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景;张立平;赵凯维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作者: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风湿宁胶囊(FSN)治疗RA的关键基因.方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低、中、高及FSN-复合低、中、高、Tofacitinib、塞隆风湿组各12只,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FSN每日1次28 d,通过关节肿胀度、关节病理、相关炎性细胞水平观察FSN治疗效果;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分析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高剂量、FSN-复合高剂量5组大鼠,对差异基因进行GO、KEGG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关节红肿减轻、关节病理特征改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共检测9070个新转录本,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免疫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遗传信息进程、人类疾病等,复合模型与其给药组、CIA与复合模型组、CIA与其给药组差异基因分别上调54、1和65个以及下调30、2和0个.结论:FSN胶囊可明显改善CIA大鼠相关生理指标及关节病理特征,YB-1可能为FSN胶囊治疗RA的关键蛋白之一.
作者:王一婕;王永辉;刘佳维;周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教材作为现代中医理论的共识性文献,代表了现代中医理论的特点.为探讨现代中诊理论辩证体系的变迁,本文搜集整理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1~9版教材,主要以各版教材的理论框架、理论表述内容、概念的变化为研究内容,比较其变化并对其进行提炼、梳理出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化特点,同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与比较发现,脏腑辨证成为现代中医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现代中医辨证体系逐渐“实体化”趋向及临床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医辨证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王慧如;刘哲;王维广;梁艳;翟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作者:洪靖;张佳乐;刘永尚;王鹏;姜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通过文献整理将胃癌中医证型与基因、蛋白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当前研究中以下几种蛋白和基因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紧密,如MMP-9、TIMP-2、HER-2、RPL23、MDM2、Rb基因、Livin蛋白、VEGF、p53基因、CD151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辨证分型不统一、样本量少等.今后研究宜规范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大样本、多因素的研究,深入研究胃癌中医证型与基因、蛋白相关性.
作者:孙春霞;赵普辉;范焕芳;郭娜;李德辉;闫翠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灸法用于“治未病”历史由来已久,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批判-总结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发灸法保健,到唐代明确提出,宋元时期是其主要发展时期,其发展既包括理论的深入也包括治法的完善.可以说宋元时期是灸法“治未病”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到了明代,由于灸法“治未病”的滥用开始出现质疑,并在质疑中总结.在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资料分散不易研究.本文按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对灸法“治未病”的几部重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
作者:周培娟;王乐;王爱成;宋佳杉;杨清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琼山丘氏是明代海南的名门望族.该家族入琼之初,族人多有医学事迹或医学著作见诸史志,医学传承绵延四代.本文以丘普、丘濬、丘敦为代表人物,以正史、地方志、医籍等文献中的记载为史料来源,初步考证该家族第二代丘普任职医学训科时的业绩和其在家族医学传承方面的贡献,介绍了第四代名宦丘海所撰三部医学著作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版本流传情况,评述第五代太学生丘敦之遗著《医史》的体例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作者:余泱川;尹明章;于挽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其对出血灶周围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脑出血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24只,另取24只SD大鼠建模期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建模后腹腔注射8 mL/(kg·d)黄芪注射液,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干预1周,比较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出血灶周围炎性病变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干预1~7d,模型组及实验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干预3、7d实验组低于模型组;干预1~7d模型组及实验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升高,TNF-α阳性细胞数量逐渐降低,且干预2、3、7d实验组IL-10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模型组,干预1、2、3、7d实验组TNF-α阳性细胞数量低于模型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调节其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炎性因子IL-10及TNF-α表达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梁赋;胡少敏;黄达;王兴文;吴飞燕;冯清春;吴碧莹;彭美娟;黄宏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通过梳理中国13~17世纪气候特点,以对比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旨在研究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并对当前气候环境下的疾病辨治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伤寒与温病学派、寒凉与温补学派的转换和当时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相吻合.温补学派发展期间,气候处于冰间期向冰川期转化的过程中,气温的降低与温补学派重视阳气、顾护先天之火、善用温药等特征不谋而合,说明气候因素与温补学派辨治思路以及用药特征理论的形成有相关性,初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因素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演进关系.
作者:李然;焦强;王燕平;梁秋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桃仁膝康丸作为医院制剂应用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经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故探讨桃仁膝康丸的组方特点,为更明确地了解桃仁膝康丸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对方中14味药进行功效分析.结果:桃仁膝康丸组方合理精当,选药简约质朴,为融合“温”“消”“补”为一体的中药复方,该复方在用药功效上突出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的功效,活血化瘀贯彻始终.结论:桃仁膝康丸体现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中医治疗原则,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罗石任;郭艳幸;张虹;魏立伟;刘培建;孟璐;刘晓红;秦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伤寒论》柴胡类方辨治癌性发热进行探析.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积极治疗癌性发热,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析癌性发热的特点、中医病因病机及《伤寒论》柴胡类方治疗癌性发热的中医理论依据.结果:柴胡、黄芩药对是柴胡类方的核心药物,在柴胡类方中起和解少阳的主导作用,柴胡类方具有和解少阳、宣迭枢机、调畅气血等功效.结论:应用柴胡类方辩治癌性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伤寒论》柴胡类方在癌性发热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阳国彬;刘松林;梅国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戟天健脑方对轻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认知能力及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轻度VD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给予戟天健脑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口服,2组均观察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测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daily living,ADL),并对患者血清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hransferase,CHAT)进行检测.结果:2组治疗后MMSE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ADL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认知能力总有效率82.5%,对照组6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80.0%,对照组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血清Ach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2组血清AchE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血清Ch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结论:戟天健脑方能够有效改善轻度VD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提高轻度VD患者Ach及ChAT活性,同时降低AchE活性.
