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晓绒;郭红莉;马永琦
目的:对《伤寒论》柴胡类方辨治癌性发热进行探析.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积极治疗癌性发热,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析癌性发热的特点、中医病因病机及《伤寒论》柴胡类方治疗癌性发热的中医理论依据.结果:柴胡、黄芩药对是柴胡类方的核心药物,在柴胡类方中起和解少阳的主导作用,柴胡类方具有和解少阳、宣迭枢机、调畅气血等功效.结论:应用柴胡类方辩治癌性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伤寒论》柴胡类方在癌性发热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阳国彬;刘松林;梅国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李伟伟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根据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稚阴稚阳、纯阳的特点和小儿咳嗽病因主要感受寒邪,致风寒外束、肺脾失调、气逆于上,自拟宣白散疗效颇佳.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杏仁、炙甘草、橘红、法半夏、茯苓、细辛、射干、南山楂、炒麦芽、山药,主要治疗小儿咳嗽外感风寒夹痰证,适用病证为风寒咳嗽、脾虚痰浊、鼻窍不通、咽红咽痒等.本文主要介绍宣白散的组方思路及临床应用,为小儿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雍亚云;李伟伟;林兴旺;王妃;陆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五经穴”是小儿推拿临床与研究常用的穴位之一,因其与脏腑关系密切,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但是古今医家对于其定位、补泻操作、功效主治等方面看法不一.故通过对古代小儿推拿经典著作及现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的归纳整理,力图从客观还原其思想背景的基础上,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学说为理论指导,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多角度探讨“五经穴”的“本态”,为今后正确选用该穴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及科研.
作者:桑佳佳;吴云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医文化是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上的综合体现,医案医话记录了医生的诊疗过程,体现了医生的诊疗思维和人文情怀.现从文化视角品读几则医案医话,发掘其蕴含的行文韵律和畅之美、医患和谐仁爱之美、辨证独具匠心之美、处方精致衡变之美,旨在引导医学生领略医家深邃的医学智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求真、崇善、尚美的志趣,从而提升理论和临床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作者:孙悦;王河宝;方华珍;郑绍勇;胡素敏;丁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作者: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桃仁膝康丸作为医院制剂应用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经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故探讨桃仁膝康丸的组方特点,为更明确地了解桃仁膝康丸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对方中14味药进行功效分析.结果:桃仁膝康丸组方合理精当,选药简约质朴,为融合“温”“消”“补”为一体的中药复方,该复方在用药功效上突出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的功效,活血化瘀贯彻始终.结论:桃仁膝康丸体现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中医治疗原则,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罗石任;郭艳幸;张虹;魏立伟;刘培建;孟璐;刘晓红;秦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寻合理的补母泻子纳支法.方法:基于高武和现行纳支法临床运用的实际矛盾,从时间治疗学基本原理分析其内在矛盾的根原;结合临床认识,从补泻时机、时间性原则等方面探讨克服诸种纳支法矛盾和提高疗效的合理纳支开穴法.结果:泻初补正纳支法均在流注时辰内开穴,解决了诸种纳支法补泻的内在冲突,完整、高效地实现了高武“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纳支法的本意,更好地实现了调和阴阳的方法.结论:泻初补正纳支法是合理的纳支法.
作者:罗本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劫胃水法”是叶天士用以治疗寒湿伤脾阳所致诸证的独特方法,此法是以理中汤为基础,用刚燥之药直劫胃肠之湿,是叶氏胃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法与滋养胃阴法相对应,用以治疗胃阴或虚或实两方面.胃阴之虚则用养胃阴之法,胃阴之实则用劫胃水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叶氏胃阴学说中的两大基本方法,主要治疗寒湿下血及其他因寒湿聚于胃肠所造成的症状.此方法代表了叶氏脾胃学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在中医理论及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
作者:王俊杰;魏凯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蔡连香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全国第二批、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女性不孕不育及妇科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宫腔黏连可致女性不孕,治疗棘手.目前宫腔镜下宫腔黏连分离术是标准治疗方式,然而如何预防术后再黏连及促进内膜再生修复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故其针对宫腔黏连的病因和病机,以化瘀通络、扶正祛邪为治则分阶段施治,疗效显著.
作者:朱馥丽;关煜;辛雪艳;蔡连香;黄欲晓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藏药如意珍宝丸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偏头痛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统计分析藏药如意珍宝丸对脑电功率谱百分比数值的影响,并得出与正天丸药效性差异频段波.结果: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明确抑制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引起的δ频段百分比下降,α1、α2、θ、β频段百分比升高等病理性脑电图变化,于偏头痛发作期表现出较好的镇痛作用.结论: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显著性改变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异常频段波,其中较阳性药而言,藏药如意珍宝丸高、低剂量均对θ频段波的减弱性较为敏感,可以考虑其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较正天丸全面,止痛作用较为明显.
