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承与领悟中医临证的三个关键点

王玉洁;王彦晖;奚胜艳

关键词:象思维, 辨证论治, 药量, 理法方药, 中医学
摘要: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结合当代医学各项发展成果与中医学自身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必将迎来它的又一春天,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要继承中医的原创诊疗思维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突破发展瓶颈.继承的关键主要在对中医临证时“象”的诊察,辨证中的权重判断以及中药的用量把握上.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及对三者之间沟通联系形成理法方药耦合链的解读,推动中医药在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上的现代化,以期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采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探讨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因素

    目的:尝试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457例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个人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吸烟与否、肥胖患者、血糖偏高、疾病分期等是对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大的因素.结论: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显效率判断率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临床决策.

    作者:张宾;罗晓舟;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李克嵩;朱欢欢;庄礼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外科”之成就——以出土涉医简帛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旨在梳理已公布的出土涉医简帛中的外科、骨伤科史料,按现代中医病证进行分类,通过其病名解析、疾病治疗等方面,尽可能地厘清战国秦汉时期的外科、骨伤科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中医外科作出更为全面恰当的评价.

    作者:庞境怡;张如青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33例高血压病患者行高血压病门诊中医病历表格确定中医证型;依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计算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和RWT(相对室壁厚度),并特惠者分组,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的排序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IVST(室间隔厚度)和LVMI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火亢盛型在IVST和LVMI方面明显低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则在IVST方面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别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为主.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解静;张改英;李菁;史娜;代二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机制

    目的: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CKD大鼠肠道菌群、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水宝组及通腑泄浊方组,腺嘌呤诱导CKD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肠道内容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免疫比浊法检测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血清IS,检测血清Scr、BUN、UA、cystatin 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血Scr、BUN、UA、cystatin c指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大肠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IL-6、TGF-β1下降,血Scr、BUN、UA、cystatin c、IS含量降低.结论:通腑泄浊方能够调节CK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毒素水平,延缓肾脏损伤.

    作者:戴铭卉;孔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孔令诩从肝论治咳嗽的学术特色研究

    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素问·咳论》将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分别阐述其各自特点,充分说明咳嗽在辩证论治过程中的复杂性.孔令诩老师临证数十载中治疗咳嗽颇多,善于从肝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故在系统搜集整理孔令诩老师临床验案基础上,从邪犯少阳、邪伤肝络、木火刑金、肝阴不足4个方面归纳出相应治则治法及其方药加减变化,希望对临床辨证治疗咳嗽有所帮助.

    作者:黄江鹏;王国为;张绍峰;徐雯洁;高雅;徐世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种不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有患者8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防寒保暖对照组比较,中医外治组能显著降低周围毒性发生率[OR =0.23,95% Cl(O.16,0.31)],降低2级以上神经毒性发生率[OR =0.41,95% CI(O.32,0.51)].结论:中医外治法能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中药并不具有统一性,评价疗效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更多设计合理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杨丽娜;吴万垠;李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3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刘瓅莹;陈嘉彧;陈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周宜从血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抑郁症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药副作用与耐药性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极为关键.中医主要从肝气郁结和阳气不足辩证,运用理气疏肝和补肾助阳为治疗原则.周宜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黄帝内经》“脉舍神”和“神不足则悲”的理论出发,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为抑郁症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总结与探讨.

    作者:唐增;桂兵;周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参麦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复方注射制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业界对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进行总结和阐述.从动物实验研究到临床研究均证实,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炎症细胞因子、调控凋亡基因、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脑循环等作用,抗脑缺血效应疗效确切,有较明确的抗脑缺血缺氧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吴海科;黄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论肾主泄浊

    随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医家认为慢性肾衰患者均存在浊毒内蕴的病理改变,而浊毒内蕴与肾气衰竭密切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明补肾和泄浊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这种浊毒内蕴的局面,基于此提出“肾主泄浊”的概念.肾主泄浊是指肾脏具有促使体内代谢产生的浊邪毒物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体内的浊邪毒物排出体外的功能,肾的这一功能是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机体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依靠肾的泄浊功能,如肾不泄浊、积蓄日久就会形成浊毒内停的局面.

