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童;任玉兰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从藏象学说和生理病理的角度对“肺阳”以及“肺阳虚”加以阐述,发现“肺阳”即是肺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和兴奋作用的部分,即“肺之阳气”.而“肺阳”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归纳为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司肺气之宣发、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肺阳虚”则会出现咳喘无力、乏力神疫、四肢不温、畏寒、痰白量多等阳虚不温的症状.从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角度都进一步证实“肺阳”的存在,这不但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作者:常兴;张恬;颜培正;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小针刀联合超短波治疗髂骨致密性骨炎(OCl)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72例OCI患者临床资料将行小针刀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和联合超短波治疗者作为研究组各36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和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活力(81.24±6.39)分、心理职能(82.51±6.32)分、躯体疼痛(80.38±6.11)分、社会关系(81.76±6.42)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复发率0.00%,显著低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I患者行小针刀、超短波联合治疗可促进疗效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作者:赵国政;唐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但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尚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本课题组提出“脉生痰核”创新理论,将动脉粥祥硬化分为5期(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复生).本文就“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的理法方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属于“痰核”范畴,以化痰散结为大法,应用“内消软脉汤”为主方指导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
作者:杜雅薇;吴圣贤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作者:曾荣华;欧阳厚淦;周露;彭珊;汪建民;高书亮;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王凤议的“性理疗病”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其中包含三界、三性、三命和四大界等内容,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而性格的五行性、五毒致病学说、性理疗病的方法及以五常养五脏等内容,又与“情志致病及治病”理论相类似.该思想教人转移境界和化性立命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拨阴转阳、转化性格以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旨在强调性心身的完全统一,“心、身、意、志”的转化与“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性理疗病思想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弥补了情志致病及治病之不足,同时亦促进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充实.它是对“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进行的全新阐述和全面概括,亦为《内经》的“治未病”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故欲就其中“治未病”理论进行详细论述.
作者:张雪;徐鹏;郭家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筋瘤”“脉痹”范畴,成肇仁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瘀阻为本、湿邪下注为标,湿瘀胶着、血水互结、壅滞气机、阻塞脉道发为本病.并认为下注之温邪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血瘀贯穿脉痹的整个发病过程,具有多与温邪裹挟、易滞气机的病理特点,而常形成气血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治疗上主张从气血水论治,临证强调辨别湿、瘀、气滞的主次轻重,多以活血通脉、祛湿消肿、调气利水三法合治,遣方用药,其经验独到,变化灵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昝俊杰;成肇仁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咳嗽变异性哮(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长期咳嗽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证时按咳嗽辩证论治收效甚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主任医师在前人的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方“祛风宁肺散”,随症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杜丽琴;陈艳霞;郭凯;张丽;龙小雅;毛娜;王红娟;杨兵宾;黄长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参麦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复方注射制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业界对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进行总结和阐述.从动物实验研究到临床研究均证实,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炎症细胞因子、调控凋亡基因、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脑循环等作用,抗脑缺血效应疗效确切,有较明确的抗脑缺血缺氧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吴海科;黄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呃逆古代称之为“哕”,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无法自制的病症,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极度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西医并无特效疗法.张唐法主任医师采用辩证论治,结合《黄帝内经》相关论述,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丹;张红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药祛痣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以“中药祛痣”为主题词在CNKI和维普检索未发现有关文献,说明相关研究亟待开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45种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31种记载在册的祛痣中药,其中出现频次高的是乌梅.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断风邪内客、气血阻滞、阳气束结可能是形成黑痣的病因病机,循经望诊可作为内治法的诊断依据,而乌梅可作为外用祛痣的主要药物.根据中医祛痣美容辨治体系以调内治本结合外治取效,可能会达到更好的祛痣美容效果.
作者:吕凌;吴景东;张小卿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衰老促进肿瘤发生,衰老进程中线粒体损伤及其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脾肾亏虚则是因虚致癌的脏腑病机.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基因之间的协同表达是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的中心,体现脾肾相互滋生、共同扶助正气.辅活化因子如PGC-1α在衰老时功能失调,核-线粒体通讯功能障碍可能是脾肾亏虚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衰老进程中NAD+水平日益降低,导致Sirtuins家族成员功能减退,上调HIF-1α,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假性缺氧、核-线粒体通讯障碍,产生以糖酵解为主的能量代谢重编程,即使不足以产生肿瘤,却是诱导肿瘤生长所必须.因此健脾补肾通过调节衰老进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有可能延缓或者逆转“衰老-肿瘤发生”进程.