作者:郭明冬;李秋艳;韦云;李小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从“痰瘀”论治对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单盲法(对受试者设盲)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前及治疗2周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测定血清CRP、Hcy.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患者血清CRP和Hcy水平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小陷胸汤能协助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及患者血清CRP和Hcy水平.
作者:徐鸿婕;曾江琴;谢谢;吕琨;杨倩;江波;从泽伟;孙勤国;郭乃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寻合理的补母泻子纳支法.方法:基于高武和现行纳支法临床运用的实际矛盾,从时间治疗学基本原理分析其内在矛盾的根原;结合临床认识,从补泻时机、时间性原则等方面探讨克服诸种纳支法矛盾和提高疗效的合理纳支开穴法.结果:泻初补正纳支法均在流注时辰内开穴,解决了诸种纳支法补泻的内在冲突,完整、高效地实现了高武“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纳支法的本意,更好地实现了调和阴阳的方法.结论:泻初补正纳支法是合理的纳支法.
作者:罗本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龚雁;廖燕红;郭晓红;陈安颖;陈侃;倪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纤维化可发生于多种器官,引起器官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实质细胞减少,持续进展可导致器官结构破坏、功能减退乃至器官衰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其形成机制是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与中医“湿热”“疫毒”“痰瘀”直接相关,且多因正虚邪盛、邪正交争、蕴结于脏腑经络不畅,癥瘕形成密切相关.清代医家叶天士曾提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揭示了疾病由浅入深、由气及血的演变规律,微型癥瘕是络病理论与癥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病机为正气亏虚、毒阻血脉、气虚血滞、久病入络而渐成微型癥瘕.笔者就微型癥瘕与器官纤维化的关系作以阐述,以探讨癥瘕、器官纤维化的病机诊治.
作者:许胜杰;潘志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蔡连香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全国第二批、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女性不孕不育及妇科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宫腔黏连可致女性不孕,治疗棘手.目前宫腔镜下宫腔黏连分离术是标准治疗方式,然而如何预防术后再黏连及促进内膜再生修复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故其针对宫腔黏连的病因和病机,以化瘀通络、扶正祛邪为治则分阶段施治,疗效显著.
作者:朱馥丽;关煜;辛雪艳;蔡连香;黄欲晓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收集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过文献筛选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RCT患者共108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推并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优于单纯针灸和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OR =5.45,95% CI(3.50,8.51),Z=7.48,P<0.00001];与单纯针刺比较,针灸联合推拿在改善基底动脉血流方面有优势[基底动脉血流速度:OR =4.11,95% CI (2.97,5.25),Z=7.07,P<0.00001].结论:证据表明,针推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优势,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存在发表偏倚等,研究证据强度不够,今后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做深入研究.
作者:王丽;韦丹;刘一然;李佳;余乐;黄伟;张艳佶;周仲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藏药如意珍宝丸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偏头痛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统计分析藏药如意珍宝丸对脑电功率谱百分比数值的影响,并得出与正天丸药效性差异频段波.结果: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明确抑制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引起的δ频段百分比下降,α1、α2、θ、β频段百分比升高等病理性脑电图变化,于偏头痛发作期表现出较好的镇痛作用.结论:藏药如意珍宝丸可显著性改变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异常频段波,其中较阳性药而言,藏药如意珍宝丸高、低剂量均对θ频段波的减弱性较为敏感,可以考虑其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较正天丸全面,止痛作用较为明显.
作者:罗亚敏;刘振权;任小巧;宋慧荣;仁青加;陶晓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通过考证《素问·平人气象论》“少阳脉至,乍数乍疏”的文献,认为“少阳”是后天脾胃之气萌发之初,“乍数乍疏”是少阳时期脉律的生理性变异.区别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病理性脉律不齐,“少阳脉至”应具有从容和缓的特点.与病理性与西医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非常相似,年龄均多见30岁以下、常兼窦性心律过缓、均为生理性变异.据此推断《内经》中“少阳脉至,乍数乍疏”是有关平脉脉律生理性歇止的论述,可能也是中医对RSA的早描述.
作者:陈龙娇;李裕思;黎敬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