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桑芪首乌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

顾力华;杨仁华;陈奇刚;魏丹霞;余晓玲;陆家龙

关键词:桑芪首乌片, 脑缺血再灌注, 脑梗死体积, 形态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桑芪首乌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连续用药6周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并测算梗死灶体积大小,HE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给药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中剂量组、桑芪首乌片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少梗死灶脑细胞坏死,缩小脑梗死灶体积.结论:桑芪首乌片能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张仲景经方治疗神志病治法探讨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八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作者:刘鹏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经络与淋巴系统关系的研究概况

    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作者:曾荣华;欧阳厚淦;周露;彭珊;汪建民;高书亮;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采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探讨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因素

    目的:尝试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457例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个人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吸烟与否、肥胖患者、血糖偏高、疾病分期等是对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大的因素.结论: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显效率判断率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临床决策.

    作者:张宾;罗晓舟;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李克嵩;朱欢欢;庄礼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肌肉注射复制肾阳虚小鼠模型,检测小鼠的抗应激能力(耐寒死亡率、耐缺氧时间及耐疲劳时间),检测血清cGMP含量、cAMP/cGMP、肝脏Na+-K+-ATP酶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 +/CD8+.结果:全杜仲胶囊可明显降低小鼠耐寒死亡率,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和耐疲劳时间,且可降低血清cGM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cAMP/cGMP、肝脏Na+-K+-ATP酶的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结论:全杜仲胶囊不仅可通过降低血清cGMP含量、升高血清cAMP/cGMP和肝脏Na+-K+-ATP酶的活性改善机体能量代谢,还可通过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免疫功能,进而提高肾阳虚小鼠的抗应激能力.

    作者:王慧玲;陈兰英;周祎寒;罗颖颖;崔亚茹;袁金凤;张妮;李雪亮;官紫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国内新现《本草纲目》两种金陵版考察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金陵本是该书的原刻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以往的研究,该本在当今世界只存有8部全帙,4部残本.2008年,河南民间藏书家晁会元收藏到《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制锦堂重修本;河南民间藏书家近又收藏到两部《本草纲目》金陵本(残本).其一是由河南郑州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泽田收藏(邢藏本),今存文41卷图2卷;其二是由河南洛阳白河书斋的传承人晁会元发现的撮元堂本,令存12卷.

    作者:张志斌;郑金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论王凤仪“性理疗病”之“治未病”理论

    王凤议的“性理疗病”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其中包含三界、三性、三命和四大界等内容,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而性格的五行性、五毒致病学说、性理疗病的方法及以五常养五脏等内容,又与“情志致病及治病”理论相类似.该思想教人转移境界和化性立命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拨阴转阳、转化性格以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旨在强调性心身的完全统一,“心、身、意、志”的转化与“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性理疗病思想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弥补了情志致病及治病之不足,同时亦促进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充实.它是对“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进行的全新阐述和全面概括,亦为《内经》的“治未病”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故欲就其中“治未病”理论进行详细论述.

    作者:张雪;徐鹏;郭家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音数之源论中医肝肺气交之基

    中医学包涵众多国学哲理,但医学毕竟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不能仅靠哲理来完成本学科任务.追究历史,广学今理,深思本学,可以认定中医学能一如既往地发展其根基必内涵自然之数和自然之性.这些数不仅与宇宙运行之性有关,更与自然的音之数有关,其运行的轨迹不仅可以形成古老的太极之象也是今理的弦之象.用超弦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中医肝肺气交理论,可更清晰地阐述目前医学中单靠解剖无法回答的难题,古老中医学是以谨遵自然之象、自然之数为理论的医学.

    作者:魏雅川;卢贺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外科”之成就——以出土涉医简帛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旨在梳理已公布的出土涉医简帛中的外科、骨伤科史料,按现代中医病证进行分类,通过其病名解析、疾病治疗等方面,尽可能地厘清战国秦汉时期的外科、骨伤科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中医外科作出更为全面恰当的评价.

