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冬;牛云云;路玫;付雪鸽;滕迎春
目的:使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乌体林斯治疗慢性持续期OVA哮喘大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卵蛋白(OVA)致敏并连续激发制作哮喘Wistar大鼠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哮喘组、贴注组、布地奈德雾化组、联合组5组,治疗1个月后ELISA法测定血清中lgE,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组织中IL-4、IL-5、ET-1,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NF-κB表达,并分析NF-κB的IOD值.结果:模型组血清lgE,肺组织IL-4、IL-5、ET-1水平,肺组织NF-κB/p65活化情况、IOD值均高于正常组,各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较2单独治疗组降低明显.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可能通过两方面作用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抑制下游细胞因子IL-4、IL-5的活性来抑制哮喘炎症的发生,降低ET-1的产生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梁志娟;耿立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治未病”是中国古老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对健康的认识关注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治未病”不仅要关注后天疾病的预防,也应注重先天的养护.孕前保健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先天方面的体现,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优生咨询、孕前检查、健康教育、孕前干预的模式结合中医体检、体质辨识、针灸膏摩、调体方药等技术对孕前女性进行疾病防护和健康调理,能减少子代“出生病”和“终生病”及母代“妊娠病”和“产后病”的发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作者:田梦菲;陈涤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前,中医英语语料库已成为中医英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开发不仅为中医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口语语料资源,也为中医英语外向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与研究平台.本文指出构建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口语语料库的构建步骤从语料库的整体设计、语料的采集与整理、语料的转写与标注以及语料的检索与应用等方面探讨了自建小型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具体方法,并提出将其应用于中医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路.
作者:杜雪琴;窦川川;晏丽;龚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风湿宁胶囊(FSN)治疗RA的关键基因.方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低、中、高及FSN-复合低、中、高、Tofacitinib、塞隆风湿组各12只,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FSN每日1次28 d,通过关节肿胀度、关节病理、相关炎性细胞水平观察FSN治疗效果;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分析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高剂量、FSN-复合高剂量5组大鼠,对差异基因进行GO、KEGG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关节红肿减轻、关节病理特征改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共检测9070个新转录本,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免疫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遗传信息进程、人类疾病等,复合模型与其给药组、CIA与复合模型组、CIA与其给药组差异基因分别上调54、1和65个以及下调30、2和0个.结论:FSN胶囊可明显改善CIA大鼠相关生理指标及关节病理特征,YB-1可能为FSN胶囊治疗RA的关键蛋白之一.
作者:王一婕;王永辉;刘佳维;周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定量分析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ancerLi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4月30日,纳入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GRADE方法对各结局指标包含的证据体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5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比较,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可提高完全缓解率(OR =2.05,95% CI:1.04-4.03,P=0.04),降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OR =0.44,95% CI:0.21-0.94,P=0.03),二者在感染发生率(OR =0.72,95% CI:0.19-2.82,P=0.64)和全因病死率(OR =0.24,95% CI:0.01-6.19,P=0.3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方面优于单纯化疗.
作者:刘春霞;姚小健;赵龙;田金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舌色”为中医舌诊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舌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明晰“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认为“舌色”一词从字面上看,从元代至今尚无明显变化,但从术语内涵上看经历了舌苔色、舌质色混称和明确区分的过程,至近现代“舌色”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而专指舌质颜色.
作者:杜松;刘寨华;于峥;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龚雁;廖燕红;郭晓红;陈安颖;陈侃;倪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琼山丘氏是明代海南的名门望族.该家族入琼之初,族人多有医学事迹或医学著作见诸史志,医学传承绵延四代.本文以丘普、丘濬、丘敦为代表人物,以正史、地方志、医籍等文献中的记载为史料来源,初步考证该家族第二代丘普任职医学训科时的业绩和其在家族医学传承方面的贡献,介绍了第四代名宦丘海所撰三部医学著作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版本流传情况,评述第五代太学生丘敦之遗著《医史》的体例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作者:余泱川;尹明章;于挽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刘尚义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运用风药独具特色.本文主要从风的特性、风邪的特性、风药的作用机理和适应证进行论述.风为气也,无孔不入,无处不到,风胜则动,致病万千,病状不一,有“百病生于风”之说.风药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同气相求、顺势利导、生克承制、顺承逆转等4个方面.其适应证根据风与风邪的特性、人体结构和精神情志、生理和病理物质、疾病分科、发病新久等不同角度而各不相同,概及形、神、质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有“风药疗百疾”之功.