    作者:蒲晓东;杨艳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长圆针疗法治疗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估经筋疗法对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诊断标准共选取60例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健康对照组男性20名,女性10名.方法:通过肌骨超声区分辨别治疗组结筋病灶点和健康组筋结点图像特征,通过触诊和肌骨超声相结合的方式,定位治疗组人群的结筋病灶点,以长圆针进行针刺干预,并对治疗组人群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估.结果: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在肌骨超声图上有显著差异,通过长圆针经筋针刺干预,治疗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显著改善.

    作者:高庆霞;刘春山;刘菏婧;王彤;吴洪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疮疡经验全书》作者及成书考

    《疮疡经验全书》旧题著者为窦汉卿,但系伪托其名,故该书历来被认为是伪书.本文从该书早期版本的序文、跋文、文中夹注所透露出的作者、成书过程、时间节点等诸多细节着手,并结合《锡山窦氏宗谱》中的宗族传承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此书系窦梦麟以家传善本及父亲窦楠的试效方为基础,在其友人的协助下校勘、增补而成.同时对序文及夹注中提及时间节点的分析认为,该书的辑著至晚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开始,至早于隆庆三年(1569)完成.通过对该书作者及成书过程的考辨,以期为更深入地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提供参考.

    作者:王一童;任玉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作者:侯冠群;鲁明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吴颢昕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路

    高血压痛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传统观念多从“阴虚阳亢”论治,虽能改善症状但难以巩固或提高疗效.吴颢昕认为高血压痛在血脉,脉道不利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在“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理论基础上,提出本病核心部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张从心论治高血压,认为本病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为常见,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化痰逐瘀为辅,尤其注重活血并贯穿始终.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患者中西医临床信息分析

    目的:总结探讨伴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PAF)的中西医临床信息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科诊断的肺间质疾病(ILD)患者,筛选出符合IPAF患者,回顾性分析中西医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401例ILD患者中,41例符合IPAF诊断标准,1PAF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晨僵及技工手出现较多,受累部位以胸膜肥厚、胸腔积液及肺动脉高压为主,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舌象以舌体暗苔白润或水滑为主,脉象以脉弦、脉滑为主,根据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患者以水饮内停为主要证候.结论:本组IPAF患者以晨僵及技工手表现,高龄、影像表现为UIP改变,多系统受累IPAF患者预后差,中医证候以水饮内停证为主.

    作者:原庆;刘建;郭丽娅;马家驹;张圆;卢幼然;焦以庆;王玉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张仲景经方治疗神志病治法探讨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八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作者:刘鹏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顽固性呃逆案

    呃逆古代称之为“哕”,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无法自制的病症,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极度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西医并无特效疗法.张唐法主任医师采用辩证论治,结合《黄帝内经》相关论述,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丹;张红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及温肾强身散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去除术,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处理4周,计算胸腺、脾脏及肾指数,检测血清钙(Ca)、磷(P)含量,测定大鼠股骨的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并进行股骨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强身散组大鼠胸脾指数明显升高,血清Ca、P含量明显升高,股骨的骨微观参数骨含量均得到良好的修复,骨生物力学参数中大载荷、弹性模量得到明显修复,骨小梁排列规则,数目增多、增宽.结论: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骨组织中BMC的水平,进而抑制骨组织的吸收,促进骨组织的形成.

    作者:安方玉;刘永琦;颜春鲁;宋敏;王勇平;席永斌;马正民;牛彦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动-定序贯八法”谈哮病辨证论治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症脉-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动-定序贯八法”为指导,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哮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痛机进行动态把握,以核心病机-浊痰闭肺为出发点,以宣肺化痰为基本方法,兼以疏风、散寒、清热、渗湿、化瘀、理气等治标之法,运用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及五脏同治对哮病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梁庆顺;段力;范冠杰;符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