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肖和印运用祛风宁肺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杜丽琴;陈艳霞;郭凯;张丽;龙小雅;毛娜;王红娟;杨兵宾;黄长婷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祛风宁肺散, 经验, 肖和印
摘要:咳嗽变异性哮(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长期咳嗽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证时按咳嗽辩证论治收效甚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主任医师在前人的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方“祛风宁肺散”,随症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论王凤仪“性理疗病”之“治未病”理论

    王凤议的“性理疗病”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其中包含三界、三性、三命和四大界等内容,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而性格的五行性、五毒致病学说、性理疗病的方法及以五常养五脏等内容,又与“情志致病及治病”理论相类似.该思想教人转移境界和化性立命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拨阴转阳、转化性格以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旨在强调性心身的完全统一,“心、身、意、志”的转化与“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性理疗病思想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弥补了情志致病及治病之不足,同时亦促进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充实.它是对“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进行的全新阐述和全面概括,亦为《内经》的“治未病”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故欲就其中“治未病”理论进行详细论述.

    作者:张雪;徐鹏;郭家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经络与淋巴系统关系的研究概况

    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作者:曾荣华;欧阳厚淦;周露;彭珊;汪建民;高书亮;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作者:侯冠群;鲁明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桑芪首乌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

    目的:探讨桑芪首乌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连续用药6周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并测算梗死灶体积大小,HE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给药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中剂量组、桑芪首乌片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少梗死灶脑细胞坏死,缩小脑梗死灶体积.结论:桑芪首乌片能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顾力华;杨仁华;陈奇刚;魏丹霞;余晓玲;陆家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敦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作者:周世雄;雒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采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探讨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因素

    目的:尝试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457例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个人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吸烟与否、肥胖患者、血糖偏高、疾病分期等是对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大的因素.结论: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显效率判断率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临床决策.

    作者:张宾;罗晓舟;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李克嵩;朱欢欢;庄礼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机制

    目的: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CKD大鼠肠道菌群、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水宝组及通腑泄浊方组,腺嘌呤诱导CKD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肠道内容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免疫比浊法检测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血清IS,检测血清Scr、BUN、UA、cystatin 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血Scr、BUN、UA、cystatin c指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大肠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IL-6、TGF-β1下降,血Scr、BUN、UA、cystatin c、IS含量降低.结论:通腑泄浊方能够调节CK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毒素水平,延缓肾脏损伤.

    作者:戴铭卉;孔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继承与领悟中医临证的三个关键点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结合当代医学各项发展成果与中医学自身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必将迎来它的又一春天,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要继承中医的原创诊疗思维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突破发展瓶颈.继承的关键主要在对中医临证时“象”的诊察,辨证中的权重判断以及中药的用量把握上.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及对三者之间沟通联系形成理法方药耦合链的解读,推动中医药在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上的现代化,以期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王玉洁;王彦晖;奚胜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音数之源论中医肝肺气交之基

    中医学包涵众多国学哲理,但医学毕竟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不能仅靠哲理来完成本学科任务.追究历史,广学今理,深思本学,可以认定中医学能一如既往地发展其根基必内涵自然之数和自然之性.这些数不仅与宇宙运行之性有关,更与自然的音之数有关,其运行的轨迹不仅可以形成古老的太极之象也是今理的弦之象.用超弦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中医肝肺气交理论,可更清晰地阐述目前医学中单靠解剖无法回答的难题,古老中医学是以谨遵自然之象、自然之数为理论的医学.

    作者:魏雅川;卢贺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目的:评价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研究现状.方法:系统检索各文献数据库,搜集蜂针疗法治疗RA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其总有效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包括496例患者,经分析蜂针对总有效率、ESR、CRP、R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OR=3.37,95% CI(1.95,5.84),P=0.0001;MD=-4.25,95% CI(-7.44,-1.06),P=0.009;MD=-3.12,95% CI(-6.29,-0.06),P=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西药治疗蜂针治疗RA的疗效结果存在明显优势.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质量较低,可能存在偏倚,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需要进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证实.

