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蔡雪朦;邓兵;毛美娇;杜廷海;李彬;杨宝平;于研;张虹;张世姝;毛静远;王贤良;徐强;张蕾;宋光明;田莉;边育红;王丽;闫丹丹;高杉;李琳;高树明;潘晔;胡镜清;徐一兰;于春泉
中医文化是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上的综合体现,医案医话记录了医生的诊疗过程,体现了医生的诊疗思维和人文情怀.现从文化视角品读几则医案医话,发掘其蕴含的行文韵律和畅之美、医患和谐仁爱之美、辨证独具匠心之美、处方精致衡变之美,旨在引导医学生领略医家深邃的医学智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求真、崇善、尚美的志趣,从而提升理论和临床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作者:孙悦;王河宝;方华珍;郑绍勇;胡素敏;丁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从“痰瘀”论治对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单盲法(对受试者设盲)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前及治疗2周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测定血清CRP、Hcy.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患者血清CRP和Hcy水平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小陷胸汤能协助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及患者血清CRP和Hcy水平.
作者:徐鸿婕;曾江琴;谢谢;吕琨;杨倩;江波;从泽伟;孙勤国;郭乃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新活络效灵丹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面积及对Cav-1、SR-BI表达的影响,探讨新活络效灵丹抗早期AS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AS模型,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西药组、模型组、新活络效灵丹组,另将10只C57BL/6J小鼠设为空白组,连续给药13周后测量计算各组斑块面积及斑块/管腔面积比值(PA/ALA),检测各组主动脉Cav-1 mRNA、SR-BI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PA/ALA显著降低;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斑块面积、PA/ALA均有显著改变;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av-1 mRNA、SR-BI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西药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中药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中西药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活络效灵丹具有预防AS斑块形成的作用,是提高AS小鼠主动脉组织Cav-1 mRNA、SR-BI mRNA表达机制之一.
作者:耿涛;房玉涛;张云;刘桂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通过梳理中国13~17世纪气候特点,以对比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旨在研究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并对当前气候环境下的疾病辨治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伤寒与温病学派、寒凉与温补学派的转换和当时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相吻合.温补学派发展期间,气候处于冰间期向冰川期转化的过程中,气温的降低与温补学派重视阳气、顾护先天之火、善用温药等特征不谋而合,说明气候因素与温补学派辨治思路以及用药特征理论的形成有相关性,初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因素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演进关系.
作者:李然;焦强;王燕平;梁秋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龚雁;廖燕红;郭晓红;陈安颖;陈侃;倪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使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乌体林斯治疗慢性持续期OVA哮喘大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卵蛋白(OVA)致敏并连续激发制作哮喘Wistar大鼠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哮喘组、贴注组、布地奈德雾化组、联合组5组,治疗1个月后ELISA法测定血清中lgE,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组织中IL-4、IL-5、ET-1,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NF-κB表达,并分析NF-κB的IOD值.结果:模型组血清lgE,肺组织IL-4、IL-5、ET-1水平,肺组织NF-κB/p65活化情况、IOD值均高于正常组,各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较2单独治疗组降低明显.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可能通过两方面作用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抑制下游细胞因子IL-4、IL-5的活性来抑制哮喘炎症的发生,降低ET-1的产生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梁志娟;耿立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前,中医英语语料库已成为中医英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开发不仅为中医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口语语料资源,也为中医英语外向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与研究平台.本文指出构建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口语语料库的构建步骤从语料库的整体设计、语料的采集与整理、语料的转写与标注以及语料的检索与应用等方面探讨了自建小型中医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具体方法,并提出将其应用于中医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路.
作者:杜雪琴;窦川川;晏丽;龚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刘尚义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运用风药独具特色.本文主要从风的特性、风邪的特性、风药的作用机理和适应证进行论述.风为气也,无孔不入,无处不到,风胜则动,致病万千,病状不一,有“百病生于风”之说.风药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同气相求、顺势利导、生克承制、顺承逆转等4个方面.其适应证根据风与风邪的特性、人体结构和精神情志、生理和病理物质、疾病分科、发病新久等不同角度而各不相同,概及形、神、质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有“风药疗百疾”之功.
作者:吴曦;叶瑜;冯全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定量分析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ancerLi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4月30日,纳入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GRADE方法对各结局指标包含的证据体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5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比较,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可提高完全缓解率(OR =2.05,95% CI:1.04-4.03,P=0.04),降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OR =0.44,95% CI:0.21-0.94,P=0.03),二者在感染发生率(OR =0.72,95% CI:0.19-2.82,P=0.64)和全因病死率(OR =0.24,95% CI:0.01-6.19,P=0.3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方面优于单纯化疗.
作者:刘春霞;姚小健;赵龙;田金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作者: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收集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过文献筛选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RCT患者共108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推并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优于单纯针灸和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OR =5.45,95% CI(3.50,8.51),Z=7.48,P<0.00001];与单纯针刺比较,针灸联合推拿在改善基底动脉血流方面有优势[基底动脉血流速度:OR =4.11,95% CI (2.97,5.25),Z=7.07,P<0.00001].结论:证据表明,针推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优势,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存在发表偏倚等,研究证据强度不够,今后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做深入研究.
