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皮肤科视角探讨“化泄”法原理及应用

李媛媛;刘霞;张乐琪;谭城

关键词:化泄, 五行, 制化, 相乘, 相侮
摘要:五行是构成并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5种元素,并因生克制化作用保持相对平衡.若一行强旺、偏枯则致行运失常,发为“乘”“侮”之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城教授尝试以“化泄”法治之屡获良效.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化泄”法进行阐述并予总结:一是“化泄”治法的含义,即以相生平化强旺,使各行物尽其才;二是“化泄”治法的作用可化无情为有情,促进“五行流通”,亦使五行制化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三是“化泄”的原则及相关治法阐述,探讨“相乘”“相侮”的“化泄”方法,并以“五味化泄”论述“化泄”的择药原则,亦阐明“调候”的重要性及运用方法;四是通过探讨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举例说明“化泄”的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血不利则为水”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当前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活血化瘀利水为法,然经临床实践验证发现,单纯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多有局限.本文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足气分、血分、水分三者的关系,探讨“血不利则为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发展过程中因“血不利”而致下肢肿胀的机理,并认为“血不利则为水”之治法精要,不仅在于“活血化瘀”更在于“温阳化气”,借阳和以助融运.

    作者:王有玲;周毅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小针刀联合超短波治疗髂骨致密性骨炎患者临床疗效、复发及生活质量观察

    目的:探究小针刀联合超短波治疗髂骨致密性骨炎(OCl)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72例OCI患者临床资料将行小针刀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和联合超短波治疗者作为研究组各36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和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活力(81.24±6.39)分、心理职能(82.51±6.32)分、躯体疼痛(80.38±6.11)分、社会关系(81.76±6.42)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复发率0.00%,显著低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I患者行小针刀、超短波联合治疗可促进疗效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作者:赵国政;唐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但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尚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本课题组提出“脉生痰核”创新理论,将动脉粥祥硬化分为5期(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复生).本文就“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的理法方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属于“痰核”范畴,以化痰散结为大法,应用“内消软脉汤”为主方指导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

    作者:杜雅薇;吴圣贤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阳不足,阴有余”谈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证本质研究

    阴阳是中医的根本,阴阳辨证是中医学八纲辨证的总纲.中风及其并发症多具有不言、不动、不记甚至不醒的阴属性特点,通过具象阴阳理论,从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生理病理、影像学以及流调治疗学方面剖析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机特点,不难发现“阳气不足”其实是病机中的关键,“阴有余”是临床表现的关键,“阳不足,阴有余”为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证本质,根据这一证本质设定的“益其不足(阳),损其有余(阴)”理论指导中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贾奎;王珍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论肾主泄浊

    随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医家认为慢性肾衰患者均存在浊毒内蕴的病理改变,而浊毒内蕴与肾气衰竭密切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明补肾和泄浊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这种浊毒内蕴的局面,基于此提出“肾主泄浊”的概念.肾主泄浊是指肾脏具有促使体内代谢产生的浊邪毒物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体内的浊邪毒物排出体外的功能,肾的这一功能是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机体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依靠肾的泄浊功能,如肾不泄浊、积蓄日久就会形成浊毒内停的局面.

    作者:蒲晓东;杨艳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刘涓子鬼遗方》痈疽治疗特色探析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内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陆玲;任威铭;吴承艳;孙锦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周宜从血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抑郁症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药副作用与耐药性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极为关键.中医主要从肝气郁结和阳气不足辩证,运用理气疏肝和补肾助阳为治疗原则.周宜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黄帝内经》“脉舍神”和“神不足则悲”的理论出发,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为抑郁症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总结与探讨.

    作者:唐增;桂兵;周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外科”之成就——以出土涉医简帛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旨在梳理已公布的出土涉医简帛中的外科、骨伤科史料,按现代中医病证进行分类,通过其病名解析、疾病治疗等方面,尽可能地厘清战国秦汉时期的外科、骨伤科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中医外科作出更为全面恰当的评价.

    作者:庞境怡;张如青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及温肾强身散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去除术,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处理4周,计算胸腺、脾脏及肾指数,检测血清钙(Ca)、磷(P)含量,测定大鼠股骨的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并进行股骨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强身散组大鼠胸脾指数明显升高,血清Ca、P含量明显升高,股骨的骨微观参数骨含量均得到良好的修复,骨生物力学参数中大载荷、弹性模量得到明显修复,骨小梁排列规则,数目增多、增宽.结论: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骨组织中BMC的水平,进而抑制骨组织的吸收,促进骨组织的形成.

