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和Bax、 Bcl-2表达的影响

庹玲玲;刘畅;全毅红

关键词:Ⅰ型糖尿病, 当归六黄汤, Bax/Bcl-2, NOD小鼠
摘要:目的:不同剂量下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L组、M组及H组.培养4周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进行OGTT与血清胰岛素检测,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岛Bax、Bcl-2的表达,余下小鼠观察至26周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4周后阳性药组、M组、H组整体血糖水平降低且H组糖耐量能力高,各组血清胰岛素水平(F =21.102,P=0.014)、糖尿病发病率不完全相同,阳性药组、M组、H组均与模型组存在显著差异.秩和检验显示各组胰岛炎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阳性药组、M组、H组中Bax、Bax/Bcl-2水平明显减少,且剂量越高效应越明显,而Bcl-2表达水平则相反.结论: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炎症、降低胰岛细胞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国内新现《本草纲目》两种金陵版考察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金陵本是该书的原刻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以往的研究,该本在当今世界只存有8部全帙,4部残本.2008年,河南民间藏书家晁会元收藏到《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制锦堂重修本;河南民间藏书家近又收藏到两部《本草纲目》金陵本(残本).其一是由河南郑州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泽田收藏(邢藏本),今存文41卷图2卷;其二是由河南洛阳白河书斋的传承人晁会元发现的撮元堂本,令存12卷.

    作者:张志斌;郑金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和Bax、 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不同剂量下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L组、M组及H组.培养4周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进行OGTT与血清胰岛素检测,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岛Bax、Bcl-2的表达,余下小鼠观察至26周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4周后阳性药组、M组、H组整体血糖水平降低且H组糖耐量能力高,各组血清胰岛素水平(F =21.102,P=0.014)、糖尿病发病率不完全相同,阳性药组、M组、H组均与模型组存在显著差异.秩和检验显示各组胰岛炎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阳性药组、M组、H组中Bax、Bax/Bcl-2水平明显减少,且剂量越高效应越明显,而Bcl-2表达水平则相反.结论: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炎症、降低胰岛细胞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庹玲玲;刘畅;全毅红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皮肤科视角探讨“化泄”法原理及应用

    五行是构成并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5种元素,并因生克制化作用保持相对平衡.若一行强旺、偏枯则致行运失常,发为“乘”“侮”之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城教授尝试以“化泄”法治之屡获良效.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化泄”法进行阐述并予总结:一是“化泄”治法的含义,即以相生平化强旺,使各行物尽其才;二是“化泄”治法的作用可化无情为有情,促进“五行流通”,亦使五行制化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三是“化泄”的原则及相关治法阐述,探讨“相乘”“相侮”的“化泄”方法,并以“五味化泄”论述“化泄”的择药原则,亦阐明“调候”的重要性及运用方法;四是通过探讨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举例说明“化泄”的应用.

    作者:李媛媛;刘霞;张乐琪;谭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补肾活血汤调控Runx2及Osterix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cells,BMSCs) Runx2及Osterix基因表达,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从双侧股骨和胫骨分离大鼠BMSCs并使用腺病毒载体转染BMSCs细胞,构建过表达Runx2细胞株,Q-PCR法对转染细胞株进行鉴定,CCK8法评价补肾活血汤对BMSCs活性的影响,ALP半定量活性检测法评价补肾活血汤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补肾活血汤对成骨相关标志物Runx2和Osterix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Runx2的BMSCs细胞,补肾活血汤组在25 μg/m-200 μg/ml之内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与正常培养组比较补肾活血汤100 μg/ml组ALP活性显著提高,与正常培养组比较补肾活血汤50 μg/ml、100 μg/ml组Runx2和Osterix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补肾活血汤能提高BMSCs中Runx2和Osterix的表达,促进成骨分化.

    作者:程英雄;罗毅文;王斌;胡年宏;谭瑞芬;吴志方;罗辉;沈玮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周宜从血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抑郁症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药副作用与耐药性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极为关键.中医主要从肝气郁结和阳气不足辩证,运用理气疏肝和补肾助阳为治疗原则.周宜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黄帝内经》“脉舍神”和“神不足则悲”的理论出发,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为抑郁症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总结与探讨.

