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容;王秀娟;刘长利;赵学敏;王燕平
目的:越鞠降糖方治疗中青年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方法:一般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40例,口服拜糖苹治疗,治疗组41例口服越鞠降糖方,共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疗效、中医临床症状及血糖、血脂、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中医症状、胰岛素敏感指数及甘油三酯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越鞠降糖方能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
作者:张海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探讨身柱穴防病与治病的临床应用.身柱穴属于督脉穴,具有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临床可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喘、癫痫、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效专力宏,不仅对沉疴痼痰具有良好疗效,更被誉为“通治儿科百病”的要穴.灸身柱对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感冒等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功效.治疗时身柱穴多采用透刺、艾灸、放血、埋线等方法,疾病不同刺灸方法各异.身柱穴操作简便,效专力宏,既是小儿保健之要穴,又对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外科心法要诀》集清乾隆以前中医外科学之精华,全书共十六卷,载方567首,内容全面,立论允当,启后学之功显著.笔者通过研读,从内容选择、疾病治疗、选方用药特点、疾病发展预后等方面对其学术特色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于现今中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三沆;沈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手厥阴经“内关”“郄门”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大鼠心肌组织CRTmRNA表达率的影响,探讨经穴与脏腑间的特异性联系.方法:50只Wistar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针刺“内关”治疗组、针刺“郄门”治疗组以及针刺“合谷”对照组5组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均制备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穿线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内关”、“郄门”、“合谷”3组穴位针刺20 min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 min,再次针刺上述穴位20 min松扎,恢复冠脉灌流60 min后摘取心脏取心尖部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CRTmRNA表达率,实验过程中心电图(ECG)全程监测.结果:假手术组CRTmRNA的表达很低,模型组与“内关”组、“郄门”组比较,CRTmRNA表达率下降非常明显;模型组与“合谷”组比较,CRTmRNA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关”组与“郄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手厥阴经穴可有效促进CRTmRNA的表达,提高CRTmRNA的表达率,减轻胞浆钙超载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作者:田岳凤;袁叶;王军;李雷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华医典》内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依托java web技术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华医典》408部古代医籍相关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肺与大肠功能关系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文2126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肺与大肠表里关系中,频数所占比例较高的功能关系依次为经络络属、气机升降、津液相关、呼吸作用及糟粕传导作用.结论:根据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依据为经络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和津液相关功能是肺与大肠表里的功能基础,鼻和魄门是肺与大肠表里的解剖基础.
作者:孟庆岩;颜培正;相光鑫;尚怡冰;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谢海洲、方药中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医疗与研究工作40余年,逐渐形成了痹症“贵肝”的学术特色.笔者跟师临证学习,逐渐领悟了老师痹症从肝论治的学术精髓.现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其痹症“贵肝”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辨证要素和常用方剂.
作者:宋竖旗;李灿;冯兴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内涵众说纷纭,计有五官九窍突出物皆为痔、肛门部疾病的总称、痔瘘合用、现代痔概念等多种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痔概念逐渐发展为融合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概念的现代痔概念,古今痔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古代文献中的痔概念的本义指肛痈或肛瘘,属于肛周化脓性感染类疾病;痔病名增多的现象,属于词义范围增多研究的范畴,反映了古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一定程度上是指肛肠病的总称;而现代痔概念以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为主要内容,属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对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痔病相关中医文献的价值.
作者:张飞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对其诠释虽各持己见,但都是从中医治病的角度进行阐述.故将依据药食同源理论,从形、精不足与体质的关系以及食养食治入手,对“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加以补充诠释,着重关注由形精不足所致的偏颇体质,以及如何改善偏颇体质以防止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卞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从四季、六气角度探讨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过敏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医疗气象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病例及气象资料,按四季、六气分别进行归类,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结果:按四季划分,过敏性鼻炎秋季高发,与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与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按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四之气高发,与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与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结论:天津市过敏性鼻炎发病有季节性,不同的季节划分方式以9月高发,平均风力为主要气象因素;以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优于四季划分.
作者:刘丹;史丽萍;袁卫玲;步怀恩;杨东;杨正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运动人体科学关注提高运动成绩和防范伤病的科学原理与技术体系,力量、速度、柔韧这三项基本身体素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西医生理学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主要科学基础,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可预测、可预防、可参与、个体化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中医本征是信息医学,与西医结构医学本征不同,能够更好地发挥对上述新发展方向的支撑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九官八风”范畴提供了对人体功能、时间结构、空间环境的说明框架,“气化”“运化”“疏泄”范畴提供了对生命运动机制的阐述框架,并与“力量”“速度”“柔韧”三项基础身体素质密切联系,“虚”、“瘀”、“毒”范畴则对机体异常状态提供了概括框架,可作为调整干预机体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或挖掘机能潜力的理论基础.