作者:吴曦;叶瑜;冯全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灸法用于“治未病”历史由来已久,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批判-总结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发灸法保健,到唐代明确提出,宋元时期是其主要发展时期,其发展既包括理论的深入也包括治法的完善.可以说宋元时期是灸法“治未病”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到了明代,由于灸法“治未病”的滥用开始出现质疑,并在质疑中总结.在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资料分散不易研究.本文按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对灸法“治未病”的几部重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
作者:周培娟;王乐;王爱成;宋佳杉;杨清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联合水飞蓟宾胶囊对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名,试验组使用水飞蓟宾胶囊联合黄连解毒汤治疗,对照组单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检测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肝静脉超声频谱图、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以及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组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血脂和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比较在血脂和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方面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组内比较试验组内毒素、IL-1、TNF-α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照组内毒素、IL-1、IL-6和TNF-α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毒素、IL-1和TNF-α方面改善更为显著.结论:黄连解毒汤在调节血脂、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以及降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刘颖;韩宪忠;徐美玲;何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医文化是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上的综合体现,医案医话记录了医生的诊疗过程,体现了医生的诊疗思维和人文情怀.现从文化视角品读几则医案医话,发掘其蕴含的行文韵律和畅之美、医患和谐仁爱之美、辨证独具匠心之美、处方精致衡变之美,旨在引导医学生领略医家深邃的医学智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求真、崇善、尚美的志趣,从而提升理论和临床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作者:孙悦;王河宝;方华珍;郑绍勇;胡素敏;丁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ADPRT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40只,体质量(20±2)g,自由饲养3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并用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分别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施以针刺、艾灸治疗,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5d,于第6天取各组小鼠双侧股骨,用ELISA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升高,表明针刺和艾灸能够显著上调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表达含量,提高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减轻骨髓抑制.结论:通过针刺、艾灸促进骨髓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是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
作者:于冬冬;牛云云;路玫;付雪鸽;滕迎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一般情况与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从全国7家临床研究中心共入组受试者83倒,脱失6例,终纳入受试者77例,其中冠心痛痰瘀互结证患者38例,气阴两虚证患者39例.采用多中心、小样本、精细化的临床研究方法,调查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并做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冠心痛痰瘀互结证患者一般情况与生化指标作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痛痰瘀互结证患者肥胖程度、职业、血压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病程、合并疾病、合并用药与凝血功能、脂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结论:痰瘀互结证患者在上述一般情况与炎症因子、脂代谢相关因子、凝血功能方面存在一定联系,应注重指标问的交互影响与变化,对于临床中医证候的诊断尤其是冠心病指征的辨识及患者病情改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王朔;蔡雪朦;邓兵;毛美娇;杜廷海;李彬;杨宝平;于研;张虹;张世姝;毛静远;王贤良;徐强;张蕾;宋光明;田莉;边育红;王丽;闫丹丹;高杉;李琳;高树明;潘晔;胡镜清;徐一兰;于春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作者:洪靖;张佳乐;刘永尚;王鹏;姜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基于数据支持度和相似度挖掘《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的使用并初步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将卷一至卷八治病方所使用的药物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将其定义为规则,标准化处理后计算规则的频次和频率得到数据的支持度,继以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完成数据相似度计算.结果:《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4类治病方174首药方3首汤解和3种治法,用药共计174味合995频次;支持度高的药物为白芍,次之甘草,再者山药;相似度由高到低居前4位的药对依次为乳香-没药、龙骨-牡蛎、牡蛎-乳香和乳香-龙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初步发现张锡纯的用药使用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并期望张锡纯喜用的白芍在临床能得到重视.
作者:穆超超;赵志恒;崔俊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作者: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角药是3味中药的恰当组合,是对药的拓展,中医方剂基础,使各具性能的药味组成一个效增毒减之有机整体,增强疗效.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多重功效,为妇科常用中药,有“妇科圣药”之称.临证中当归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及除湿化痰等诸药共成角药,用于妇科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病、不孕等疾病,临床疗效卓著.本文通过对当归角药临证应用的整理总结及探讨,以期有助于妇科诸病之治疗.
作者:巨晓绒;郭红莉;马永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教材作为现代中医理论的共识性文献,代表了现代中医理论的特点.为探讨现代中诊理论辩证体系的变迁,本文搜集整理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1~9版教材,主要以各版教材的理论框架、理论表述内容、概念的变化为研究内容,比较其变化并对其进行提炼、梳理出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化特点,同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与比较发现,脏腑辨证成为现代中医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现代中医辨证体系逐渐“实体化”趋向及临床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医辨证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王慧如;刘哲;王维广;梁艳;翟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中医博大精深的“模糊”思维,中医典籍中普遍存在的模糊语正是中医“模糊”思维的外在表现.本文以李照国版《黄帝内经》英译本中模糊语为研究对象,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从中医一词多义的模糊性、中医语言隐喻的模糊性、中医委婉语的模糊性以及中医虚指数词的模糊性4个方面,分析在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应与之相对应的翻译生态环境,并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目标语世界中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乃至多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为中医模糊语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谭重一;姚欣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