    作者:庞境怡;张如青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参麦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复方注射制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业界对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进行总结和阐述.从动物实验研究到临床研究均证实,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炎症细胞因子、调控凋亡基因、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脑循环等作用,抗脑缺血效应疗效确切,有较明确的抗脑缺血缺氧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吴海科;黄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动-定序贯八法”谈哮病辨证论治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症脉-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动-定序贯八法”为指导,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哮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痛机进行动态把握,以核心病机-浊痰闭肺为出发点,以宣肺化痰为基本方法,兼以疏风、散寒、清热、渗湿、化瘀、理气等治标之法,运用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及五脏同治对哮病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梁庆顺;段力;范冠杰;符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皮肤科视角探讨“化泄”法原理及应用

    五行是构成并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5种元素,并因生克制化作用保持相对平衡.若一行强旺、偏枯则致行运失常,发为“乘”“侮”之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城教授尝试以“化泄”法治之屡获良效.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化泄”法进行阐述并予总结:一是“化泄”治法的含义,即以相生平化强旺,使各行物尽其才;二是“化泄”治法的作用可化无情为有情,促进“五行流通”,亦使五行制化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三是“化泄”的原则及相关治法阐述,探讨“相乘”“相侮”的“化泄”方法,并以“五味化泄”论述“化泄”的择药原则,亦阐明“调候”的重要性及运用方法;四是通过探讨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举例说明“化泄”的应用.

    作者:李媛媛;刘霞;张乐琪;谭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崩漏病机总结与临证思路探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及名医经验等方面着手,总结出崩漏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初阶段为阴虚火旺,久而阴损及阳,痰瘀互结,化热化火,表现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第二阶段为五脏气虚;终末阶段为气不摄血.阴虚、虚火、痰瘀、实火、阳虚、气虚为其病机的六大端,其中阴虚、虚火为起始病机,气虚为终末病机.出血期治宜益气摄血以塞流,并辅以澄源以增强止血.非出血期以澄源、复旧为主,辅以塞流以防反复.澄源以病机定治则,或温补脾阳,或逐瘀活血,或祛痰除湿,或清热泻火.复旧以滋补阴精、滋阴清热为主,在此基础上经前期宜温补、经期宜疏肝、经后期宜滋肾、围排卵期宜温通.

    作者:李正欢;张晓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阳不足,阴有余”谈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证本质研究

    阴阳是中医的根本,阴阳辨证是中医学八纲辨证的总纲.中风及其并发症多具有不言、不动、不记甚至不醒的阴属性特点,通过具象阴阳理论,从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生理病理、影像学以及流调治疗学方面剖析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机特点,不难发现“阳气不足”其实是病机中的关键,“阴有余”是临床表现的关键,“阳不足,阴有余”为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证本质,根据这一证本质设定的“益其不足(阳),损其有余(阴)”理论指导中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贾奎;王珍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灸法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灸法辅助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灸法辅助西药治疗强直性眷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8项RCT共计14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灸法辅助西药治疗总有效率较高,ESR值、CPR值明显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灸法辅助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但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质量相对偏低,需要今后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进一步补充验证.

    作者:孙术宁;卢洋;陈国铭;陈兴华;陈新林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但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尚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本课题组提出“脉生痰核”创新理论,将动脉粥祥硬化分为5期(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复生).本文就“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的理法方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属于“痰核”范畴,以化痰散结为大法,应用“内消软脉汤”为主方指导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

    作者:杜雅薇;吴圣贤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敦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作者:周世雄;雒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继承与领悟中医临证的三个关键点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结合当代医学各项发展成果与中医学自身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必将迎来它的又一春天,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要继承中医的原创诊疗思维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突破发展瓶颈.继承的关键主要在对中医临证时“象”的诊察,辨证中的权重判断以及中药的用量把握上.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及对三者之间沟通联系形成理法方药耦合链的解读,推动中医药在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上的现代化,以期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王玉洁;王彦晖;奚胜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成肇仁从气血水论治下肢静脉曲张经验探微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筋瘤”“脉痹”范畴,成肇仁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瘀阻为本、湿邪下注为标,湿瘀胶着、血水互结、壅滞气机、阻塞脉道发为本病.并认为下注之温邪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血瘀贯穿脉痹的整个发病过程,具有多与温邪裹挟、易滞气机的病理特点,而常形成气血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治疗上主张从气血水论治,临证强调辨别湿、瘀、气滞的主次轻重,多以活血通脉、祛湿消肿、调气利水三法合治,遣方用药,其经验独到,变化灵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昝俊杰;成肇仁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