作者:马天耀;马晓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综观历代医论,对于“心肾相交”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为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病理改变“心肾不交”主要有上热下寒、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和火热伤阴4种证型,并分别列出治法、方药.如能尽快地制定出心肾不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祝建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噬作为主要的细胞内降解系统,对维持细胞稳态非常重要.创面修复过程中,自噬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细胞中具有促进细胞存活或死亡的双重角色,对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从气血阴阳及脏腑理论等角度对自噬有不同认识,中医药干预对自噬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创面相关细胞自噬进而促进创面修复.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围绕自噬与创面修复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综述.
作者:李淑娟;阙华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中医证型和证素的研究,为临床“辨证论治”IPF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核心所收录的关于IPF证型研究的现代文献,并对其证型、证素以及证素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F共有31种证型,10种证素,气阴两虚、痰瘀阻肺型,气虚痰瘀型和气虚血瘀型为为常见的3种证型,气虚、血瘀、痰浊和阴虚为分布广的4种证素.结论:“气、阴、痰、瘀”是IPF四大致病因素,IPF是一种多证候相互混杂的疾病,治疗时要从多方面考虑,以求准确辨证治疗.
作者:徐飞;崔文强;刘宝君;董竞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神医普救方》是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四年(981~987年)贾黄中等奉诏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著作,也是宋政府刊刻的第一部官修方书著作.该书采取“分以部居,条其类例”的编撰体例,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代和宋代初年的医学知识,而且也保存了历代珍稀医学文献.现存《神医普救方》的内容主要为符禁门知识,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和其他道教著作.该书有雍熙四年刻本和元符二年刻本,先后被宋政府颁赐到诸路州县和高丽等地,受到宋朝皇帝、医学家、文人和外国使臣的重视.该书卷帙浩繁,加之未能列为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约在南宋末年散佚.
作者:韩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颈椎病发病呈逐年升高趋势,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随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从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角度探讨其发病与软组织劳损、颈椎力学平衡及生理曲度变化的关系,进而对软组织张力与颈椎病发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颈椎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症状及体征,为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方维;赵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下的运气方,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南宋·陈无择创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10方、六气时行民病证治6方,对后世影响极大.五运六气理论的组方原则有君臣佐使、适大小为制、奇偶之制、性味法则等.君臣佐使本是运气方的组方指导原则,历代医家用于指导方剂组方并赋予普遍的指导意义;性味法则是根据药食之五味及属性依据天地运气的异常变化确定组方原则,体现天地相通的道理.运气方应用原则有调气以平、求其属、缓急原则、奇偶原则、重方原则、内外原则等,运气方应用要灵活,不可拘泥.故以正阳汤为例解读“三因司天方”的临床应用.
作者:邹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升降散是升清降浊的代表方,结合5则验案,探讨升降散在五官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火郁五官疾病的病因有外邪入侵、情志因素和体质;其发病因素有外邪入侵、过于保暖、过食温补食物、当令季节和居住地域改变等;其机理一是五官有位置在上、直接与天气相通的特殊性,六淫中风,火、暑、燥等阳邪尤以火性趋上,上者上之,首先易犯上部清窍,二是内脏火郁循经上炎;其辨证要点在于火郁五官疾病的主症伴见一系列火热症状;其治疗应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与其他方药配合,既突出该方升清降浊之特长,又顾及相合方药之妙用,则疗效更为理想.
作者:舒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其证候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及其治法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故对这些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探析.
作者:李壵;姜莉云;郑玉;吴文笛;董月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中医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揭开中医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奥秘的关键,但目前对其的认识仍然有限.通过介绍复杂性状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提出将证候作为生命活动表现的复杂性状,运用复杂性状遗传学研究手段,特别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以解析证候个体化差异的分子遗传基础.除了进行人群的证候GWAS研究,还可利用遗传参照种群小鼠资源进行证候的分子及系统网络GWAS研究.故展望了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利用模式动物建构合适的中医病-证模型进行GWAS研究的广阔前景,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将在新的方向上推动中医基础研究的发展.
作者:陈刚;周欣;薛文达;吴颢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三则白塞氏病的临床验案,阐述了在白塞氏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张仲景甘草泻心汤清热祛湿解毒之常法,临床中辨证当灵活变通.湿热郁滞、口疮反复者不可一味清热解毒,要重视疏肝和通腑的作用,通过通腑泄浊畅气机之法以祛肝脾湿热,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并能防苦寒直折伤阴;兼见皮损红斑者,以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血滞程度深浅,合理选用和血行血、活血散瘀以及破血逐瘀之药;疾病后期阴伤或久服激素药物者重滋养肝肾之阴,通过潜纳妄动之相火以正本清源,异病同治,临证贵在变通.
作者:杨程;王义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