    作者:魏燕莹;唐纯志;古玉梅;魏素芬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但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尚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本课题组提出“脉生痰核”创新理论,将动脉粥祥硬化分为5期(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复生).本文就“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的理法方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属于“痰核”范畴,以化痰散结为大法,应用“内消软脉汤”为主方指导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

    作者:杜雅薇;吴圣贤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肖和印运用祛风宁肺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咳嗽变异性哮(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长期咳嗽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证时按咳嗽辩证论治收效甚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主任医师在前人的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方“祛风宁肺散”,随症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杜丽琴;陈艳霞;郭凯;张丽;龙小雅;毛娜;王红娟;杨兵宾;黄长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张仲景经方治疗神志病治法探讨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八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作者:刘鹏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孔令诩从肝论治咳嗽的学术特色研究

    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素问·咳论》将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分别阐述其各自特点,充分说明咳嗽在辩证论治过程中的复杂性.孔令诩老师临证数十载中治疗咳嗽颇多,善于从肝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故在系统搜集整理孔令诩老师临床验案基础上,从邪犯少阳、邪伤肝络、木火刑金、肝阴不足4个方面归纳出相应治则治法及其方药加减变化,希望对临床辨证治疗咳嗽有所帮助.

    作者:黄江鹏;王国为;张绍峰;徐雯洁;高雅;徐世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疮疡经验全书》作者及成书考

    《疮疡经验全书》旧题著者为窦汉卿,但系伪托其名,故该书历来被认为是伪书.本文从该书早期版本的序文、跋文、文中夹注所透露出的作者、成书过程、时间节点等诸多细节着手,并结合《锡山窦氏宗谱》中的宗族传承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此书系窦梦麟以家传善本及父亲窦楠的试效方为基础,在其友人的协助下校勘、增补而成.同时对序文及夹注中提及时间节点的分析认为,该书的辑著至晚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开始,至早于隆庆三年(1569)完成.通过对该书作者及成书过程的考辨,以期为更深入地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提供参考.

    作者:王一童;任玉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能量代谢重编程促进衰老-肿瘤发生的病机探讨

    衰老促进肿瘤发生,衰老进程中线粒体损伤及其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脾肾亏虚则是因虚致癌的脏腑病机.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基因之间的协同表达是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的中心,体现脾肾相互滋生、共同扶助正气.辅活化因子如PGC-1α在衰老时功能失调,核-线粒体通讯功能障碍可能是脾肾亏虚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衰老进程中NAD+水平日益降低,导致Sirtuins家族成员功能减退,上调HIF-1α,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假性缺氧、核-线粒体通讯障碍,产生以糖酵解为主的能量代谢重编程,即使不足以产生肿瘤,却是诱导肿瘤生长所必须.因此健脾补肾通过调节衰老进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有可能延缓或者逆转“衰老-肿瘤发生”进程.

    作者:靖林林;姚学清;王俊江;孙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幼科铁镜》人参安神汤探微

    人参安神汤见于明代医家万全《幼科发挥》附方中,其记述简约.清代儿科名家夏鼎所著《幼科铁镜》亦见此方,由人参、茯神、当归、枣仁、麦冬、生地、黄连组成,原意为小儿心血不足之失眠而立.该方谨守失眠“营虚神扰”核心痛杌,配伍具有养营与安神同施、滋养与清泄合用的特点,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体现出张仲景“方从法出”思想,可以随证变化而灵活化裁.

    作者:周萍萍;诸毅晖;李娜;乔玲;成词松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崩漏病机总结与临证思路探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及名医经验等方面着手,总结出崩漏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初阶段为阴虚火旺,久而阴损及阳,痰瘀互结,化热化火,表现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第二阶段为五脏气虚;终末阶段为气不摄血.阴虚、虚火、痰瘀、实火、阳虚、气虚为其病机的六大端,其中阴虚、虚火为起始病机,气虚为终末病机.出血期治宜益气摄血以塞流,并辅以澄源以增强止血.非出血期以澄源、复旧为主,辅以塞流以防反复.澄源以病机定治则,或温补脾阳,或逐瘀活血,或祛痰除湿,或清热泻火.复旧以滋补阴精、滋阴清热为主,在此基础上经前期宜温补、经期宜疏肝、经后期宜滋肾、围排卵期宜温通.

    作者:李正欢;张晓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