    作者:安方玉;刘永琦;颜春鲁;宋敏;王勇平;席永斌;马正民;牛彦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基于“动-定序贯八法”谈哮病辨证论治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症脉-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动-定序贯八法”为指导,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哮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痛机进行动态把握,以核心病机-浊痰闭肺为出发点,以宣肺化痰为基本方法,兼以疏风、散寒、清热、渗湿、化瘀、理气等治标之法,运用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及五脏同治对哮病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梁庆顺;段力;范冠杰;符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张仲景经方治疗神志病治法探讨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八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作者:刘鹏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孔令诩从肝论治咳嗽的学术特色研究

    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素问·咳论》将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分别阐述其各自特点,充分说明咳嗽在辩证论治过程中的复杂性.孔令诩老师临证数十载中治疗咳嗽颇多,善于从肝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故在系统搜集整理孔令诩老师临床验案基础上,从邪犯少阳、邪伤肝络、木火刑金、肝阴不足4个方面归纳出相应治则治法及其方药加减变化,希望对临床辨证治疗咳嗽有所帮助.

    作者:黄江鹏;王国为;张绍峰;徐雯洁;高雅;徐世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和Bax、 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不同剂量下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L组、M组及H组.培养4周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进行OGTT与血清胰岛素检测,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岛Bax、Bcl-2的表达,余下小鼠观察至26周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4周后阳性药组、M组、H组整体血糖水平降低且H组糖耐量能力高,各组血清胰岛素水平(F =21.102,P=0.014)、糖尿病发病率不完全相同,阳性药组、M组、H组均与模型组存在显著差异.秩和检验显示各组胰岛炎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阳性药组、M组、H组中Bax、Bax/Bcl-2水平明显减少,且剂量越高效应越明显,而Bcl-2表达水平则相反.结论: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炎症、降低胰岛细胞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庹玲玲;刘畅;全毅红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提桂香调脏腑气机治疗难治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

    难治性咳嗽属于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西医以病因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本病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如单纯从肺论治效果亦不理想.提桂香教授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认为气机不利是难治性咳嗽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而肺气气机不利、宣发肃降失常与多脏腑关系密切,治疗主张从肺论治外,需兼顾调节肝、肾、脾胃、大肠等脏腑气机,提出脾胃健运、肺卫得充,左升右降、调肝泻肺,主根相合、权衡肺肾,肺肠同调、咳嗽易止等治疗思路及策略,其思路灵活常获奇效.

    作者:彭艳文;提桂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肖和印运用祛风宁肺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咳嗽变异性哮(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长期咳嗽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证时按咳嗽辩证论治收效甚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主任医师在前人的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方“祛风宁肺散”,随症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杜丽琴;陈艳霞;郭凯;张丽;龙小雅;毛娜;王红娟;杨兵宾;黄长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能量代谢重编程促进衰老-肿瘤发生的病机探讨

    衰老促进肿瘤发生,衰老进程中线粒体损伤及其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脾肾亏虚则是因虚致癌的脏腑病机.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基因之间的协同表达是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的中心,体现脾肾相互滋生、共同扶助正气.辅活化因子如PGC-1α在衰老时功能失调,核-线粒体通讯功能障碍可能是脾肾亏虚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衰老进程中NAD+水平日益降低,导致Sirtuins家族成员功能减退,上调HIF-1α,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假性缺氧、核-线粒体通讯障碍,产生以糖酵解为主的能量代谢重编程,即使不足以产生肿瘤,却是诱导肿瘤生长所必须.因此健脾补肾通过调节衰老进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有可能延缓或者逆转“衰老-肿瘤发生”进程.

    作者:靖林林;姚学清;王俊江;孙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方药的温病学思考

    目的:基于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研究,从温病学角度挖掘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痛的文献,筛选出中药处方完备且临床疗效明确的40篇论文,通过Excel2007统计药物使用的频次,对其中频次较高的药物和药对与经典方进行比照并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出现频率较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甘草、银翘、金银花、黄芩、薄荷、藿香等,且这些药物存在于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的合剂中.结论:手足口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透疹、祛湿为主,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李想;谢璐;胡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目的:评价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研究现状.方法:系统检索各文献数据库,搜集蜂针疗法治疗RA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其总有效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包括496例患者,经分析蜂针对总有效率、ESR、CRP、R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OR=3.37,95% CI(1.95,5.84),P=0.0001;MD=-4.25,95% CI(-7.44,-1.06),P=0.009;MD=-3.12,95% CI(-6.29,-0.06),P=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西药治疗蜂针治疗RA的疗效结果存在明显优势.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质量较低,可能存在偏倚,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需要进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证实.

    作者:魏燕莹;唐纯志;古玉梅;魏素芬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