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中医古籍书名中辞格的不可译性及英译补偿策略

沈晓华;陈珞瑜

关键词:中医古籍书名, 辞格的不可译性, 英译补偿策略
摘要:中医古籍书名虽短然其英译却非易事,书名中辞格的汉英转换尤让译者犯难.本文归纳了中医古籍书名中常见的用典、比喻、借代、委婉4种修辞格,指出中医古籍书名中辞格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即辞格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不可译性的6种英译补偿策略,即增益、替代、仿造、直译加释义、直译加文内注释、以副标题加注.故中医古籍书名英译应尽量规范化,可遵循译古如古、传递修辞、凸显专科、适时补偿的原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隐喻思维规律刍议

    隐喻研究是探索中医思维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中医隐喻思雏规律:基于普适性的万物相似,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速,借助隐喻映射机制推理新质实体和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推敲,迅速与人体、脏腑、疾病等命理概念融会贯通,从而将自然的整体性、功能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和中医语言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扬弃,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CSCD的中医养生学文献可视化分析

    目的: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1989至2016年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择1989至2016年CSCD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养生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录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文献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SCD数据库共收录中医养生学文献329篇,文献来源于32种期刊,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一共有50位,74.2%的文献为合著,频次≥4的高频关键词有30个.结论:中医养生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较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要重视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作者:李欣;郭思琦;孙玲;郭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论中医古籍书名中辞格的不可译性及英译补偿策略

    中医古籍书名虽短然其英译却非易事,书名中辞格的汉英转换尤让译者犯难.本文归纳了中医古籍书名中常见的用典、比喻、借代、委婉4种修辞格,指出中医古籍书名中辞格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即辞格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不可译性的6种英译补偿策略,即增益、替代、仿造、直译加释义、直译加文内注释、以副标题加注.故中医古籍书名英译应尽量规范化,可遵循译古如古、传递修辞、凸显专科、适时补偿的原则.

    作者:沈晓华;陈珞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释意理论视角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翻译原则探析

    “中国热”带动了“中医热”的兴起,中医文化获得国外受众的广泛关注.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有效且实用的理论缺乏和译者功底不足,翻译质量总体偏低.本文引入法国释意理论,提出接受性、增补性、变通性、时应性和含蓄性等5点翻译原则,以期能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当前翻译现状.

    作者:石少楠;王银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

    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张苗;纪峰;陈友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多系统损伤的复杂疾病,疾病晚期出现并发症时常常累及足部.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西医治疗DF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介入、营养支持以及对症疗法,而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DF的防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笔者从糖尿病足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丹;陈龙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以因子分析法分析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分型特点

    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慢性疾病管理门诊,应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收集广东地区共3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在提取的30个公因子中,其中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能对应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督寒脾湿证及肾督痰瘀证3个中医临床常见证候.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广东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特点.

    作者:邱冬妮;赖勇辉;谭希;何羿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

    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心静脉压和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的关系,探讨CVP监测对ICU心衰患者中医证型和病情的提示价值.方法:将ICU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量并记录其CVP和血浆NT-proBNP,同一患者可进行多次测量和辨证,对主要证型组的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CU心衰患者以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3种证型为主,各证型的CVP值和NT-proBNP总体有显著性差异,心衰证型与CVP和NT-proBNP呈正相关,CVP值随心肺气虚、痰饮阻肺、阴竭阳脱的顺序依次升高.结论:在心肺气虚、痰饮阻肺和阴竭阳脱3种证型的ICU心衰患者中,CVP对3种证型有提示作用,结合NT-proBNP分析CVP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亦有提示作用.

    作者:杜磊;徐健众;邓扬嘉;沈卓之;李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真武汤所治发热探析