    作者:唐增;桂兵;周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经络与淋巴系统关系的研究概况

    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作者:曾荣华;欧阳厚淦;周露;彭珊;汪建民;高书亮;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血不利则为水”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当前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活血化瘀利水为法,然经临床实践验证发现,单纯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多有局限.本文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足气分、血分、水分三者的关系,探讨“血不利则为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发展过程中因“血不利”而致下肢肿胀的机理,并认为“血不利则为水”之治法精要,不仅在于“活血化瘀”更在于“温阳化气”,借阳和以助融运.

    作者:王有玲;周毅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继承与领悟中医临证的三个关键点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结合当代医学各项发展成果与中医学自身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必将迎来它的又一春天,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要继承中医的原创诊疗思维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突破发展瓶颈.继承的关键主要在对中医临证时“象”的诊察,辨证中的权重判断以及中药的用量把握上.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及对三者之间沟通联系形成理法方药耦合链的解读,推动中医药在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上的现代化,以期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王玉洁;王彦晖;奚胜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肺阳”与“肺阳虚”理论及其现代研究探析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从藏象学说和生理病理的角度对“肺阳”以及“肺阳虚”加以阐述,发现“肺阳”即是肺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和兴奋作用的部分,即“肺之阳气”.而“肺阳”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归纳为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司肺气之宣发、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肺阳虚”则会出现咳喘无力、乏力神疫、四肢不温、畏寒、痰白量多等阳虚不温的症状.从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角度都进一步证实“肺阳”的存在,这不但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作者:常兴;张恬;颜培正;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从“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但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尚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本课题组提出“脉生痰核”创新理论,将动脉粥祥硬化分为5期(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复生).本文就“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的理法方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属于“痰核”范畴,以化痰散结为大法,应用“内消软脉汤”为主方指导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

    作者:杜雅薇;吴圣贤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敦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作者:周世雄;雒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种不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有患者8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防寒保暖对照组比较,中医外治组能显著降低周围毒性发生率[OR =0.23,95% Cl(O.16,0.31)],降低2级以上神经毒性发生率[OR =0.41,95% CI(O.32,0.51)].结论:中医外治法能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中药并不具有统一性,评价疗效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更多设计合理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杨丽娜;吴万垠;李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数脉在虚实证中的机理探析

    数脉为临床常见病脉之一,多见于热证,但其主证却不只限于热证.本文探讨了数脉在不同虚实证型中的意义与机理.虚热证中数脉多由阴液耗损、阳气偏亢所致;虚寒证中数脒则常见于久痛元阳耗损,危证病人亦可由于虚阳上浮或阳气外跃导致数脉.实热证阳热亢盛易见到数脉,实寒证中的某些情况如风寒束表、邪正交争剧烈时也可见数脉.此外,疟疾疟邪出于阳位、痈疡肉腐成脓时均可见数脉.数脉主证主病繁杂,故临床诊脉辨证时需整体把握和分析病人的脉象特点,结合更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刘嘉妍;许军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桑芪首乌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

    目的:探讨桑芪首乌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连续用药6周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并测算梗死灶体积大小,HE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给药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中剂量组、桑芪首乌片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少梗死灶脑细胞坏死,缩小脑梗死灶体积.结论:桑芪首乌片能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顾力华;杨仁华;陈奇刚;魏丹霞;余晓玲;陆家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采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探讨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因素

    目的:尝试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457例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个人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吸烟与否、肥胖患者、血糖偏高、疾病分期等是对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大的因素.结论: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显效率判断率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临床决策.

    作者:张宾;罗晓舟;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李克嵩;朱欢欢;庄礼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33例高血压病患者行高血压病门诊中医病历表格确定中医证型;依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计算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和RWT(相对室壁厚度),并特惠者分组,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的排序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IVST(室间隔厚度)和LVMI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火亢盛型在IVST和LVMI方面明显低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则在IVST方面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别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为主.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解静;张改英;李菁;史娜;代二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刘涓子鬼遗方》痈疽治疗特色探析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内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陆玲;任威铭;吴承艳;孙锦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作者:侯冠群;鲁明源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