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络与淋巴系统关系的研究概况

曾荣华;欧阳厚淦;周露;彭珊;汪建民;高书亮;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关键词:经络, 淋巴管系, 针刺
摘要: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肖和印运用祛风宁肺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咳嗽变异性哮(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长期咳嗽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证时按咳嗽辩证论治收效甚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主任医师在前人的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方“祛风宁肺散”,随症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杜丽琴;陈艳霞;郭凯;张丽;龙小雅;毛娜;王红娟;杨兵宾;黄长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成肇仁从气血水论治下肢静脉曲张经验探微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筋瘤”“脉痹”范畴,成肇仁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瘀阻为本、湿邪下注为标,湿瘀胶着、血水互结、壅滞气机、阻塞脉道发为本病.并认为下注之温邪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血瘀贯穿脉痹的整个发病过程,具有多与温邪裹挟、易滞气机的病理特点,而常形成气血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治疗上主张从气血水论治,临证强调辨别湿、瘀、气滞的主次轻重,多以活血通脉、祛湿消肿、调气利水三法合治,遣方用药,其经验独到,变化灵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昝俊杰;成肇仁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肌肉注射复制肾阳虚小鼠模型,检测小鼠的抗应激能力(耐寒死亡率、耐缺氧时间及耐疲劳时间),检测血清cGMP含量、cAMP/cGMP、肝脏Na+-K+-ATP酶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 +/CD8+.结果:全杜仲胶囊可明显降低小鼠耐寒死亡率,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和耐疲劳时间,且可降低血清cGM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cAMP/cGMP、肝脏Na+-K+-ATP酶的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结论:全杜仲胶囊不仅可通过降低血清cGMP含量、升高血清cAMP/cGMP和肝脏Na+-K+-ATP酶的活性改善机体能量代谢,还可通过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免疫功能,进而提高肾阳虚小鼠的抗应激能力.

    作者:王慧玲;陈兰英;周祎寒;罗颖颖;崔亚茹;袁金凤;张妮;李雪亮;官紫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采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探讨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因素

    目的:尝试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457例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个人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吸烟与否、肥胖患者、血糖偏高、疾病分期等是对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大的因素.结论: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显效率判断率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临床决策.

    作者:张宾;罗晓舟;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李克嵩;朱欢欢;庄礼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长圆针疗法治疗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估经筋疗法对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诊断标准共选取60例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健康对照组男性20名,女性10名.方法:通过肌骨超声区分辨别治疗组结筋病灶点和健康组筋结点图像特征,通过触诊和肌骨超声相结合的方式,定位治疗组人群的结筋病灶点,以长圆针进行针刺干预,并对治疗组人群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估.结果: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在肌骨超声图上有显著差异,通过长圆针经筋针刺干预,治疗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显著改善.

    作者:高庆霞;刘春山;刘菏婧;王彤;吴洪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机制

    目的: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CKD大鼠肠道菌群、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水宝组及通腑泄浊方组,腺嘌呤诱导CKD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肠道内容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免疫比浊法检测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血清IS,检测血清Scr、BUN、UA、cystatin 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血Scr、BUN、UA、cystatin c指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大肠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IL-6、TGF-β1下降,血Scr、BUN、UA、cystatin c、IS含量降低.结论:通腑泄浊方能够调节CK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毒素水平,延缓肾脏损伤.

    作者:戴铭卉;孔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及温肾强身散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去除术,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处理4周,计算胸腺、脾脏及肾指数,检测血清钙(Ca)、磷(P)含量,测定大鼠股骨的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并进行股骨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强身散组大鼠胸脾指数明显升高,血清Ca、P含量明显升高,股骨的骨微观参数骨含量均得到良好的修复,骨生物力学参数中大载荷、弹性模量得到明显修复,骨小梁排列规则,数目增多、增宽.结论: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骨组织中BMC的水平,进而抑制骨组织的吸收,促进骨组织的形成.

