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姜泉;巩勋;吴振宇;唐晓颇;杨卉;焦娟
目的:探讨北京西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2013年10月至12月运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量化积分表,对5家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中医症状腰膝酸软占75.3%(225例),乏力占70.9%(212例),口干64.9%(194例)等;常见证型中气阴两虚证占39.5%(118例),阴阳两虚证占25.4%(76例),气虚证占11.7%(35例),肝胃郁热证11.0%(33例);常见夹证中夹瘀55.5%(166例),夹痰浊50.2%(150例),夹湿44.1%(132例).结论:1.以证测因,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病机的关键,而血瘀与痰浊是演变过程中的焦点;依证测法,益气养阴是其主要治法,并应根据疾病的证候演变过程,重视活血化瘀及祛痰化湿之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嘉良;魏军平;郑燕;李艳;李爱茹;李燕;沈琦;孟雪芬;杨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张秉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在明确传承学术思想概念的基础上,理清中药传承研究思路,分析金世元学术思想传承特色.传承是中药大家传授和弟子继承的有机组合;学术是中药学科学问、知识和实践中应用的技术、手段;思想是中药大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对专业学问、知识、技术、方法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金世元传承的是经过自身70余年从业经验打磨并反复思考形成的“学”与“术”.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承其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全面记录、整理金世元学术内容,提出解决其认可标本收集这一难点的方法:高目标是凝练、实践中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中医学术传承比较,总结金世元中药学术传承模式特点,一是补经典学习,传大家衣钵;二是传承实践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通过概念梳理、目标确定、模式特色凝练,总结对国医大师金世元学术传承研究体会、浅析特色,以期为研究中药专家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作者:罗容;王秀娟;刘长利;赵学敏;王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探讨身柱穴防病与治病的临床应用.身柱穴属于督脉穴,具有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临床可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喘、癫痫、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效专力宏,不仅对沉疴痼痰具有良好疗效,更被誉为“通治儿科百病”的要穴.灸身柱对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感冒等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功效.治疗时身柱穴多采用透刺、艾灸、放血、埋线等方法,疾病不同刺灸方法各异.身柱穴操作简便,效专力宏,既是小儿保健之要穴,又对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升降散是升清降浊的代表方,结合5则验案,探讨升降散在五官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火郁五官疾病的病因有外邪入侵、情志因素和体质;其发病因素有外邪入侵、过于保暖、过食温补食物、当令季节和居住地域改变等;其机理一是五官有位置在上、直接与天气相通的特殊性,六淫中风,火、暑、燥等阳邪尤以火性趋上,上者上之,首先易犯上部清窍,二是内脏火郁循经上炎;其辨证要点在于火郁五官疾病的主症伴见一系列火热症状;其治疗应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与其他方药配合,既突出该方升清降浊之特长,又顾及相合方药之妙用,则疗效更为理想.
作者:舒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补阴丸对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症大鼠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将88只雌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己烯雌酚组和大补阴丸高、中、低剂量组7组.采用摘除卵巢的方法制作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在灌胃给药3个月后,运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对大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进行形态计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补阴丸高、中剂量组TBV%显著增高,TRS%、TFS%、MAR、mAR显著降低.结论:大补阴丸对去卵巢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文来;刘梅洁;于峥;李艳;王少君;刘红;潘静华;王震;赵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神医普救方》是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四年(981~987年)贾黄中等奉诏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著作,也是宋政府刊刻的第一部官修方书著作.该书采取“分以部居,条其类例”的编撰体例,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代和宋代初年的医学知识,而且也保存了历代珍稀医学文献.现存《神医普救方》的内容主要为符禁门知识,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和其他道教著作.该书有雍熙四年刻本和元符二年刻本,先后被宋政府颁赐到诸路州县和高丽等地,受到宋朝皇帝、医学家、文人和外国使臣的重视.该书卷帙浩繁,加之未能列为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约在南宋末年散佚.
作者:韩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析中药配伍组分改善糖尿病兔大血管病变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四氧嘧啶静脉推注配合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诱导大兔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中药配伍组分(40%麦冬多糖,30%黄连生物碱,30%三七总皂苷)高、中、低剂量进行干预.结果:中药配伍组分能够有效降低FBG、GHB、GSP、AGEs、TC、TG、LDL-C、hs-CRP、IL-6、TNF-α、E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中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中药配伍组分能够降低血糖相关指标,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缓解炎症反应进展,从而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症状.
作者:相田园;高普;宋光熠;宋芊;靳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结合方法造模,并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进行药物反证评价模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黏度、红细胞凝集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升高,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干预后,各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特征相似,并佐以祛痰化瘀法治疗有效,证明该法成功复制了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作者:杨宇峰;曹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冠心痛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脏腑亏虚为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邪气侵袭心脏脉络为标.笔者跟随施小墨教授临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配伍用药,善用药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祛除病因,调和气血,从而解除病痛.
