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比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分析

刘俊娥

关键词:推拿, 针刺,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 疗效, 分析
摘要:目的: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基础上,观察组行推拿联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D4/CD8比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薛己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作者:王泷;郭彦麟;孙钰;任北大;张保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络病学毒损肠络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从络病毒损肠络和脏腑病机学说的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机证治.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和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损是UC的发病之本,肠络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基础,毒损肠络是致病的病机关键,故提出“脾虚络瘀毒损”是UC的基本病机;根据“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提出“益气活血,通络透毒”的治法,并简要介绍了自拟方“益气活血透毒汤”的方药组成与配伍意义及加减,以期对开拓UC的治疗思路有所裨益.

    作者:胡勇;邢玉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西医学肝硬化逆转问题探讨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作者:张丽杰;申弘;胡萌;张均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上医治未病”在大健康时代中的学脉传承与实践开新

    医疗科技进步、疾病形态改变、民众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变化,使医疗形态逐渐由以医疗为主导转向预防保健的强调,“大健康”遂成为全球健康策略的重要趋势之一.“上医治未病”乃传统医学治病的高境界,除了预防胜于治疗,更有强化体质、积极促进健康的意涵.研究探求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学脉源流,同时耕犁传统医学的健康防病养生之道,在如今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兼具的时代,中国医学如能秉持以此为基,更广泛地接纳与运用传统医学的健康法则,帮助人民大众以其贴近的方式促进健康,相信可以为中国医学的国际化开创一片更加贴近人心的空间.

    作者:钱姝静;徐建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1H-NMR技术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差异代谢标志物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 H-NMR)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NAFLD肝郁脾虚证模型,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尿D-木糖排泄率生化指标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验证模型,1H-NMR检测大鼠血清的代谢产物变化,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血脂升高,血清5-HT和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肝组织明显脂肪变性;在2组大鼠的血清中找到23种代谢产物,从模型组血清中发现丙酮、丙氨酸、甜菜碱、α-D-葡萄糖、甘油、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苏氨酸、赖氨酸等9种差异代谢物.结论:血清代谢产物可从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免疫调节紊乱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NAFLD的部分发病机制.

    作者:李若瑜;苗宇船;苏赵威;贾飞;李明磊;刘杨;郭继龙;关伟;张冉冉;何丽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调节失眠症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针灸治疗失眠症独具特色和优势,临床、实验和文献研究颇丰,但目前尚缺乏针刺改善睡眠结构、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机理的分析报告.据此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征及其针刺干预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后发现,失眠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睡眠结构比例失衡,总体表现为浅睡眠增多,中深度睡眠减少,中枢单胺类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均可影响睡眠结构;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与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来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该研究为临床广泛运用针刺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的科学文献研究证据.

    作者:邹品芳;周奇志;蔡定均;肖夏;何建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灸结合整脊治愈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

    近年来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动眼神经麻痹多由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动脉瘤、糖尿病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而致,故介绍1例颅内无器质性病变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推测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微血管缩窄、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的症状,现将针灸结合整脊治愈1例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骆政杰;陈朝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夏小军从毒、郁、痰、瘀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甲状腺疾病,多以病毒感染为诱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省名中医夏小军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瘿痈、瘿肿”范畴,外感风温疫毒是其主要诱因,毒、郁、痰、瘀互结是其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毒、郁、痰、瘀进行论治,采用解毒、治郁、化痰、行瘀四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屡获良效,值得推广和应用,并附以经典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作者:刘守海;连粉红;夏小军;段赟;郭炳涛;张建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温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临床多见气阳虚弱、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故治以温肺祛邪.本文讨论的两则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案中,根据发病特点疾病性质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阳虚弱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初期邪盛为主治以温宣温散,中期本虚标实治以补虚泄实,后期气阳虚弱为主治以温补气阳.全程运用温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温法和温药为主线,达到温肺散寒、助阳祛邪的目的,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复发率.

    作者:左露;丁兆辉;万丽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愈癫汤对MK-801致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Glu-DA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

    目的:基于谷氨酸(Glu)-多巴胺(DA)神经递质系统角度,探讨愈癫汤干预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2只,其中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应用0.1 mg/ml浓度的地卓西平(MK-801)腹腔注射造模,空白组应用0.9%氯化钠溶液行相同方法腹腔注射连续14 d;于第15天进行干预性给药,对照组给予0.036 mg/mL利培酮悬浊液灌胃,治疗组给予0.92 g/mL愈癫汤水煎剂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4d,检测各组大鼠额前脑组织一氧化氮(N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 mRNA、DA、Glu的表达.结果:愈癫汤能显著降低NO活性、MDA含量、nNOSmRNA表达、DA表达,显著升高Glu的表达.结论:愈癫汤可通过抑制额前脑组织NO活性及MDA含量,从而发挥其稳定Glu-DA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

    作者:赵玉萍;柴剑波;高潇;于明;赵永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Glu/GABA分子系统的阴阳属性探讨

    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从分子基础阐释人体阴阳属性,对理解一些生命科学中复杂性问题有启迪借鉴作用.研究发现,Glu和GABA分子系统时空及其功能特征可以用中医阴阳属性来概括.