作者:罗亚敏;刘振权;任小巧;宋慧荣;仁青加;陶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母体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是决定胚胎顺利着床的关键因素.全国名老中医李祥云教授认为“肾虚瘀阻”是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之根本,肾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瘀滞内生,日久则脏腑功能失司又加重肾虚;治疗以“补肾祛瘀”为基本原则,用活血祛瘀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供,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同时根据“肾虚”和“瘀阻”的侧重并兼顾月经周期微调用药,进一步提高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李雪莲;李祥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龚雁;廖燕红;郭晓红;陈安颖;陈侃;倪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ADPRT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40只,体质量(20±2)g,自由饲养3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并用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分别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施以针刺、艾灸治疗,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5d,于第6天取各组小鼠双侧股骨,用ELISA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升高,表明针刺和艾灸能够显著上调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表达含量,提高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减轻骨髓抑制.结论:通过针刺、艾灸促进骨髓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是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
作者:于冬冬;牛云云;路玫;付雪鸽;滕迎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基于数据支持度和相似度挖掘《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的使用并初步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将卷一至卷八治病方所使用的药物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将其定义为规则,标准化处理后计算规则的频次和频率得到数据的支持度,继以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完成数据相似度计算.结果:《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4类治病方174首药方3首汤解和3种治法,用药共计174味合995频次;支持度高的药物为白芍,次之甘草,再者山药;相似度由高到低居前4位的药对依次为乳香-没药、龙骨-牡蛎、牡蛎-乳香和乳香-龙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初步发现张锡纯的用药使用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并期望张锡纯喜用的白芍在临床能得到重视.
作者:穆超超;赵志恒;崔俊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方法:电子检索CNKI、CBM、WanFangData、VIP,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利用Access2010软件、Clementine 14.0软件、Stata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使用频率高的前4位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胃经、膀胱经及任脉上的腧穴应用多并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高的为足三里·内关-中脘,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12组核心穴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总结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选穴规律和核心穴对,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王坤;唐纯志;田小婷;赖新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其对出血灶周围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脑出血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24只,另取24只SD大鼠建模期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建模后腹腔注射8 mL/(kg·d)黄芪注射液,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干预1周,比较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出血灶周围炎性病变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干预1~7d,模型组及实验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干预3、7d实验组低于模型组;干预1~7d模型组及实验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升高,TNF-α阳性细胞数量逐渐降低,且干预2、3、7d实验组IL-10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模型组,干预1、2、3、7d实验组TNF-α阳性细胞数量低于模型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调节其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炎性因子IL-10及TNF-α表达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梁赋;胡少敏;黄达;王兴文;吴飞燕;冯清春;吴碧莹;彭美娟;黄宏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傅青主女科》调经方药的用药特点、归经趋向、对内分泌轴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深入进行文献研究,建立调经方药数据库,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研究发现,傅氏调经方药药性平和,以补益药为主,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月经病的治疗大法;方药归经不同,对内分泌轴具有不同选择性调节,主要有降低T,增高E2、P,促排卵以及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等作用.结论:傅氏调经方药通过调理肝脾肾功能,起到对内分泌轴的调节作用,并对女性内分泌轴调节有一定的选择性.
作者:韩云鹏;武密山;李渡华;杜惠兰;郝瑞森;侯芳洁;邢志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舌色”为中医舌诊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舌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明晰“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认为“舌色”一词从字面上看,从元代至今尚无明显变化,但从术语内涵上看经历了舌苔色、舌质色混称和明确区分的过程,至近现代“舌色”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而专指舌质颜色.
作者:杜松;刘寨华;于峥;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五运之气变化与人体病理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五郁郁甚治则.“五郁”概念的提出言简意深,历来各家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本文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结合运气学特有的时位特点,探讨“五郁”治则的内涵及应用要点,拟揭示“五郁之发”的预防及“五郁之证”的治疗意义,以更好地诠释“五郁”之治“防”“治”结合的双重指导意义.
作者:魏景景;张立平;赵凯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麻黄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发汗名方,方中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的基本配伍,多数医家及中医《方剂学》教材中通行的观点认为桂枝的配伍意在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麻黄被誉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要药,既然麻黄有如此之强的发汗作用,为什么还要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作用呢?参考《伤寒论》使用麻黄发汗时强调不可太过的禁训,又“汗为心之液”、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源泉,发汗太过则有损伤心阳之虞,而桂枝有温振心阳的作用,且《伤寒论》中每多运用桂枝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如心悸、脉结代、自汗、奔豚等病证.因此,麻黄汤中桂枝的配伍并非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而是振奋心阳以制约麻黄峻猛发汗而伤心阳之弊.
作者:邵家东;陈萌;都广伍;都广礼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