作者:李智;李思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贝牡莪消丸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血清IGF-1、TGF-β1的影响,探讨贝牡莪消丸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服用贝牡莪消丸)及优甲乐组(服用优甲乐),疗程共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大结节的大内径及血清IGF-1和TGF-p1水平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中药组甲状腺结节大内径比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优于优甲乐组.中药组血清IGF-1水平较优甲乐组明显降低,TGF-β1较优甲乐组明显升高.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优甲乐组TS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中药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贝牡莪消丸可明显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血清TGF-1,并明显提高TGF-β1水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IGF-1及TGF-B1的水平达到治疗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杜丽坤;李楠;马建;仲丽丽;马宝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威灵仙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可单用可入方,可内服可外用且功多效广,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及古医方书籍等资料,并结合名医用药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等资料,探索威灵仙中药功效理论.初步界定威灵仙功用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温中散寒、解毒抗癌、泻下通便、利胆排石、利湿退黄、涤痰化饮、止咳平喘、破血逐瘀、利水消肿、行气降逆,从而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赵敏;聂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证论精微》是清初名医马元仪所著的医论类著作,现仅存的民国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全书1卷,载医论33篇,撷取历家精华,结合其50余年临证经验求精启微,从病因脉证、治法方药等方面逐一阐释.《证论精微》重视病源病机的分析,理法有度、稳中求新,诊治闭结、咳嗽、腰痛、健忘等病证均有独到见解,对于当今中医临床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钟微;杨奕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中医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揭开中医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奥秘的关键,但目前对其的认识仍然有限.通过介绍复杂性状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提出将证候作为生命活动表现的复杂性状,运用复杂性状遗传学研究手段,特别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以解析证候个体化差异的分子遗传基础.除了进行人群的证候GWAS研究,还可利用遗传参照种群小鼠资源进行证候的分子及系统网络GWAS研究.故展望了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利用模式动物建构合适的中医病-证模型进行GWAS研究的广阔前景,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将在新的方向上推动中医基础研究的发展.
作者:陈刚;周欣;薛文达;吴颢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枢机,是调控疾病有序定向级联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黄帝内经》注重审识病机以及刘完素的病邪兼化等理论出发提出病机兼化之论,并以此解析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即阳微阴弦为冠心病病性总括,痰瘀相兼互结为冠心病基本病机并贯穿始终,早期“湿化”、活动期“热化”与后期“虚化”是冠心病主要病机变化.我们提出病机兼化论并应用于阐释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从病机层面理解疑难复杂疾病病证关系和把握其演变规律,在明确痰病基本矛盾的同时,兼顾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达到规范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分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相反相成作用,提出肝的疏泄作用具有疏通阻滞、祛除外邪的作用,其过程伴随着肾精的消耗,常表现为相火亢进.持久的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之疏泄乏源,可能出现肝气郁结.并结合疾病时高激素水平、应激反应及常见病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认识.
作者:刘启华;张钰琴;彭玲玲;凌江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其证候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及其治法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故对这些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探析.
作者:李壵;姜莉云;郑玉;吴文笛;董月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对IgA肾病病因病机、营卫学说理论及IgA肾病与营卫二气关系的梳理,归纳出营卫失调导致IgA肾病发病的机理及调和营卫法则治疗IgA肾病的理论依据,并从现代免疫学理论角度探讨营卫二气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以调和营卫法则确立的自拟方益气固本调免方治疗IgA肾病的可行性,从而提出营卫失调是IgA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关键,调和营卫是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IgA肾病现代免疫学发病机制认识的治疗法则.
作者:李雯雯;贾维;沈沛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庄子》以阴阳喻万物,以恬淡无为蓄养人生,故蕴含了天人合一、静以疗疾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医学语词的记载,如表示病之总名的“疾”“病”等,表示病名、病证的“龟手”“漂疽”“溲膏”等,表示病因病机的“阴阳不和”“内热”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医学发展的历史风貌.整理考释这些医学语词,对于深入开展先秦医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付慧艳;王明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华医典》内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依托java web技术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华医典》408部古代医籍相关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肺与大肠功能关系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文2126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肺与大肠表里关系中,频数所占比例较高的功能关系依次为经络络属、气机升降、津液相关、呼吸作用及糟粕传导作用.结论:根据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依据为经络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和津液相关功能是肺与大肠表里的功能基础,鼻和魄门是肺与大肠表里的解剖基础.
作者:孟庆岩;颜培正;相光鑫;尚怡冰;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