    作者:安方玉;刘永琦;颜春鲁;宋敏;王勇平;席永斌;马正民;牛彦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方药的温病学思考

    目的:基于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研究,从温病学角度挖掘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痛的文献,筛选出中药处方完备且临床疗效明确的40篇论文,通过Excel2007统计药物使用的频次,对其中频次较高的药物和药对与经典方进行比照并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出现频率较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甘草、银翘、金银花、黄芩、薄荷、藿香等,且这些药物存在于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的合剂中.结论:手足口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透疹、祛湿为主,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李想;谢璐;胡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患者中西医临床信息分析

    目的:总结探讨伴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PAF)的中西医临床信息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科诊断的肺间质疾病(ILD)患者,筛选出符合IPAF患者,回顾性分析中西医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401例ILD患者中,41例符合IPAF诊断标准,1PAF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晨僵及技工手出现较多,受累部位以胸膜肥厚、胸腔积液及肺动脉高压为主,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舌象以舌体暗苔白润或水滑为主,脉象以脉弦、脉滑为主,根据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患者以水饮内停为主要证候.结论:本组IPAF患者以晨僵及技工手表现,高龄、影像表现为UIP改变,多系统受累IPAF患者预后差,中医证候以水饮内停证为主.

    作者:原庆;刘建;郭丽娅;马家驹;张圆;卢幼然;焦以庆;王玉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3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刘瓅莹;陈嘉彧;陈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刘涓子鬼遗方》痈疽治疗特色探析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内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陆玲;任威铭;吴承艳;孙锦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动-定序贯八法”谈哮病辨证论治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症脉-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动-定序贯八法”为指导,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哮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痛机进行动态把握,以核心病机-浊痰闭肺为出发点,以宣肺化痰为基本方法,兼以疏风、散寒、清热、渗湿、化瘀、理气等治标之法,运用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及五脏同治对哮病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梁庆顺;段力;范冠杰;符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33例高血压病患者行高血压病门诊中医病历表格确定中医证型;依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计算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和RWT(相对室壁厚度),并特惠者分组,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的排序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IVST(室间隔厚度)和LVMI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火亢盛型在IVST和LVMI方面明显低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则在IVST方面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别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为主.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解静;张改英;李菁;史娜;代二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论肾主泄浊

    随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医家认为慢性肾衰患者均存在浊毒内蕴的病理改变,而浊毒内蕴与肾气衰竭密切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明补肾和泄浊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这种浊毒内蕴的局面,基于此提出“肾主泄浊”的概念.肾主泄浊是指肾脏具有促使体内代谢产生的浊邪毒物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体内的浊邪毒物排出体外的功能,肾的这一功能是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机体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依靠肾的泄浊功能,如肾不泄浊、积蓄日久就会形成浊毒内停的局面.

    作者:蒲晓东;杨艳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数脉在虚实证中的机理探析

    数脉为临床常见病脉之一,多见于热证,但其主证却不只限于热证.本文探讨了数脉在不同虚实证型中的意义与机理.虚热证中数脉多由阴液耗损、阳气偏亢所致;虚寒证中数脒则常见于久痛元阳耗损,危证病人亦可由于虚阳上浮或阳气外跃导致数脉.实热证阳热亢盛易见到数脉,实寒证中的某些情况如风寒束表、邪正交争剧烈时也可见数脉.此外,疟疾疟邪出于阳位、痈疡肉腐成脓时均可见数脉.数脉主证主病繁杂,故临床诊脉辨证时需整体把握和分析病人的脉象特点,结合更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刘嘉妍;许军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祛痣美容中药分析与思考

    中药祛痣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以“中药祛痣”为主题词在CNKI和维普检索未发现有关文献,说明相关研究亟待开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45种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31种记载在册的祛痣中药,其中出现频次高的是乌梅.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断风邪内客、气血阻滞、阳气束结可能是形成黑痣的病因病机,循经望诊可作为内治法的诊断依据,而乌梅可作为外用祛痣的主要药物.根据中医祛痣美容辨治体系以调内治本结合外治取效,可能会达到更好的祛痣美容效果.

    作者:吕凌;吴景东;张小卿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桑芪首乌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

    目的:探讨桑芪首乌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连续用药6周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并测算梗死灶体积大小,HE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给药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中剂量组、桑芪首乌片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少梗死灶脑细胞坏死,缩小脑梗死灶体积.结论:桑芪首乌片能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顾力华;杨仁华;陈奇刚;魏丹霞;余晓玲;陆家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国内新现《本草纲目》两种金陵版考察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金陵本是该书的原刻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以往的研究,该本在当今世界只存有8部全帙,4部残本.2008年,河南民间藏书家晁会元收藏到《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制锦堂重修本;河南民间藏书家近又收藏到两部《本草纲目》金陵本(残本).其一是由河南郑州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泽田收藏(邢藏本),今存文41卷图2卷;其二是由河南洛阳白河书斋的传承人晁会元发现的撮元堂本,令存12卷.

    作者:张志斌;郑金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作者:侯冠群;鲁明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