    真武汤出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作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水气内停之证,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中.世人只知真武汤证可有发热症状表现,然而此方所治疗的发热症状是由于外感或是内伤而发一直存在争议,无确切定论.该文对其发热症状进行再研究,通过对其因机、部位以及治发热之遣方用药的探析,发现此发热是由于内伤少阴、肾阳大耗而发的虚热症状,并可于患者面部体现其热象,遵循“温潜治之”的治疗原则,温中与利水同用.如此,对真武汤所治疗发热症状的再探析与再发现,不仅扩充了其适应证的范围,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真武汤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菁晗;谷松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针刺青灵组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针刺青灵组穴(青灵、天柱、风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针刺青灵、天柱、风门组穴,对照组针刺常规夹脊穴,比较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麻木程度、临床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降低McGill评分,改善患者麻木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针刺青灵组穴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后期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治疗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琳琳;蔡向红;尹逊路;陈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活血生肌汤联合干细胞移植干预糖尿病足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生肌汤联合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组+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常规内科治疗+活血生肌汤联合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治疗3个月后对各指标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静息疼、足冷感觉、间歇跛行、足趾皮温、踝肱指数、血压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左侧患足溃疡面积/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愈合率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管显影比较,常规治疗组左膝下胫后动脉阻塞,干细胞移植组左胫后动脉畅通,活血生肌汤组血流直达左足部;治疗3个月后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左下肢腘动脉管径、足背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左下肢正中、腓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优于干细胞移植组.结论:活血生肌汤能明显提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作者:李高申;郭梅珍;牛美兰;何雄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患者按区组随机对照试验法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耳穴贴压治疗,取神门、过敏区、肺、脾、皮质下、内鼻、外鼻,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保留3d,每天以食指指腹垂直耳穴轻柔按压4次,每次1~2 min,下次更换对侧耳每周2次,疗程3周.对照组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外用喷鼻,每次2喷,每日2次,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显效1例(2.78%),有效28例(77.78%)例,无效7例(10.44%),总有效率80.56%;对照组显效2例(5.56%),有效30例(83.33%),无效4例(11.11%),总有效率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单项症状体征疗效比较,鼻塞、流涕、喷嚏、鼻痒、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的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蕾;张路;杨怀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谢立科痰瘀互结理论在眼底病中的新认识

    谢立科主任医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痰瘀互结理论及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络损积阻“为诸多眼底病的主要病机,此处的“积“是以痰饮、瘀血、水停为主的病理改变,“络”即为眼底血络,通过“祛积通络法”治疗相关眼底疾病,并自创“祛积通络方”用于眼科临床实践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将从基本理论、临床表现、常见眼底病、方解分析、典型案例几方面阐述其痰瘀互结理论在眼底病中的新认识,以供交流共进.

    作者:明静;谢立科;郝晓凤;张志芳;侯乐;祁怡馨;孙会兰;李晓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藏医放血疗法是藏医传统临床十八大疗法之一,也是藏医的特色治疗技术,用于治疗痛风有治疗措施简捷、费用低廉、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势,但临床研究证据尚不足.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青海省藏医院外治科展开,从自愿参与且符合痛风诊断标准的痛风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进行藏医放血治疗,随访观察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接受藏医放血疗法后痛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血尿酸(U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藏医放血疗法对痛风患者疗效确切,且该治疗方法简单、费用低廉、疗程短、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毛才让;贡却坚赞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芎归六君子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实验性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特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消心痛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芎归六君子汤组,采用脂肪乳剂灌胃法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冠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双模型,术后24h检测血流动力学、心肌酶标志物、肌钙蛋白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各给药组能改善上述指标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炎症、缺血损伤等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芎归六君子汤组优于丹参滴丸和消心痛组.结论:芎归六君子汤对梗死心肌有显著保护作用,提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郑丽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上火内涵探究

    “上火”乃传统概念,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表述,目前学术界研究活跃,但对于“上火”源流的研究不规范、不全面,因此“上火”内涵的准确性受到制约.本文旨在梳理“上火”源流变迁及确立其内涵本质.“上火”的源流至少有煎药用火、运气少阳、少阴司天,上焦之火,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五大方面.“上火”的合理内涵可理解为病理之火,其内涵包括本位之火、非本位之火(位、时)和全身之火.临床诊疗当对其加以区别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盖国忠;李佳佳;陈仁波;张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四个维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有效性是医学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方面要注重4个雏度,即在主体维度上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认识,在客体维度上科学构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在介体维度上系统搭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坚强阵地,在环体维度上努力营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彭恩胜;袁霭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从湿热生痰看宣痹温胆汤的合方运用

    探讨上焦宣痹汤与温胆汤的合方机理,认为少阳三焦焦膜是水、火、气的通道,气机受阻,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炼液为痰,湿易与风热合致湿热生痰、热郁气滞.结合当代少阳杂病的病变特点,认为三焦腑亦为“少阳为枢”居躯体之内、脏腑之外,外达腠理、内近诸脏,可调水道、游相火、助水谷,法当宣湿透热、行气化痰,故合而用之.从六经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体系理论去认识临床症状和六经方证应用则比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临床辨证分类提供更为实用、广阔的诊疗思路.

    作者: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究益肾蠲痹丸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CIA)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方法:CIA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IA模型组、阳性药组(甲氨喋呤)和益肾蠲痹丸治疗组4组各10只.治疗结束后采用ProcartaPlexTM多因子免疫检测技术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IL-2、IL-4、IL-6、IL-10、IL-17A的含量.结果:益肾蠲痹丸能下调CIA大鼠机体IL-2、IL-6、IL-17A的表达,同时上调IL-10表达.讨论:益肾蠲痹丸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其作用靶点可能与IL-2、IL-6、IL-17A及IL-10有关.

    作者:展俊平;孟庆良;范围;屈祥科;陈梦雪;王建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