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重一;姚欣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中药对铅中毒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Ng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饮用双蒸水,造模组(32只)饮水中添加0.02%醋酸铅,60 d后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8只/组):中药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以3.0g·kg-·d-1、0.6g· kg-1·d-1灌胃中药)、阳性对照组(依地酸钠钙50 mg·kg-1· d-1肌注)及模型组,连续60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再检测血铅,WB和RT-PCR检测海马组织Ng、CaMKⅡ、PSD95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铅增高,各治疗组血铅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及高剂量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潜伏期降低;模型组Ng、CaMKⅡα、PSD95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高剂量组Ng、CaMKⅡα、PSD95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结论:健脾解毒中药可改善铅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大鼠脑海马组织Ng、CaMKⅡα表达有关.
作者:罗红;胡必成;王顺;钟新生;谭璐;马军;马威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使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乌体林斯治疗慢性持续期OVA哮喘大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卵蛋白(OVA)致敏并连续激发制作哮喘Wistar大鼠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哮喘组、贴注组、布地奈德雾化组、联合组5组,治疗1个月后ELISA法测定血清中lgE,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组织中IL-4、IL-5、ET-1,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NF-κB表达,并分析NF-κB的IOD值.结果:模型组血清lgE,肺组织IL-4、IL-5、ET-1水平,肺组织NF-κB/p65活化情况、IOD值均高于正常组,各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较2单独治疗组降低明显.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可能通过两方面作用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抑制下游细胞因子IL-4、IL-5的活性来抑制哮喘炎症的发生,降低ET-1的产生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梁志娟;耿立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角药是3味中药的恰当组合,是对药的拓展,中医方剂基础,使各具性能的药味组成一个效增毒减之有机整体,增强疗效.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多重功效,为妇科常用中药,有“妇科圣药”之称.临证中当归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及除湿化痰等诸药共成角药,用于妇科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病、不孕等疾病,临床疗效卓著.本文通过对当归角药临证应用的整理总结及探讨,以期有助于妇科诸病之治疗.
作者:巨晓绒;郭红莉;马永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藏药如意珍宝丸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偏头痛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统计分析藏药如意珍宝丸对脑电功率谱百分比数值的影响,并得出与正天丸药效性差异频段波.结果: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明确抑制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引起的δ频段百分比下降,α1、α2、θ、β频段百分比升高等病理性脑电图变化,于偏头痛发作期表现出较好的镇痛作用.结论: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显著性改变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异常频段波,其中较阳性药而言,藏药如意珍宝丸高、低剂量均对θ频段波的减弱性较为敏感,可以考虑其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较正天丸全面,止痛作用较为明显.
作者:罗亚敏;刘振权;任小巧;宋慧荣;仁青加;陶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新活络效灵丹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面积及对Cav-1、SR-BI表达的影响,探讨新活络效灵丹抗早期AS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AS模型,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西药组、模型组、新活络效灵丹组,另将10只C57BL/6J小鼠设为空白组,连续给药13周后测量计算各组斑块面积及斑块/管腔面积比值(PA/ALA),检测各组主动脉Cav-1 mRNA、SR-BI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PA/ALA显著降低;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斑块面积、PA/ALA均有显著改变;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av-1 mRNA、SR-BI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西药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中药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中西药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活络效灵丹具有预防AS斑块形成的作用,是提高AS小鼠主动脉组织Cav-1 mRNA、SR-BI mRNA表达机制之一.
作者:耿涛;房玉涛;张云;刘桂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前在中医方剂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应用决策树算法对蒙医方剂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几乎空白.然而决策树不仅是分类的好手段,而且挖掘结果所对应的决策树可直接生成关联规则,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有效方法.文中将C4.5决策树算法应用于蒙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并给出了数据预处理方法,编制了使用方便的程序,可挖掘方剂药物组成与主治和功能的关系.采用《传统蒙药与方剂》中治疗“赫依病”的27个方剂进行实验,得到了决策树和相应的关联规则.蒙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尚未见到将决策树应用于蒙医方剂数据挖掘的文献,因此文中方法的推广及应用对蒙医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张春生;图雅;李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博综典籍,穷究物理,历时27年三易其稿,以一己之力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考古证令,引用文献数量浩繁,不免会留下白璧微瑕.本文依据历代辞书和本草著作所载文献,辨析《本草纲目》“酱”引用文献中出现的失误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本草纲目》引用辞书释词、引述本草文献著作说明“酱”的食疗作用中穿凿失真、虚设增字的情况加以辨析,其次根据现代酱类食品营养研究阐释《本草纲目》“酱”的食疗保健作用及其认识的局限.
