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傅氏调经方药归经与女性内分泌轴相关性研究

韩云鹏;武密山;李渡华;杜惠兰;郝瑞森;侯芳洁;邢志峰

关键词:《傅青主女科》, 调经方药, 归经, 内分泌
摘要:目的:对《傅青主女科》调经方药的用药特点、归经趋向、对内分泌轴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深入进行文献研究,建立调经方药数据库,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研究发现,傅氏调经方药药性平和,以补益药为主,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月经病的治疗大法;方药归经不同,对内分泌轴具有不同选择性调节,主要有降低T,增高E2、P,促排卵以及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等作用.结论:傅氏调经方药通过调理肝脾肾功能,起到对内分泌轴的调节作用,并对女性内分泌轴调节有一定的选择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戟天健脑方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戟天健脑方对轻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认知能力及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轻度VD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给予戟天健脑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口服,2组均观察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测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daily living,ADL),并对患者血清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hransferase,CHAT)进行检测.结果:2组治疗后MMSE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ADL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认知能力总有效率82.5%,对照组6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80.0%,对照组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血清Ach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2组血清AchE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血清Ch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结论:戟天健脑方能够有效改善轻度VD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提高轻度VD患者Ach及ChAT活性,同时降低AchE活性.

    作者:郭明冬;李秋艳;韦云;李小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麻黄汤中桂枝的配伍意义解析

    麻黄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发汗名方,方中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的基本配伍,多数医家及中医《方剂学》教材中通行的观点认为桂枝的配伍意在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麻黄被誉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要药,既然麻黄有如此之强的发汗作用,为什么还要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作用呢?参考《伤寒论》使用麻黄发汗时强调不可太过的禁训,又“汗为心之液”、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源泉,发汗太过则有损伤心阳之虞,而桂枝有温振心阳的作用,且《伤寒论》中每多运用桂枝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如心悸、脉结代、自汗、奔豚等病证.因此,麻黄汤中桂枝的配伍并非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而是振奋心阳以制约麻黄峻猛发汗而伤心阳之弊.

    作者:邵家东;陈萌;都广伍;都广礼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

    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中医博大精深的“模糊”思维,中医典籍中普遍存在的模糊语正是中医“模糊”思维的外在表现.本文以李照国版《黄帝内经》英译本中模糊语为研究对象,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从中医一词多义的模糊性、中医语言隐喻的模糊性、中医委婉语的模糊性以及中医虚指数词的模糊性4个方面,分析在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应与之相对应的翻译生态环境,并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目标语世界中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乃至多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为中医模糊语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谭重一;姚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选穴规律分析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方法:电子检索CNKI、CBM、WanFangData、VIP,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利用Access2010软件、Clementine 14.0软件、Stata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使用频率高的前4位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胃经、膀胱经及任脉上的腧穴应用多并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高的为足三里·内关-中脘,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12组核心穴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总结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选穴规律和核心穴对,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王坤;唐纯志;田小婷;赖新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龚雁;廖燕红;郭晓红;陈安颖;陈侃;倪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针灸对CTX小鼠骨髓细胞DNA修复基因XRCC1和ADPRT的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ADPRT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40只,体质量(20±2)g,自由饲养3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并用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分别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施以针刺、艾灸治疗,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5d,于第6天取各组小鼠双侧股骨,用ELISA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升高,表明针刺和艾灸能够显著上调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表达含量,提高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减轻骨髓抑制.结论:通过针刺、艾灸促进骨髓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是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

    作者:于冬冬;牛云云;路玫;付雪鸽;滕迎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宣白散的组方思路及临床应用