作者:靖林林;姚学清;王俊江;孙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种不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有患者8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防寒保暖对照组比较,中医外治组能显著降低周围毒性发生率[OR =0.23,95% Cl(O.16,0.31)],降低2级以上神经毒性发生率[OR =0.41,95% CI(O.32,0.51)].结论:中医外治法能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中药并不具有统一性,评价疗效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更多设计合理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杨丽娜;吴万垠;李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疮疡经验全书》旧题著者为窦汉卿,但系伪托其名,故该书历来被认为是伪书.本文从该书早期版本的序文、跋文、文中夹注所透露出的作者、成书过程、时间节点等诸多细节着手,并结合《锡山窦氏宗谱》中的宗族传承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此书系窦梦麟以家传善本及父亲窦楠的试效方为基础,在其友人的协助下校勘、增补而成.同时对序文及夹注中提及时间节点的分析认为,该书的辑著至晚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开始,至早于隆庆三年(1569)完成.通过对该书作者及成书过程的考辨,以期为更深入地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提供参考.
作者:王一童;任玉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33例高血压病患者行高血压病门诊中医病历表格确定中医证型;依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计算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和RWT(相对室壁厚度),并特惠者分组,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的排序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IVST(室间隔厚度)和LVMI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火亢盛型在IVST和LVMI方面明显低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则在IVST方面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别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为主.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解静;张改英;李菁;史娜;代二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两种形式,而痰浊、血瘀两种病邪的相兼与转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为常见.痰浊和血瘀既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两种致病因素,在某种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兼化致病,形成“痰瘀兼化”病机,在冠心痛的发展过程中居重要地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研究员首次明确冠心痛“痰瘀兼化”病机.本文对病邪兼化尤其是痰瘀兼化,以及痰瘀兼化所致的痰瘀互结证与冠心痛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做一阐述,旨在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瘀兼化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雒明池;刘昳佳;李琳;高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内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陆玲;任威铭;吴承艳;孙锦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及温肾强身散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去除术,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处理4周,计算胸腺、脾脏及肾指数,检测血清钙(Ca)、磷(P)含量,测定大鼠股骨的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并进行股骨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强身散组大鼠胸脾指数明显升高,血清Ca、P含量明显升高,股骨的骨微观参数骨含量均得到良好的修复,骨生物力学参数中大载荷、弹性模量得到明显修复,骨小梁排列规则,数目增多、增宽.结论: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骨组织中BMC的水平,进而抑制骨组织的吸收,促进骨组织的形成.
作者:安方玉;刘永琦;颜春鲁;宋敏;王勇平;席永斌;马正民;牛彦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肌肉注射复制肾阳虚小鼠模型,检测小鼠的抗应激能力(耐寒死亡率、耐缺氧时间及耐疲劳时间),检测血清cGMP含量、cAMP/cGMP、肝脏Na+-K+-ATP酶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 +/CD8+.结果:全杜仲胶囊可明显降低小鼠耐寒死亡率,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和耐疲劳时间,且可降低血清cGM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cAMP/cGMP、肝脏Na+-K+-ATP酶的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结论:全杜仲胶囊不仅可通过降低血清cGMP含量、升高血清cAMP/cGMP和肝脏Na+-K+-ATP酶的活性改善机体能量代谢,还可通过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免疫功能,进而提高肾阳虚小鼠的抗应激能力.
作者:王慧玲;陈兰英;周祎寒;罗颖颖;崔亚茹;袁金凤;张妮;李雪亮;官紫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症脉-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动-定序贯八法”为指导,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哮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痛机进行动态把握,以核心病机-浊痰闭肺为出发点,以宣肺化痰为基本方法,兼以疏风、散寒、清热、渗湿、化瘀、理气等治标之法,运用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及五脏同治对哮病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梁庆顺;段力;范冠杰;符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及名医经验等方面着手,总结出崩漏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初阶段为阴虚火旺,久而阴损及阳,痰瘀互结,化热化火,表现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第二阶段为五脏气虚;终末阶段为气不摄血.阴虚、虚火、痰瘀、实火、阳虚、气虚为其病机的六大端,其中阴虚、虚火为起始病机,气虚为终末病机.出血期治宜益气摄血以塞流,并辅以澄源以增强止血.非出血期以澄源、复旧为主,辅以塞流以防反复.澄源以病机定治则,或温补脾阳,或逐瘀活血,或祛痰除湿,或清热泻火.复旧以滋补阴精、滋阴清热为主,在此基础上经前期宜温补、经期宜疏肝、经后期宜滋肾、围排卵期宜温通.
作者:李正欢;张晓云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