作者:周路红;王蓓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劫胃水法”是叶天士用以治疗寒湿伤脾阳所致诸证的独特方法,此法是以理中汤为基础,用刚燥之药直劫胃肠之湿,是叶氏胃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法与滋养胃阴法相对应,用以治疗胃阴或虚或实两方面.胃阴之虚则用养胃阴之法,胃阴之实则用劫胃水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叶氏胃阴学说中的两大基本方法,主要治疗寒湿下血及其他因寒湿聚于胃肠所造成的症状.此方法代表了叶氏脾胃学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在中医理论及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
作者:王俊杰;魏凯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作者:洪靖;张佳乐;刘永尚;王鹏;姜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龚雁;廖燕红;郭晓红;陈安颖;陈侃;倪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联合水飞蓟宾胶囊对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名,试验组使用水飞蓟宾胶囊联合黄连解毒汤治疗,对照组单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检测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肝静脉超声频谱图、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以及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组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血脂和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比较在血脂和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方面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组内比较试验组内毒素、IL-1、TNF-α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照组内毒素、IL-1、IL-6和TNF-α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毒素、IL-1和TNF-α方面改善更为显著.结论:黄连解毒汤在调节血脂、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以及降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刘颖;韩宪忠;徐美玲;何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基于数据支持度和相似度挖掘《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的使用并初步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将卷一至卷八治病方所使用的药物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将其定义为规则,标准化处理后计算规则的频次和频率得到数据的支持度,继以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完成数据相似度计算.结果:《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4类治病方174首药方3首汤解和3种治法,用药共计174味合995频次;支持度高的药物为白芍,次之甘草,再者山药;相似度由高到低居前4位的药对依次为乳香-没药、龙骨-牡蛎、牡蛎-乳香和乳香-龙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初步发现张锡纯的用药使用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并期望张锡纯喜用的白芍在临床能得到重视.
作者:穆超超;赵志恒;崔俊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刘尚义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运用风药独具特色.本文主要从风的特性、风邪的特性、风药的作用机理和适应证进行论述.风为气也,无孔不入,无处不到,风胜则动,致病万千,病状不一,有“百病生于风”之说.风药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同气相求、顺势利导、生克承制、顺承逆转等4个方面.其适应证根据风与风邪的特性、人体结构和精神情志、生理和病理物质、疾病分科、发病新久等不同角度而各不相同,概及形、神、质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有“风药疗百疾”之功.
作者:吴曦;叶瑜;冯全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戟天健脑方对轻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认知能力及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轻度VD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给予戟天健脑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口服,2组均观察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测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daily living,ADL),并对患者血清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hransferase,CHAT)进行检测.结果:2组治疗后MMSE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ADL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认知能力总有效率82.5%,对照组6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80.0%,对照组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血清Ach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2组血清AchE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血清Ch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结论:戟天健脑方能够有效改善轻度VD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提高轻度VD患者Ach及ChAT活性,同时降低AchE活性.
作者:郭明冬;李秋艳;韦云;李小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琼山丘氏是明代海南的名门望族.该家族入琼之初,族人多有医学事迹或医学著作见诸史志,医学传承绵延四代.本文以丘普、丘濬、丘敦为代表人物,以正史、地方志、医籍等文献中的记载为史料来源,初步考证该家族第二代丘普任职医学训科时的业绩和其在家族医学传承方面的贡献,介绍了第四代名宦丘海所撰三部医学著作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版本流传情况,评述第五代太学生丘敦之遗著《医史》的体例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作者:余泱川;尹明章;于挽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四逆汤是《伤寒论》少阴病篇的主方,其主要功用为回阳救逆治疗寒厥证,这是目前中医界的主流观点.笔者通过学习火神派医家郑钦安思想,认为对该方的运用要注意阴寒内踞、隔阳于外而产生的虚阳浮火病机,不必非到纯阴无阳才可使用,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均可使用;对于该病机的辨识笔者重视脉象的诊察,提出“沉取不过尺”“撞关散”等辨识要点;在用药上,笔者通过实践以制附片30 9、干姜40 9、炙甘草50 9验之临床,多有良效.通过列举临床应用四逆汤治疗内寒隔拒所致虚阳证验案两则,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对四逆汤脉证体系的讨论.
作者:庄灿;李红;孙云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舌色”为中医舌诊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舌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明晰“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认为“舌色”一词从字面上看,从元代至今尚无明显变化,但从术语内涵上看经历了舌苔色、舌质色混称和明确区分的过程,至近现代“舌色”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而专指舌质颜色.
作者:杜松;刘寨华;于峥;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前,中医英语语料库已成为中医英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开发不仅为中医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口语语料资源,也为中医英语外向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与研究平台.本文指出构建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口语语料库的构建步骤从语料库的整体设计、语料的采集与整理、语料的转写与标注以及语料的检索与应用等方面探讨了自建小型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具体方法,并提出将其应用于中医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路.
作者:杜雪琴;窦川川;晏丽;龚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作者: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麻黄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发汗名方,方中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的基本配伍,多数医家及中医《方剂学》教材中通行的观点认为桂枝的配伍意在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麻黄被誉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要药,既然麻黄有如此之强的发汗作用,为什么还要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作用呢?参考《伤寒论》使用麻黄发汗时强调不可太过的禁训,又“汗为心之液”、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源泉,发汗太过则有损伤心阳之虞,而桂枝有温振心阳的作用,且《伤寒论》中每多运用桂枝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如心悸、脉结代、自汗、奔豚等病证.因此,麻黄汤中桂枝的配伍并非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而是振奋心阳以制约麻黄峻猛发汗而伤心阳之弊.
作者:邵家东;陈萌;都广伍;都广礼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