    李伟伟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根据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稚阴稚阳、纯阳的特点和小儿咳嗽病因主要感受寒邪,致风寒外束、肺脾失调、气逆于上,自拟宣白散疗效颇佳.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杏仁、炙甘草、橘红、法半夏、茯苓、细辛、射干、南山楂、炒麦芽、山药,主要治疗小儿咳嗽外感风寒夹痰证,适用病证为风寒咳嗽、脾虚痰浊、鼻窍不通、咽红咽痒等.本文主要介绍宣白散的组方思路及临床应用,为小儿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雍亚云;李伟伟;林兴旺;王妃;陆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风湿宁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效果的转录组测序研究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风湿宁胶囊(FSN)治疗RA的关键基因.方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低、中、高及FSN-复合低、中、高、Tofacitinib、塞隆风湿组各12只,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FSN每日1次28 d,通过关节肿胀度、关节病理、相关炎性细胞水平观察FSN治疗效果;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分析正常、CIA、复合模型、FSN-CIA高剂量、FSN-复合高剂量5组大鼠,对差异基因进行GO、KEGG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关节红肿减轻、关节病理特征改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共检测9070个新转录本,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免疫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在遗传信息进程、人类疾病等,复合模型与其给药组、CIA与复合模型组、CIA与其给药组差异基因分别上调54、1和65个以及下调30、2和0个.结论:FSN胶囊可明显改善CIA大鼠相关生理指标及关节病理特征,YB-1可能为FSN胶囊治疗RA的关键蛋白之一.

    作者:王一婕;王永辉;刘佳维;周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伤寒论》柴胡类方辨治癌性发热探析

    目的:对《伤寒论》柴胡类方辨治癌性发热进行探析.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积极治疗癌性发热,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析癌性发热的特点、中医病因病机及《伤寒论》柴胡类方治疗癌性发热的中医理论依据.结果:柴胡、黄芩药对是柴胡类方的核心药物,在柴胡类方中起和解少阳的主导作用,柴胡类方具有和解少阳、宣迭枢机、调畅气血等功效.结论:应用柴胡类方辩治癌性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伤寒论》柴胡类方在癌性发热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阳国彬;刘松林;梅国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

    通过梳理中国13~17世纪气候特点,以对比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旨在研究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并对当前气候环境下的疾病辨治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伤寒与温病学派、寒凉与温补学派的转换和当时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相吻合.温补学派发展期间,气候处于冰间期向冰川期转化的过程中,气温的降低与温补学派重视阳气、顾护先天之火、善用温药等特征不谋而合,说明气候因素与温补学派辨治思路以及用药特征理论的形成有相关性,初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因素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演进关系.

    作者:李然;焦强;王燕平;梁秋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论中医“治未病”与孕前保健

    “治未病”是中国古老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对健康的认识关注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治未病”不仅要关注后天疾病的预防,也应注重先天的养护.孕前保健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先天方面的体现,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优生咨询、孕前检查、健康教育、孕前干预的模式结合中医体检、体质辨识、针灸膏摩、调体方药等技术对孕前女性进行疾病防护和健康调理,能减少子代“出生病”和“终生病”及母代“妊娠病”和“产后病”的发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作者:田梦菲;陈涤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明代海南丘氏家族医学事迹及著作考述

    琼山丘氏是明代海南的名门望族.该家族入琼之初,族人多有医学事迹或医学著作见诸史志,医学传承绵延四代.本文以丘普、丘濬、丘敦为代表人物,以正史、地方志、医籍等文献中的记载为史料来源,初步考证该家族第二代丘普任职医学训科时的业绩和其在家族医学传承方面的贡献,介绍了第四代名宦丘海所撰三部医学著作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版本流传情况,评述第五代太学生丘敦之遗著《医史》的体例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作者:余泱川;尹明章;于挽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李祥云补肾祛瘀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经验

    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母体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是决定胚胎顺利着床的关键因素.全国名老中医李祥云教授认为“肾虚瘀阻”是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之根本,肾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瘀滞内生,日久则脏腑功能失司又加重肾虚;治疗以“补肾祛瘀”为基本原则,用活血祛瘀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供,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同时根据“肾虚”和“瘀阻”的侧重并兼顾月经周期微调用药,进一步提高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李雪莲;李祥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傅氏调经方药归经与女性内分泌轴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傅青主女科》调经方药的用药特点、归经趋向、对内分泌轴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深入进行文献研究,建立调经方药数据库,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研究发现,傅氏调经方药药性平和,以补益药为主,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月经病的治疗大法;方药归经不同,对内分泌轴具有不同选择性调节,主要有降低T,增高E2、P,促排卵以及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等作用.结论:傅氏调经方药通过调理肝脾肾功能,起到对内分泌轴的调节作用,并对女性内分泌轴调节有一定的选择性.

