证结合,在探明病史、舌脉表现的基础上,以辨新食与宿食、冷积与热积、本证与变证为要点;治疗方面新食当以消为主,宿食则以下为主,若冷积则以温下为主,热积以寒下为主.综上,形成了简明的临床路径,对该病在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作者:梁昊;曾逸笛;肖晓霞;周小青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血尿酸升高沉积于关节引起的急性关节炎,根据其发作情况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中国中医科学院房定亚教授为著名的风湿病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分期辨证论治痛风性关节炎,即急性发作期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时治宜清热利湿,以自拟痛风方加减,并配合自制外敷药清热消肿;慢性缓解期宜从本论治、补益脾肾,常选清宫寿桃丸;若合并出现尿蛋白者以芡实合剂加减,并认为瘀血贯穿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的始终,治疗需活血化瘀,可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韩淑花;杜丽妍;周彩云;王鑫;李斌;唐今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是《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而且涵义深奥丰富.根据“神”所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词语,分析《内经》中“神”的涵义并将“神”进行词性分类,如名词类、动宾类和形容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和Ilza Veith英译本,对“神”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对“神”的翻译策略,总结“神”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和词性转换法翻译,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苹;张宗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作者:张丽杰;申弘;胡萌;张均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虽无该病病名的具体记载,但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均有详细记载.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土郁夺之”理论为突破口,根据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立法的选择、方药的配伍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其辨证思路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准“土郁”之证,根据“湿浊”“肝郁”“血瘀”之病机,采取“夺之”治则,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开阔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许文忠;朱叶珊;肖宝玉;李医芳;白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临床多见气阳虚弱、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故治以温肺祛邪.本文讨论的两则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案中,根据发病特点疾病性质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阳虚弱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初期邪盛为主治以温宣温散,中期本虚标实治以补虚泄实,后期气阳虚弱为主治以温补气阳.全程运用温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温法和温药为主线,达到温肺散寒、助阳祛邪的目的,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复发率.
作者:左露;丁兆辉;万丽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借助训诂学、文字学等传统手段,结合异文语料、碑刻俗字等材料,尝试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寒变”“白露”“独沉”“铸锥”四语词进行考辨与训释并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变”有呕吐之义,故“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证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二是“白露”是“甘露”之异形词,亦可写作“日露”,而今当以“甘露”为典正,其义为甘美的露水;三是“独沉”当从《太素》校作“浊沉”,而“沉”亦可作“黕”,其义则为滓垢、污浊、浊垢、污垢;四是“铸锥”之“锥”当系“兵”字之误,考其致误之迹,疑因“兵”俗体作“(兵)”“(兵)”“(兵)”诸形,传抄刊刻中,或受“铸”字影响,或思“兵”乃金铸,又妄增“金”旁,遂形近于“錐”,故终致此误.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脉络学说是对中医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首次形成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并提出其核心内容即营卫理论.基于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及微循环在解剖形态学上的密切相关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微血管、微循环的认识,提出“孙络-微血管病变”概念.结合近年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孙络-微血管病变”、营卫交会生化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通络药物干预作用,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保护微血管主要是通过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和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而实现,对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从而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提供新途径.
作者:刘深;魏聪;吴以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病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作者:刘湘玲;韩德军;曹克光;杨锡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作者:王泷;郭彦麟;孙钰;任北大;张保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基础上,观察组行推拿联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D4/CD8比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俊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以及敛疮生肌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用于治疗表虚体弱所致的自汗、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虚性水肿,中气下陷而致的子宫脱垂、脱肛及疮疡溃破等诸证,具有极大的开发研究价值.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且对黄芪的研究及应用也颇具特色.然而近代医学家张锡纯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独辟新义,认为黄芪不仅能利尿、补升脾胃大气,辨证得当还能补肝气.不仅如此,黄芪在祛外风、息内风、治疗肢体痿废、开寒饮以及滋阴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些独特的运药经验打破了惯有的思维,扩大了黄芪的临床运用范围.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黄芪独到的的功效、配伍以及用量作了详尽的阐述,在临床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用药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余玮;金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水化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术前3d至术后4d每日2次.针刺选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水道、太溪、复溜穴位,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3d检测血清肌酐(Scr)浓度,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蛋白(NGAL)、尿肾损伤分子-1(KIM-1)、尿白介素-18(IL-18)含量,比较2组患者CIN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大部分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例患者中共发生CIN 9例(8.74%),其中针刺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CIN的发生率有所下降(5.77% vs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Scr峰值及其与基线Scr的差值(△Scr)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24 h针刺治疗组的尿KIM-1、NGAL、IL-18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针刺治疗对行PCI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CIN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凯;许蔚;陈卓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现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俱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合解利逐秽,同时表里双解郁热、气血双清火毒.
作者:冯哲;叶放;周学平;薛博瑜;吴勉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近年来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动眼神经麻痹多由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动脉瘤、糖尿病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而致,故介绍1例颅内无器质性病变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推测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微血管缩窄、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的症状,现将针灸结合整脊治愈1例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骆政杰;陈朝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基于近10年文献研究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对筛选出的216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及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针对虚、风、热、瘀、湿等主要病机,应用的治法主要包括补虚、解表、清热、化瘀、祛湿等,通过数据挖掘所得新方也体现了相应的主要治法.
作者:刘惠;张平平;甘永康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