作者:王丽;韦丹;刘一然;李佳;余乐;黄伟;张艳佶;周仲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风湿宁胶囊(FSN)治疗RA的关键基因.方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低、中、高及FSN-复合低、中、高、Tofacitinib、塞隆风湿组各12只,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FSN每日1次28 d,通过关节肿胀度、关节病理、相关炎性细胞水平观察FSN治疗效果;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分析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高剂量、FSN-复合高剂量5组大鼠,对差异基因进行GO、KEGG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关节红肿减轻、关节病理特征改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共检测9070个新转录本,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免疫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遗传信息进程、人类疾病等,复合模型与其给药组、CIA与复合模型组、CIA与其给药组差异基因分别上调54、1和65个以及下调30、2和0个.结论:FSN胶囊可明显改善CIA大鼠相关生理指标及关节病理特征,YB-1可能为FSN胶囊治疗RA的关键蛋白之一.
作者:王一婕;王永辉;刘佳维;周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ADPRT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40只,体质量(20±2)g,自由饲养3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并用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分别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施以针刺、艾灸治疗,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5d,于第6天取各组小鼠双侧股骨,用ELISA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升高,表明针刺和艾灸能够显著上调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表达含量,提高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减轻骨髓抑制.结论:通过针刺、艾灸促进骨髓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是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
作者:于冬冬;牛云云;路玫;付雪鸽;滕迎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伤寒论》柴胡类方辨治癌性发热进行探析.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积极治疗癌性发热,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析癌性发热的特点、中医病因病机及《伤寒论》柴胡类方治疗癌性发热的中医理论依据.结果:柴胡、黄芩药对是柴胡类方的核心药物,在柴胡类方中起和解少阳的主导作用,柴胡类方具有和解少阳、宣迭枢机、调畅气血等功效.结论:应用柴胡类方辩治癌性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伤寒论》柴胡类方在癌性发热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阳国彬;刘松林;梅国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灸法用于“治未病”历史由来已久,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批判-总结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发灸法保健,到唐代明确提出,宋元时期是其主要发展时期,其发展既包括理论的深入也包括治法的完善.可以说宋元时期是灸法“治未病”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到了明代,由于灸法“治未病”的滥用开始出现质疑,并在质疑中总结.在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资料分散不易研究.本文按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对灸法“治未病”的几部重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
作者:周培娟;王乐;王爱成;宋佳杉;杨清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角药是3味中药的恰当组合,是对药的拓展,中医方剂基础,使各具性能的药味组成一个效增毒减之有机整体,增强疗效.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多重功效,为妇科常用中药,有“妇科圣药”之称.临证中当归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及除湿化痰等诸药共成角药,用于妇科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病、不孕等疾病,临床疗效卓著.本文通过对当归角药临证应用的整理总结及探讨,以期有助于妇科诸病之治疗.
作者:巨晓绒;郭红莉;马永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通过考证《素问·平人气象论》“少阳脉至,乍数乍疏”的文献,认为“少阳”是后天脾胃之气萌发之初,“乍数乍疏”是少阳时期脉律的生理性变异.区别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病理性脉律不齐,“少阳脉至”应具有从容和缓的特点.与病理性与西医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非常相似,年龄均多见30岁以下、常兼窦性心律过缓、均为生理性变异.据此推断《内经》中“少阳脉至,乍数乍疏”是有关平脉脉律生理性歇止的论述,可能也是中医对RSA的早描述.
作者:陈龙娇;李裕思;黎敬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寻合理的补母泻子纳支法.方法:基于高武和现行纳支法临床运用的实际矛盾,从时间治疗学基本原理分析其内在矛盾的根原;结合临床认识,从补泻时机、时间性原则等方面探讨克服诸种纳支法矛盾和提高疗效的合理纳支开穴法.结果:泻初补正纳支法均在流注时辰内开穴,解决了诸种纳支法补泻的内在冲突,完整、高效地实现了高武“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纳支法的本意,更好地实现了调和阴阳的方法.结论:泻初补正纳支法是合理的纳支法.
作者:罗本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作者:洪靖;张佳乐;刘永尚;王鹏;姜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中药对铅中毒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Ng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饮用双蒸水,造模组(32只)饮水中添加0.02%醋酸铅,60 d后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8只/组):中药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以3.0g·kg-·d-1、0.6g· kg-1·d-1灌胃中药)、阳性对照组(依地酸钠钙50 mg·kg-1· d-1肌注)及模型组,连续60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再检测血铅,WB和RT-PCR检测海马组织Ng、CaMKⅡ、PSD95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铅增高,各治疗组血铅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及高剂量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潜伏期降低;模型组Ng、CaMKⅡα、PSD95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高剂量组Ng、CaMKⅡα、PSD95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结论:健脾解毒中药可改善铅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大鼠脑海马组织Ng、CaMKⅡα表达有关.
作者:罗红;胡必成;王顺;钟新生;谭璐;马军;马威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