    作者:韩云鹏;武密山;李渡华;杜惠兰;郝瑞森;侯芳洁;邢志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基于数据支持度和相似度挖掘《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的使用规律

    目的:基于数据支持度和相似度挖掘《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的使用并初步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将卷一至卷八治病方所使用的药物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将其定义为规则,标准化处理后计算规则的频次和频率得到数据的支持度,继以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完成数据相似度计算.结果:《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4类治病方174首药方3首汤解和3种治法,用药共计174味合995频次;支持度高的药物为白芍,次之甘草,再者山药;相似度由高到低居前4位的药对依次为乳香-没药、龙骨-牡蛎、牡蛎-乳香和乳香-龙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初步发现张锡纯的用药使用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并期望张锡纯喜用的白芍在临床能得到重视.

    作者:穆超超;赵志恒;崔俊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乌体林斯对OVA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影响

    目的:使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乌体林斯治疗慢性持续期OVA哮喘大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卵蛋白(OVA)致敏并连续激发制作哮喘Wistar大鼠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哮喘组、贴注组、布地奈德雾化组、联合组5组,治疗1个月后ELISA法测定血清中lgE,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组织中IL-4、IL-5、ET-1,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NF-κB表达,并分析NF-κB的IOD值.结果:模型组血清lgE,肺组织IL-4、IL-5、ET-1水平,肺组织NF-κB/p65活化情况、IOD值均高于正常组,各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较2单独治疗组降低明显.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可能通过两方面作用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抑制下游细胞因子IL-4、IL-5的活性来抑制哮喘炎症的发生,降低ET-1的产生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梁志娟;耿立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舌色”源流考

    “舌色”为中医舌诊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舌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明晰“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认为“舌色”一词从字面上看,从元代至今尚无明显变化,但从术语内涵上看经历了舌苔色、舌质色混称和明确区分的过程,至近现代“舌色”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而专指舌质颜色.

    作者:杜松;刘寨华;于峥;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郁”治则探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五运之气变化与人体病理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五郁郁甚治则.“五郁”概念的提出言简意深,历来各家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本文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结合运气学特有的时位特点,探讨“五郁”治则的内涵及应用要点,拟揭示“五郁之发”的预防及“五郁之证”的治疗意义,以更好地诠释“五郁”之治“防”“治”结合的双重指导意义.

    作者:魏景景;张立平;赵凯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出血灶周围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其对出血灶周围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脑出血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24只,另取24只SD大鼠建模期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建模后腹腔注射8 mL/(kg·d)黄芪注射液,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干预1周,比较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出血灶周围炎性病变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干预1~7d,模型组及实验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干预3、7d实验组低于模型组;干预1~7d模型组及实验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升高,TNF-α阳性细胞数量逐渐降低,且干预2、3、7d实验组IL-10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模型组,干预1、2、3、7d实验组TNF-α阳性细胞数量低于模型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调节其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炎性因子IL-10及TNF-α表达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梁赋;胡少敏;黄达;王兴文;吴飞燕;冯清春;吴碧莹;彭美娟;黄宏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迁

    教材作为现代中医理论的共识性文献,代表了现代中医理论的特点.为探讨现代中诊理论辩证体系的变迁,本文搜集整理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1~9版教材,主要以各版教材的理论框架、理论表述内容、概念的变化为研究内容,比较其变化并对其进行提炼、梳理出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化特点,同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与比较发现,脏腑辨证成为现代中医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现代中医辨证体系逐渐“实体化”趋向及临床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医辨证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王慧如;刘哲;王维广;梁艳;翟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