    作者:王生万;胡镜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古代抗衰老方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古代抗衰老方组方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收录方剂530首进行性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候选新方的分析.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高频药物以补虚类为主,并演化得到候选新处方17首.结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肾中精气不断耗损、五脏虚损、气血阴阳亏虚的本质,揭示了抗衰老方组方规律,选方用药多以温平润养、形神共养、阴阳平补之品,为新方的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作者:张敏;赵江鹏;张雪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水化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术前3d至术后4d每日2次.针刺选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水道、太溪、复溜穴位,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3d检测血清肌酐(Scr)浓度,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蛋白(NGAL)、尿肾损伤分子-1(KIM-1)、尿白介素-18(IL-18)含量,比较2组患者CIN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大部分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例患者中共发生CIN 9例(8.74%),其中针刺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CIN的发生率有所下降(5.77% vs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Scr峰值及其与基线Scr的差值(△Scr)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24 h针刺治疗组的尿KIM-1、NGAL、IL-18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针刺治疗对行PCI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CIN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凯;许蔚;陈卓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础心率慢而早搏频发的西医治疗现状及中医药治疗特点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药物和手术是现阶段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多样但对于基础心率慢而又早搏频发的患者,往往因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降低心率,使得本已心率慢的患者不能耐受,而手术安装起搏器虽然疗效确切,但具有创伤性、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的问题,故西医对此类早搏有其治疗的局限性.而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对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在症状、病因、病机上的相关论述,可见其独特的认知,并通过各家多年以来的积累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善,以运用有效的组方、常用中成药为例,介绍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及作用机制,说明中医药治疗在基础心率慢且早搏频发的应用,填补了西医在该类型早搏治疗中的空白.

    作者:吴弘文;陈岭;经蕾;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后,《内经》尺肤诊法常与寸口脉法、人迎脉法、色诊法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的选择.由此可深入揭示尺肤诊法的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为《内经》尺肤诊法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也为《内经》诊法理论的研究及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参考.

    作者: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对比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分析

    目的: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基础上,观察组行推拿联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D4/CD8比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俊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近10年文献研究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对筛选出的216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及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针对虚、风、热、瘀、湿等主要病机,应用的治法主要包括补虚、解表、清热、化瘀、祛湿等,通过数据挖掘所得新方也体现了相应的主要治法.

    作者:刘惠;张平平;甘永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食积病证治汇补

    食积是中医病名但却作为证名散见于中医内科学各章节中尚不成体系.根据历代对食积的记载及现代对食积的认识,我们将其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补充:食积可以定义为多种原因所致饮食停留于胃肠难以运化,以纳差、呕恶、泄泻/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有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情志不畅等;诊断方面主张病证结合,在探明病史、舌脉表现的基础上,以辨新食与宿食、冷积与热积、本证与变证为要点;治疗方面新食当以消为主,宿食则以下为主,若冷积则以温下为主,热积以寒下为主.综上,形成了简明的临床路径,对该病在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作者:梁昊;曾逸笛;肖晓霞;周小青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急喉风从痰论治探讨

    急喉风为临床常见的喉科危急重症,以发病迅速、痰涎壅盛、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主要特征,西医学称急性喉梗阻.现代临床多以气管内插管、气管切除术等器械介入治疗,易给患者带来痛苦.纵观古代医籍,整理归纳急喉风病因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侵入,风痰或痰火上逆于喉间,而“痰涎壅盛,喉窍闭阻”是导致呼吸困难危急证候的主要因素,故治疗以“祛痰开窍”为主,治疗方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分“泻火解毒,祛痰开窍法”及“祛风散邪,祛痰开窍法”,外治法分探吐法、吹喉法、灌喉法、外敷法、滴鼻法、针刺法等.急喉风从痰论治理论清晰,疗效确切,治法多样,若能灵活运用中医治法处理危急状况,也能减轻患者痛苦,相信对于提升医疗品质及临床疗效有极大帮助.

    作者:林琪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谱效关系分析在中药组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中药谱效关系是在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之上,将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结果通过化学计量学模型进行关联,建立起中药指纹图谱与疗效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谱效关系理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有效成分分析与疗效研究相脱离的问题,为从复杂中药成分中挖掘出真正的疗效组分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近年来,谱效关系研究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有效成分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制备工艺优选等诸多方面.本文综述汇总了近年来谱效关系在中药方剂及配伍药对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实验方法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和研究缺陷等方面阐述谱效关系在中药组方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期为今后复方中药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冯鑫;房德敏;周永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